陳天爍 丁躍潮
摘要:對福建省最近20多年以來第三產業發展部分指標進行了統計分析。直觀展示和總結出該期間福建省第三產業發展指標的特征和發展規律。根據各項指標按年份劃分不同的階段,分析各階段的特征。應用新預測方法,預測2009—2010年福建省第三產業的增加值,并得出經濟發展的相關結論。
關鍵詞:經濟預測;時間序列;統計分析;第三產業;福建省
中圖分類號:F01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29-0043-03
第三產業發展的程度,是衡量產業結構高度化和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志。第三產業對第一二產業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第三產業的加快發展是生產力提高和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有利于增強農業生產的后勁,促進工農業生產的社會化和專業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優化生產結構,促進市場充分發育,緩解就業壓力,從而促進整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因此,研究福建省第三產業的發展狀況,對于今后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帶具有重要意義。
1原始數據及其新型直觀展示圖
根據《福建省統計年鑒(2008)》[1]和《福建省200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得到福建省第三產業的各項指標。這實際上是時間序列多元數據。
由于數據比較多,而且繁雜。但要對數據進行更詳細地分析,需要更直觀的圖形來展示。現用丁氏圖形[3]展示法來展示各項指標(如圖1)。丁氏圖在每個格子內換成橢圓表示數據的相對大小,數據經過正規化到0~1 區間,每一欄指標最小的僅為直線(理論上應該是空白,為可視效果繪成直線),最大的為滿格橢圓,各項指標按年份進行比較。丁氏圖可以直觀反映各項數據的增減情況,而且對各種數據都有效,而對于多元時間序列數據來說,利用丁氏圖分析起來就相對更加輕松。然而,任何一種事物都存在兩面性,丁氏圖的弱點在于同一欄目內橢圓面積只能粗略反映大小,沒有嚴格的倍數關系。
由圖1可以看出,旅客周轉量和第三產業占GDP比重以及入境旅游人數三個指標局部存在波動,其余指標的橢圓面積基本上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這表示各項指標逐年遞增。從每個橢圓的上下變化速度看,各項指標還是比較協調的,各個指標或各項事業的發展速度差異不算很大。旅客周轉量和入境旅游人數增大速度最快,表明人民的積極性帶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郵電業務總量的增長速度早期相對慢一點,近10年增長速度較快。科研活動經費投入增長緩慢,新世紀以來才加速增長,說明近年來福建省對科技項目的發展十分重視。食宿與餐飲業和批發零售業的發展,說明了福建省的內需情況,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的較快發展。雖然第三產業增加值得到較快增長,但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一直在40%左右徘徊,且基本上都處在40%之下,這一比重與福建經濟發展水平并不相稱。20世紀70年代人均GDP達3 000美元的日本、美國、英國等國,其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基本都在50%以上;在2002年人均GDP為3 000美元左右的主要國家,這一比重也多在50%~71%之間,最低的也達到44%。這一現象應該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
2發展階段劃分
近20年,福建省經濟發展走過了不平常的道路,很有必要把這20年來的發展做一下歸納和總結。通過Q型聚類以及用多元有序分割來分析各年份間經濟特征的相似性。譜系圖中聚類分析是將個體或對象分類,使得同一類中的對象之間的相似性與其他對象的相似性更強,目的在于使類間對象的同質性最大化和類與類間對象的異質性最大化。按一般情況來分析,年份排列將完全被打亂,然而,現在得出來的結果卻是年份仍按原來順序。這表明福建省第三產業的發展每一個時期(相鄰年份)有其相應的特點,特點的變化是漸進的,暫時還沒有出現周期。如果出現周期,相隔一個或多個周期的年份數據必然因其相似性而聚為一類。這與我們從直觀圖示(圖1)得到的結果相符合,因為絕大部分指標都呈現漸增趨勢,不存在周期性變化。
現在,再作多元有序數據最優分割。分割的原理是用數學方法,使組內離差平方和最小、組間離差平方和最大,保證一組內有相似的特征,不同的組之間特征差異較大。這種分割能夠找出有序樣本中明顯的界線,分割出多個組(時期)。由于所選的數據年份數只有19年,所以,我們只進行最優2分割(計算過程從略)。
根據Q 型聚類分析以及多元有序數據最優分割的結果,我們可以把1990年以來福建省第三產業的發展分為兩個時期。1990—2003年為第一時期,2004—2008年為第二時期。結果如圖2。
第一時期發展的特點,該時期福建省第三產業發展相對緩慢。科技活動經費與房地產的投資額和郵電業務總量增長較慢。而占第三產業比重很大的食宿與餐飲業和批發零售業增幅也不大。貸款余額增長速度的緩慢,也間接說明該時期福建省金融業的發展相對落后,與其在現代經濟發展中所扮演的重要地位明顯不匹配。
第二時期發展的特點,第三產業的發展速度有所加快,但是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仍不高,結構仍不合理。物流業在福建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從2004年起,既好又快發展,其中旅客周轉量和貨物周轉量均以平均高于10%的速度飛速發展。主要原因是國內一些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物流企業在福建逐漸設有分公司或子公司。與此同時,福建省的民營物流企業迅速崛起,形成了多種物流企業共同發展的新格局。該期間由于人民生活水平以及消費水平的提高,食宿與餐飲業和批發零售業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金融業也逐漸在經濟發展中起重要作用。從2004年起,房地產業的發展卻突然間加快了步伐,這與當時中國房地產熱的現象相吻合,然而,房地產投資的迅速加快,對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產生了一定的不良影響。
3 發展指標預測
時間數列法[4]是通過分析時間數列的組成要素來研究其變化形態,把過去的發展趨勢延續下去和外推未來的預測方法。而前移回歸預測法[5]是基于“某一時間段的變量值是下一時間段某項待預測指標的形成的基礎”的觀點,因此,可以認為,后一時間段的因變量是前一時間段各自變量的函數。可將因變量的值上移一條記錄,最后一行記錄就缺失因變量值,需將最后一行記錄不列入計算。對此數據表進行前述回歸分析,求解出回歸系數。如表1。
因此,我們得到方程:
下一年的三產增加值= -435.8913+0.8170029上年旅客周轉量-3.501811上年郵電業務總量+5.615408上年科技活動經費+0.5225617上年入境游客人數+0.554693上年房地產開發投資
經逐步回歸分析,只剩下方程中6個指標。最終回歸方程檢驗值2 228.905,顯著性水平為0.05的F臨界值為3.105876,顯著性水平為0.01的F臨界值為5.064343。因此,回歸方程自變量對因變量特別顯著。各年份第三產業增加值與預測值的比較如表2。
2009年尚未結束,各項指標無法得到,但是根據方程2009年的三產增加值為4 755.93 億元,這有待于2010年初檢驗。由這個方程計算1991—2008年的第三產業增加值,誤差最大的為88.17億元,最小的為2.78億元,平均誤差只有3.45%,效果較好。
使用同樣的方法,得到了其他各項指標的2009年的預測值,將這些預測值再進行前移回歸預測就得到了2010年的各項預測值,如表3。
由于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金融海嘯,對中國的經濟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本文所建立的模型,是采用福建經濟1990年以來逐年較快增長的黃金時期數據建模。因此,預測值可能會比真實值偏大。
回歸方程反映了近20年福建省第三產業發展的內在規律,給予我們一些啟示。
(1)旅客周轉量是影響第三產業的直接的、重要的因素,反映了交通運輸事業的發展。交通運輸是經濟發展的動脈。生產的發展必須有便利的運輸條件。福建省的交通在國內相對落后,制約著經濟的持續發展和經濟腹地的形成,政府應該加大發展交通事業的力度。交通的發展將帶動旅游,激發人氣,加快物流。
(2)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的發展可以帶動經濟更快的發展。
(3)發展旅游業是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發展的又一個重要手段。
(4)房地產是近幾年拉動中國經濟發展的一駕馬車。應該加強對該業的宏觀調控,使其在經濟發展上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4結論
從福建省1985以來第三產業發展的11項指標直觀圖可以看出,福建省第三產業各方面比較協調發展,增長方式也較合理,發展不存在周期性。發展的各階段有不同的特征。運用前移回歸預測分析方法得到的預測結果也較令人滿意。
從總體上看,福建第三產業的發展水平總體依然偏低。福建省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不高的更主要原因是,目前福建省第三產業自身總量偏小,內部結構不盡合理。福建省應根據當地產業發展條件,加快發展金融業、物流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科學研究與技術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和新興服務業,逐步優化第三產業的內部結構,進而實現三大產業結構的優化,最終實現福建經濟又好又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