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桂媚 吳湧彬 陳懷錄
摘要:華池縣產業表現為,“一產發展滯后,二產比重過高,三產比重低”。由于長慶局對石油的壟斷,導致豐富的石油資源不能為華池的產業發展帶來豐厚的經濟效益。實踐證明,除了石油以外的支撐產業,是華池縣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華池縣;產業現狀;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F27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29-0061-04
1產業現狀
1.1從GDP角度看,華池縣以工業經濟為主導。
1999年,華池縣內國內生產總值中,三次產業的比例為33∶31∶36,呈現出“三一二”型結構。21世紀初,隨著工業化的迅速推進,第二產業的增加值比重迅速提高,并超過第一產業成為主導部門。2001年,華池縣三次產業增加值構成已演變為16∶58∶26,呈現出典型的“二三一”型特征。之后,華池縣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增加值份額持續下降,第二產業的增加值份額急劇上升。到2007年,在華池縣國內生產總值中,三次產業的比例為5.8∶84.8∶9.3,第二產業地位相當突出。在1999—2007年間,華池縣第一產業的增加值份額下降了27.2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下降了26.7個百分點,而第二產業增加53.8個百分點,可見第二產業已經成為華池縣的主導部門。(見表1)。
1.2從輕重工業比重看,輕重工業比重逐年減小,以重工業為主。
2005—2007年,華池縣輕重工業發展呈下降趨勢,輕工業產值自2005年起消失,重工業在2002年后產值急劇下降,重工業年均增長率為-23.41%,2007年工業總產值為707.6萬元,比上一年下降了75%。
因此,從輕重工業比重看,華池縣工業以重工業為主。
1.3從工業行業結構看,華池縣初步形成以石油和天然氣開采為主導的產業發展格局
2000、2002、2004—2006年,在華池縣工業總產值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總產值分別為2 050萬元、2 705萬元、2 736萬元、3 416.9萬元和2 228.7萬元,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34.2%、45.06%、54.20%、84.85%和77.96%。此外,電力、蒸汽、熱水的生產和供應業近年來發展迅速,從2000年實現產值248萬元,增加到2006年的629.9萬元,占工業產值的比重從4.14%增加到22.04%。因此,目前華池縣已經初步形成了以石油和天然氣開采為主導的產業發展格局。
2產業發展具備的優勢條件
2.1 石油資源豐富,優勢明顯
境內探明地下原油儲存面積2 200平方公里,占總土地面積的58.3%,總儲量達6 000多萬噸,年產量達120多萬噸,是長慶油田在隴東的主產區之一。2007年,境內原油年產量達到98.7萬噸,占隴東油田全年總產量265萬噸的37.2%,油區輻射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58%。
2.2農產品種類繁多產量高,區域特色明顯
華池縣農產品品種多,產量高,帶有明顯的地域特色。南部以小麥為主,糜谷次之;北部以糜谷為主,蕎麥、小麥次之;東部以玉米、糜谷次之。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豆類、胡麻、蕎麥、洋芋等10多個品種,年產油料830萬公斤、洋芋2 000萬公斤、黃豆800萬公斤;果品主要有梨、桃、蘋果、葡萄等10多種,各類水果年產量1 360萬公斤;白瓜籽、黑木耳、黃花菜等土特產品馳名隴上,年產量白瓜籽為210萬公斤、黃花菜為30萬公斤。2008年,全縣種植的白瓜籽12.3萬畝、小雜糧21萬畝、洋芋11.5萬畝、瓜菜6.5萬畝也喜獲豐收,特色產業年收入達到1.7億元,占農業總收入的81%。
2.3 自然條件適宜發展小雜糧、草畜產業
華池縣地域大,光照充足,氣候溫涼,土壤為干旱瘠薄的黃綿土和風沙土為主,地形以丘陵、山地為主,降水時間分布不均,年降雨量集中在7、8、9三個月,春夏干旱,而小雜糧生長發育期多為夏秋季節,因此,其地形地貌及自然氣候條件非常適合小雜糧的生長,種植小雜糧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境內北部牧場廣闊,東部土壤肥沃,水分、生態條件比較優越,有利于發展草畜業。因此,華池縣土地資源具有較大的開發潛力,有利于開發草畜和特色農產品。
2.3.1小雜糧分布廣、品種多、營養價值高
小雜糧是華池縣傳統種植的糧食作物,栽培歷史悠久,分布范圍寬廣。而每類作物又相對集中在幾個縣,或者相近區域內。如蕎麥主要分布在西北喬川、元城、懷安、白馬、喬河、紫坊畔鄉;糜谷主要分布在東部的山莊、南梁、林鎮鄉,既有一定的生產規模,又有利于產業化經營。全縣栽培小雜糧種類包括谷子、糜子、蕎麥、高粱以及各類雜豆等14種之多,生產的小雜糧營養元素含量高,產品富含蛋白質、脂肪、膳食纖維和碳水化合物等營養物質。產品粒大飽滿、色澤艷麗、品質優良。生態無公害,是天然綠色食品。
2.3.2草畜資源豐富,草業前景廣闊
草地資源極其豐富。草地面積322.09萬畝,占總面積的56.9%,有多年生牧草40多萬畝,另外,全縣有耕地85.9萬畝、林地102.33萬畝,可提供大量的飼草飼料,每年玉米種植面積達7萬畝,可提供秸稈2萬噸左右。全縣羊只飼養量達18萬只,大家畜存欄5.7萬頭,年產肉類4 000多噸,羊絨毛200噸。根據最新資料顯示,2008年底,華池縣人均飼養優質絨山量居全市第一,戶均種草量在全市位居前列,全縣畜牧業實現產值9 000萬元,農民人均達到820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0%。
2.4 文化遺存豐厚,紅色革命資源積淀深厚
華池文化遺存豐厚,名人英才輩出。境內文化古跡眾多,至今已發現古文化遺址42處,窖藏器物豐富,文化價值極高。華池縣是革命老區,紅色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如陜甘邊蘇維埃政府舊址、列寧小學、抗大七分校舊址、南梁革命紀念館、毛澤東“面向群眾”的親筆題詞以及評劇《劉巧兒》中“劉巧兒”藝術原型等紅色旅游資源,在甘肅省極富有開發潛力。國家加大對革命老區的政策扶持,也為華池縣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近年來,全國興起了紅色旅游,以延安為中心的老革命圣地成為全國愛國教育基地。華池縣與延安較近,有利于融入該區域紅色旅游圈,以促進華池縣旅游業的發展。
2.5新能源優勢——沼氣
華池縣氣候特征是降水稀少,日照時數長,光照時數及輻射量均居甘肅省之首屬全國高值區之一。風力資源豐富,廣大農村是典型的農牧區,農作物秸稈、牲畜養殖、動物糞便是可靠的沼氣能原料。大力開發太陽能、風能、沼氣能等可再生無污染的新能源潛力巨大。所以,要看到華池發展新能源產業的趨勢和發展潛力,把握好發展機會。
3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3.1農業基礎脆弱,產業化水平較低
目前,華池縣農業基礎十分脆弱,農業形勢不容樂觀。這具體體現在:(1)華池縣地處河谷地區,周邊地形復雜,可利用土地較少,限制農業發展;(2)土壤肥力出現下降,自然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綜合生產能力下降;(3)農業基礎設施不完善,農業投入不足,水利設施出現老化,農田機耕路建設滯后,農業機械化水平低,機耕、機灌、機收、機插面積比例小;(4)農業生產規模小,且經營分散,土地使用制度和流轉制度不完善,農村市場體系和農業服務體系不健全;(5)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低,缺乏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缺乏高科技農業、有機農業和觀光農業。由于基礎設施落后、經營管理不善以及產業化水平較低,目前華池縣主要農作物平均單產大都低于甘肅省平均水平,有的甚至出現嚴重的土地撂荒現象。
3.1.1小雜糧生產水平低、商品質量差、加工企業少、技術落后、產業體系不健全、種植分散
受傳統種植習慣和思想觀念的束縛,農民商品經濟意識不強,小雜糧的生產在一定程度上仍停留在自給自足的基礎上,產量低,科技含量不高,制約著產業化的進一步發展;傳統品種混雜、退化嚴重,品種單一落后,特別是高科技含量的優質高產、專用名牌品種少,農技推廣體系適應不了當前生產需要,品種的提純復壯和高新品種的換代更新工作根不上,直接制約了小雜糧產業加大發展;“產、供、銷”一條龍發展機制沒有形成,生產加工基地具有規模和區域優勢的企業少,科技投入小,在產品開發、宣傳、市場營銷方面更是力不從心,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種植面積雖大,但集約化程度低。以農戶分散生產為主,不利于規模經營,增加收購、流通難度,影響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應用。
3.1.2草畜產業認識不足,缺乏投入,產品加工滯后
農民對種草養畜認識模糊,思想保守,傳統的放牧種糧觀念沒有根本改變。特別是個別地方干部群眾思想還沒有從重糧輕草、重林輕草的傳統觀念中解放出來,對草產業在生態、經濟建設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重視不夠,沒有把草產業真正擺到國民經濟計劃和政府工作重要議事日程上來;草業是一個剛起步的新產業,不少地方尚未列入政府財政預算,沒有專項資金扶持,影響草業發展進程。在生態農業示范縣建設中,種草資金約占總投資的10%。在退耕還林草項目中,種草資金約占總投資的5%;缺少龍頭企業,現有加工企業規模小,草產品檔次低,距國內外草產品市場需求差距很大;服務體系不健全。縣內沒有專門的草原站,從事草產業的技術人員稀少,技術力量薄弱,推廣工作落后,種草養殖戶急需解決的良種、飼料、貸款、防疫治病、技術服務和產品銷售等沒有保障,遠遠不能滿足草產業發展的需求。
3.2石油開采占壟斷地位,其他產業發展受阻
由于市場、技術等方面的原因,大量的原油通過管道輸送到外地加工,石油資源優勢不能變成經濟優勢,制約了其他產業的發展,并且當地財政還受到原油、成品油價格不穩定的影響。2004年,華池縣內能為工業產值作貢獻的企業有18個,發展勢頭很好,其中磚瓦廠就有6個,到2006年,減少到3個,分別是石油經銷公司、電力局、軍地公司。可見,石油開采已成為當地經濟的壟斷產業。
3.3第三產業發展水平低,行業結構不合理
由于工業布局分散,城市化嚴重滯后,目前華池縣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遠低于全國和甘肅省平均水平,難以適應地區經濟發展的需要。自2004年以來,華池縣第三產業的發展主要是依靠交通運輸、批發和零售貿易等流通業來支撐的,而金融保險、房地產、科技教育等行業所占比重幾乎為零。很明顯,目前華池縣第三產業內部結構不合理,傳統產業所占比重大,新興產業發展緩慢,尤其是信息咨詢、中間服務、文化娛樂等行業所占比重微乎其微,其發展潛力沒有得到應有的發揮。
3.4產業布局分散,工業化與城市化不協調
目前,華池縣產業布局較為分散,鄉鎮企業遍地開花,農村經濟均衡發展,加上現行戶籍制度的影響,目前華池縣城市化進程明顯滯后,嚴重制約了地區經濟的發展。據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2000年全國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36.09%,而華池縣只有24.09%。這與華池縣工業化的情況恰好形成鮮明的對比。2006年,華池縣非農產業就業比重為26.9%,遠低于全國和甘肅省36.11%的平均水平。
3.5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
伴隨著工業的迅速發展,近年來華池縣環境污染問題也日趨突出。目前,華池縣工業廢水排放量居高不下,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低,許多鄉鎮缺乏污水排放系統和垃圾處理設施。由于石油開采導致華池縣多處地方發生水質蠕變、水質變苦、水位下降、水井干涸現象。由于固體廢物處理少,分散焚燒或隨意拋入河溝、堆放河岸路旁、村前村后,既影響環境美觀,又污染環境。柔遠河沿岸大量垃圾和工業廢料傾到河中,使河床淤積,流域水體受到嚴重污染。因此,必須高度重視環境污染問題,不能一味地追求高效益、高收入。
4產業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4.1農業調整
4.1.1.小雜糧產業
小雜糧是華池縣傳統種植的糧食作物,栽培歷史悠久。今后要堅持政府支持為導向,以科技為依托,大力推廣名優品種和專用品種,加大新品種的引進、示范和推廣,進行規模化種植,把小雜糧作為特色農業、高效農業來抓,突破“數量農業”老觀念,樹立“品牌農業”的新思想;突破“廣種薄收”老觀念,樹立“高科技投入,狠抓優質高產”的新思想;突破“自給自足”老觀念,樹立“市場農業”的新思想。依靠政府扶持,組織農技部門的專家、致富能手,下鄉進村,宣傳科普知識及示范推廣技術,調整好小雜糧種植業的產業結構,發展名優品牌,形成產業區域優勢,合理布局推動小雜糧產業的大發展。
積極發展一些龍頭企業,建立“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形成市場連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利益共同體,走產、供、銷結合的路子,進行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帶動農民種植,形成規模;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栽培管理技術,提高小雜糧的產量和品質,從而使得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促進小雜糧產業的又快又好發展。
4.1.2.草畜產業
草畜業已成為全市農村發展經濟和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之一。目前,華池縣草畜產業已初具規模,以建設絨山羊養殖大縣為目標,突出滿山遍野種草,千家萬戶舍飼養絨山羊的助推模式。
為此首先,政府要從投入、稅收減免、銀行貸款、融資貼息、土地占用、招商引資等方面制定切實可行的扶持政策和投入保證,營造一個寬松的成長環境。把草場盡快承包到戶,調動群眾草場建設的積極性;通過以糧代賑,無償提供牧草種子,優先提供扶貧資金、免征各種稅負等經濟政策,扶持草產業發展;發揮政府、市場、企業多方面的積極作用,通過機制創新拓寬社會各方面投資草產業的資金渠道,通過招商引資增加外商投資草產業的資金數量,促進草產業的快速發展。
其次,要抓好龍頭企業建設,建立健全市場體系。要進一步打破所有制界限和投融資渠道單一的局面,實行國有、集體、民營、股份合作和外資一齊上的方針,把農民手中的資源、技術人員的技術、企業老板的資金三個生產要素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引進人才和技術改造提升企業檔次,通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加強管理,力爭“十一五”期間,建成幾個有影響力的龍頭企業,成為拉動全市草產業發展的火車頭。
再次,要繼續堅持廣種草、舍飼養、小群體、大規模、改畜種、調結構的發展路子,規范養殖小區示范帶動,政府扶持整村跟進,龍頭帶農戶、協會搞服務、科技作先導、綜合搞開發的發展模式,大力推廣優質牧草種植栽培、畜種改良、秸桿飼料利用、舍飼養殖等技術,強力推進示范鄉、示范村、示范戶建設。
最后,鼓勵畜牧獸醫技術人員領辦民營服務組織。充實技術力量,配備必要儀器設備,大力推廣先進技術,層層開展培訓,提高廣大群眾發展草畜業的技術水平。
4.2工業調整
4.2.1石油伴生氣加工利用工業
石油從華池縣工業發展的情況看,華池縣除了石油,其他礦藏稀少,不具有開發利用的價值。但可以借船出海,充分發揮石油儲量豐富,油田開發注入資本大,提供就業機會多,助推地方發展力量大的優勢,讓資源優勢變成實實在在的經濟優勢。首先圍繞建立隴東最大的石油產能基地和全國石油開發和諧典范的目標,牢固樹立“油田發展我發展,我與油田”共繁榮的思想,落實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四最三看”要求,完善“一站式”服務體系,加快2噸區超低滲透油田開發步伐,到“十一五”末,把華池打造成全市800萬噸產能、300萬噸煉量的前沿陣地。同時,著力培育石油開發后續產業,牢固樹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石油資源開發利用意識,利用石油開發伴生氣等資源,合作建辦氫烴發電廠和甲醇煉化廠等工業企業,全力打造工業強縣核心。
4.2.2白瓜籽制造業
華池縣白瓜籽粒大飽滿,品質好、營養豐富,深受國內外客商歡迎,供不應求。每年公斤收購價6.5—7.6元[1]。全縣歷年產量在900噸以上,種植白瓜籽已經成為華池縣脫貧致富的主要門路之一。目前,以山莊、南梁、林鎮為主的白瓜籽生產基地已初具規模,并出現了具有競爭力的優秀企業,白瓜籽公司,得了“中國食品工業強縣(市)”稱譽。從現有產業優勢出發,今后重點要強化品牌意識,實行名牌產品戰略,積極調整產品結構,以產品精深加工為重點,積極開發一批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新產品,尤其是白瓜籽飲品,促進產品多樣化、系列化,同時,加快包裝、食品機械、食品流通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4.3第三產業
4.3.1做大做活生產性服務業
生活性服務業是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直接面向人們提供物質和精神生活消費產品及服務,其產品、服務用于解決購買者生活中(非生產中)的各種需求。生活性服務業是連接物質、精神產品生產和消費之間的載體,物質、精神產品只有經過生活性服務業才能被人們所消費。生活性服務業一般包括文教衛生、商貿流通、旅游休閑、娛樂健身、餐飲住宿、交通運輸、市政服務等行業[2]。
目前,華池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在慶陽市7縣1區中排名第7,反映出居民實際購買能力不強,導致其商品流通領域不活躍。這樣的現狀與薄弱的第三產業有關,因此圍繞石油開采發展服務業,將是改變這樣的現狀的必由之路。
華池縣的生產性服務業具有非常有利的發展條件。首先中央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高度提出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要的方針,并要求大力發展面向民生的服務業,不斷拓寬新型服務領域,為華池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務業指明了方向。其次,長慶局的進入給華池帶來難得的機會。長慶局職工的衣食住行各個方面都離不開華池,他們收入高,消費需求高,餐飲、娛樂、住房、休閑等現代生活性服務成為新的需求熱點,為華池發展生活性服務也帶來廣闊的空間。
4.3.2立足紅色文化資源優勢搞紅色旅游開發
近年來,華池縣搶抓國家紅色旅游開發機遇,將紅色旅游開發作為“十一五”規劃的四大建設工程之一,積極爭取紅色旅游開發建設項目,全力打造“紅色游、文化游、民俗游、生態游”四張名片,以“陜甘邊蘇維埃政府舊址”這個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載體,突出“陜甘蘇區創建地、紅軍長征落腳點”的宣傳主題,努力打造紅色旅游名縣,扎實推進由旅游過境地向旅游目的地轉變。
全縣繼續按照“興辦大旅游、帶動大產業、拓展大市場、謀求大效益”的思路,打造和延伸以旅游為核心的最大化、持久化產業鏈,促進和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壯大;繼續大力實施旅游形象提升工程和旅游品牌創建戰略,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開發,力求建成一批旅游名山、名城、名鎮、名村,著力解決行路難、觀景難、食宿難、購物難等問題,加快建設游人接待中心,配套建設一批美食中心、康樂中心、休閑中心、購物中心,努力在游、購、娛、吃、住、行六個環節上齊頭并進,在觀光、休閑、體驗三種形式上互為補充,加快推進旅游過境地向旅游目的地轉變,真正讓游客進得來、留得住、游盡興。繼續推動產業互動,積極把白瓜籽生產加工、小雜糧種植、草畜產業融入到旅游環節中,打造最具潛力的旅游業。
5產業發展現狀小結
綜上所述,華池縣人均GDP較高;三次產業的比重“二產比重過高,三產比重低,一產發展滯后”,初步形成了以石油和天然氣開采為主導的產業發展格局。由于石油的存在使得第二產業競爭優勢明顯,常此以往形成了對石油產業的依賴,導致其他行業的萎縮甚至消失。如果扣除石油對華池縣經濟的影響,工業總產值僅有5.06億元,其產業結構將變成1.72∶0.8∶2.54。長慶局在華池縣的石油開采業雖然帶動了華池縣經濟的發展(人均GDP高、二產比重高),但是由于其與人民生活和本地產業沒有聯系(農民純收入低),不為當地提供就業,當地政府對石油開采沒有主動權,長慶局只是給政府提供必要的資源開采費用,可見,石油開采是華池縣“虛幻”的主導產業,長慶局一旦撤離,華池縣的經濟將出現危機,找到除了石油以外的支撐產業,是華池縣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