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樸 劉松華
摘要:私營企業會計監督職能虛置是客觀現實,闡述私營企業會計監督職能虛置的種種表現,阻礙了私營企業的健康發展。揭示私營企業會計監督職能被虛置的內在原因,會計監督主體的依從地位是導致會計監督職能虛置的關鍵。建立以外部監管促進私營企業會計監督職能實現的機制,提出取消會計監督職能的法定屬性、強化外部監管機制以彌補會計監督缺位的思路與方案,加強私營企業外部監管功能以力促私營企業會計監督職能實現。
關鍵詞:私營企業;會計監督;職能;虛置;外部監管
中圖分類號:F29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29-0173-02
會計監督職能是《會計法》賦予企、事業等法人組織機構、會計人員的法定職能與職責。私營企業也理應遵守《會計法》,保障會計人員依法行使職權,對本單位實行會計監督,具有一定的強制性。但在大多私營企業的現實經營管理活動中,會計人員普遍只照章會計核算,而會計監督這一職能卻有名無實被虛置,客觀上也根本無法落實。
1私營企業會計監督職能虛置的種種表現
會計監督的主要作用是監督并確認會計原始憑證記載經濟業務信息的真實性與合法性、合規性,而真實性是鑒別合法性、合規性的前提與基礎。會計監督應伴隨會計核算同時進行。但小型私營企業的會計人員多為臨時兼職且流動性較大,由于業務少,往往一周甚至一個月才奔赴企業,根據提供的原始單據集中記賬,核算編報,照此沒有置身企業,參與企業的經營活動,肯定無法辨認、確定賬務所依據的原始憑證的真實性,會計監督勢必化作泡影。大中型私營企業雖有會計機構、人員也相對穩定,但也只履行會計核算職能,由于企業經營運行過程缺乏透明度,真實的會計信息容易被掩蓋或被虛假操縱,非“嫡系”人員根本不了解其真實內情。在一定程度上,私營企業會計監督的對象不是真真切切的經濟業務,而是地地道道的原始憑證與數據。致使許多會計人員編制完報表后,也不了解被聘用企業真實的經營狀況和財務狀況。會計報表在企業中基本不起“晴雨表”的作用,其社會信任度也較低,同時也阻礙了私營企業的健康發展。這種脫離生產經營實際的會計核算就是將會計監督職能虛置。
2私營企業會計監督職能被虛置的原因
(一)建立會計機構、聘用會計人員的動因為會計監督職能虛置的內在因素
私營企業是指資產屬于私人所有、雇工8人以上的營利性經濟組織,有獨資企業、合伙企業、有限責任公司三種組織形式。大多私營企業建立會計機構、聘用會計人員的動因是被動行為,主要是為應付工商、稅務、銀行等機構外部約束與年度檢查,尤其是稅務稽查,而不是出于主動強化企業內部自身管理的需要。企業主們大多只注重會計報表按時編制并及時報送稅務機關,將會計報表僅當作對外報告的形式而已。會計監督應是企業內部經濟監督的一種重要方式,是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主觀意識上,企業主們作為企業的所有者,將企業視作私有財產,根深蒂固地存在著我的企業、任我管理、任我支配的定格邏輯,自我約束意識淡薄,相信自己對企業的控制能力,同時也不需要會計的約束,因此不可能在社會上自行聘請一個監督自己企業真實財務運行情況的會計,更不可能自覺監督。
(二)會計監督主體的依從地位是導致會計監督職能虛置的關鍵
要有效地實施會計監督職能的關鍵,在于應賦予會計監督主體的獨立性與權威性。但作為監督主體的會計人員與企業的關系在法律地位上是監督與被監督的關系,而在經濟地位上又是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前者屬于上層建筑范疇關系,后者屬于經濟基礎范疇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一不爭的真諦,也就決定會計人員的依從地位。會計人員受聘于私營企業后,只受托為企業代理記賬、履行核算職責,并最大限度地幫助企業避稅與維護企業的經濟利益,而并未受托履行監督職責與維護國家及公眾的利益。私營企業會計監督職能虛置的主要問題不是會計人員放棄監督職責,而在于企業主需要與否、授權與否。會計監督作為私營企業的內部監督,在一定程度上,監督的對象、監督的內容、監督的力度,完全取決于企業主的管理素質與意志,而不具有強制性,彈性極大。由于會計監督的主體缺乏獨立性,即使會受托監督,也是有條件、有范圍的“柔性”監督,難以依法行使有原則的“剛性”監督。企業主對會計操著濃厚的“主仆”意識,會計人員只能服從、被動的行使核算職責。當企業主的自律性較差時,只能靠他律的會計監督又無任何制約、控制手段,履行監督職能變成為一紙空文。
(三)對會計監督主體缺乏有效的、規范的再監督與管理機制
目前,會計人員在經過職稱考試、取得任職資格后可作為自由職業者受聘任何私營企業。而國家對會計監督主體缺乏有效的、規范的再監督與管理機制,尤其對私營企業會計監督的質量缺乏量化與確認標準,在一定程度上,也導致會計人員不認真履行監督職責,以及監督與核算隨意性較大,對是否規范則無所顧忌。
另外,針對私營企業會計監督的相關法規、制度缺乏威懾力。私營企業基本上是無上級主管部門或無權威部門直接監管與制約的、靠自我約束的自由經濟實體,而會計的監督職責在私營企業僅靠自律是根本無法保證的,必須由一整套健全、完善、嚴密、具體、責權明確且具可操作性的法規、制度作依據,并有嚴格的檢測、檢查與執行程序、手段做保障。但我國目前已頒發的公司法、會計法、私營企業法、“兩則”等一系列法規、制度中,缺乏切實的、適用私營企業的會計監督保障細則與措施,因而對監督者與被監督者均缺乏威懾力。
3建立以外部監管促進私營企業會計監督職能實現的機制
從私營企業會計監督職能虛置的表現及根源探析中可以看出,法定的會計監督職責理論脫離實際,難以適應私營企業和無法有效落實。我們認為,需要在兩個層面上解決會計監督職能虛置的困擾。
(一)取消會計監督職能的法定屬性
會計監督應作為企業內部管理的一種形式,屬于企業內部管理控制行為,取消其法定職能。對私營企業主進行企業管理精神教育,使私營企業主明白一個基本道理,那就是會計監督完全是企業自身管理的需要,是企業規范管理的需要,要發展企業就必須規范管理,會計報表是企業經營的“晴雨表”;同時,國家要為規范管理、遵紀守法、依法納稅的私營企業減繳所得稅。此時,私營企業會感受到國家、投資人等利益相關人對信用重視的標度,引導其將主要精力用于企業長遠發展與科學管理上,使企業因珍視信用而收益。會計人員在履行會計核算時,根據企業受托會計監督事項履行監督職責并承擔受托責任。
(二)強化私營企業外部監管功能以力促私營企業會計監督職能實現
實行稅務監管與會計師事務所會計監督的外部聯合監督模式。由于稅務監督是我國目前對私營企業外部監督的最為有效形式。經分析,私營企業能定期報送會計報表并接受稅務機關的監督,關鍵在于稅務機關的稅務登記證的頒發與年檢、稅務發票的申購與管理辦法、依法收繳稅金與經濟懲罰的手段等稅務管理機制,使得其工作具有獨立性、權威性、嚴肅性、強制性,迫使私營企業自覺接受監督。稅務監督的主要內容是檢查影響國家稅收計稅基礎的企業收支的真實性、合法性、合規性,與《會計法》賦予會計監督職責的內容具有一致性,完全可以稅務監督填補會計監督之法定職能。而稅務監督與其他社會監督一樣,對企業而言屬于場外監督、定期監督,它監督的時效、廣度與深度仍有限。這就需要改進稅務監督的方法與手段,增強稅務監督的嚴密性。稅務監督可委托受信的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師事務所專業會計隊伍履行不定期會計監督職責。保障措施如下:(1)在全國建立稅收稅務計算機網絡系統,將企業與稅務發票代碼化,便于稅務人員進行被查收支項目的核查;(2)核查方法除賬簿核查法外,還應對有疑問的某些大項目進行實地取證;(3)稅務核查以定期檢查為主,委托會計師事務所經常開展不定期檢查且由稅務部門支付檢查費用;(4)對私營企業會計管理水平進行評級,級別高的可以減收所得稅。
另一方面,會計人員雖然不再履行法定的會計監督職能,但必須遵守職業操守,還應建立財稅部門對私營企業會計人員的監督機制。稅務機關在稅務核查與稽查中,對參與企業會計信息弄虛作假并造成國家稅收流失的會計人員應嚴肅查處,追究其經濟賠償責任;同時呈報會計執業資格發證機關,經確認后給予舞弊者以財經紀律記錄,對再犯者和情節嚴重者應永久性取消其會計執業資格,并追究法律責任。以此來強化對會計自由會計執業者的任職約束。
4結論
私營企業會計監督職能的制度設計要從科學、有效的角度出發,國家不再強制將會計監督作為私營企業會計人員必須履行的但又不可能實現的法定職能,由企業根據自身管理需要授權監督則更為合理、更為現實;與此同時,采取強化外部監督機制,會計事務所不定期會計監督協同定期稅務監督對私營企業核算依據的原始憑證核查,確保核算資料真實、合法,這樣就可達到私營企業會計監督職能所要達到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