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銘 宋志清
摘要:如何管理好、養護好這些公路,使其最大程度地發揮安全、舒適、快捷、高效的性能,是擺在公路管理部門面前的新課題。本文分析了當前公路養護存在的問題和解決的辦法。
關鍵詞:公路養護;管理;發展對策
1 前言
我國公路建設起步較晚,但近年來發展相當迅速。公路不斷建成投入運營。極大地方便了群眾的出行和沿途各地的經濟發展。與公路建設已取得的巨大成就及遠景目標相比,我國公路的養護工作嚴重滯后。已不能適應公路事業高速發展的需要。為此筆者根據多年的工作經驗,分析了當前公路養護存在的問題和解決的辦法。
2 目前公路養護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由于我國公路的建設發展異常迅猛,傳統的經驗型養護管理模式已不能適應其發展要求,目前暴露的問題集中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2.l 養護管理體制不順,機構設置復雜
目前,我國公路養護管理存在“管養-體”和“管養分離”兩種模式,其中“管養一體”模式比較普遍。許多公路養護管理仍然套用事業型養護管理體制,職責不明、責任不清,養護經費采用撥款形式,這種計劃經濟管理模式已遠遠不能適應公路公司化經營的發展趨勢和養護體制改革的要求,束縛了養護技術水平的提高和管理體制的創新。
2.2 養護運行機制落后,創新力度不夠
目前由于各地對公路養護市場化運作尚存疑慮,從而使得養護運行機制較為落后,創新力度不夠,主要表現在:養護市場封閉運作、養護市場化模式尚未確定、養護市場主體尚未完全形成、養護市場各項制度尚不完善等等。
2.3 養護隊伍技術力量薄弱
目前,在全國各地的公路養護管理中,由于“政、事、企”不分以及激勵約束機制不強,導致各地養護機構重復設置,非生產人員膨脹,養護隊伍臃腫,人浮于事現象比較嚴重,從而使得養護經費被擠占,養護隊伍素質下降等問題產生。同時在現有養護隊伍中。其人員結構也不合理。
2.4 用工制度僵化,分配形式不活
隨著公路的發展,科學技術和現代化機械在公路養護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這就使養護單位一方面急需專、精、尖人才,而另一方面無法解決“不能勝任”工作的職工安置問題,從而導致內部人員出不去,外部人才進不來的“兩難”境地。
2.5 機械化程度不高,無法適應 “及時養護”的需求
公路需要高標準的養護,實現養護機械化是推進養護工藝更新和養護技術提高的重要標志,也是保障和改善公路交通環境的客觀要求。但目前從整體上看,我國公路養護維修較大程度上仍然依靠傳統的手工養護作業,養護機械化水平不高,養護機械的完好率比較低。
2.6 養護體系不健全,無法實現“預防性養護”要求
目前各地公路養護在很大程度E是被動養護。只有變被動養護為預防性養護,才能延長道路的使用壽命,減少養護成本,提高養護效益。
2.7 法規建設滯后,影響養護市場化進程
近幾年來,一系列公路法規的頒布實施,對公路建設、養護和管理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從整體上看,公路法規體系尚不配套,尤其是公路管理與養護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建設難以適應突飛猛進的公路建設和養護制度改革的要求。
3 我國公路養護管理發展對策
3.1 養護管理體制改革對策
(1)順應公路發展趨勢和產業特點,在建立公路養護管理體制時優先考慮集中統一原則。集中是指領導權的集中,要求必須實施嚴格的分級管理;統一主要是指對公路的養護管理要統一標準、統一規劃、統一調度。
(2)順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大力培育并開放公路養護市場,真正實現管養分離。實現養護管理用人機制和用工方式走向社會化,公路養護維修要面向建筑市場。通過招標選擇施工隊伍,建立養護工程的競爭機制,養護工程實現從計劃任務形式向合同管理形式的轉變,以適應公路養護工程特點。
(3)建設專業化的養護隊伍。只有人員精干、技術全面、訓練有素、機械配套、安全措施完備的專業化養護隊伍,才能完成公路各種突發事故的搶修工作。
(4)實現養護工程的決策,由經驗型向專家系統型的轉變,養護質量評價標準從“好路率”指標向綜合服務水平指標的轉變。建立和完善公路養護管理數據庫,充分發揮路面管理信息系統(PMS)、橋梁管理信息系統(BMS)及養護維修工程專家決策系統的主導作用;采用國際通行的服務類行業星級評價標準,對公路的使用能力與服務水平進行綜合評價。
3.2 養護管理法規體系建設對策
按照《公路法》的條款內容,加快制訂相關配套法規,完善法規的細則說明。借鑒國外發達國家對公路特許經營立法的成功經驗,制訂適合中國特色的公路養護管理條例,使公路公益性屬性得到充分保障。
加強政府對公路行業的監管力度。明確經營性公司只有在依法履行了養護、維修義務和責任的前提下,才具有合法的收費、經營權力。養護的強制性通過地方交通主管部門來實施或委托實施。中央政府要盡快組織制定相應的運營公路的養護技術標準、操作規程和規范。養護作業實行社會監理、政府監督。
對新建高等級公路的設計與施工,明確規定有關養護管理方面的要求。強制設計中的養護管理技術儲備,制定相應的公路養護方案,強調公路施工缺陷維修期施工單位養護的責任與義務.采用法律與經濟手段進行約束。
3.3 養護管理技術發展對策
利用交通地理信息系統(GIS-T)促進公路養護管理現代化。由于交通地理信息系統可以將空間信息數字化,并使這些信息可視化,通過功能強大的軟件,使公路沿線三維空間分析直觀簡明,數據管理便捷高效,為公路養護和運營提供大量、及時、準確的數據信息,為公路交通的發展、科學管理和決策提供依據。
利用高科技檢測技術促進工程質量監測和公路養護智能化,通過利用高精度傳感器、雷達技術、RS技術等高科技手段。實現人工檢測向自動化檢測發展, 由破損類檢測向無損檢測技術發展,使公路質量的檢測、評估和病害分析更加快捷,使公路養護更加合理經濟。
推廣使用國外公路養護適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提高路面耐久性,延長公路使用壽命。
3.4 養護機械發展對策
學習、引進國外先進的機電液一體化技術、電子顯微技術。開發節能、高效、低噪聲、低污染且自動化程度較高的養護機械;研究開發故障自動監控系統,提高養護機械的安全性、舒適性和易操作性。
養護機械向大功率、多用途的方向發展,提高機械的使用效益,適應公路安全、快捷的作業要求。
引進國外先進的CNC加工設備和工藝技術,提高養護機械的制造技術和工藝水平,提高產品質量及機械性能的可靠性,延長使用壽命。
加強養護機械的組織管理,組建社會化的養護機械租賃公司。
結束語
如何搞好公路的養護管理,是擺在公路管理部門及經營企業面前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公路養護行業的機制改革要在短時間內徹底解決并非易事,其涉及面廣,政策性、專業性較強。因此.正確樹立“公路建設是發展,公路養護也是發展。而且是更為重要的發展”的觀點,改革既要大膽探索,又要積極穩妥,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走出一條適合我國公路事業不斷向前推進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