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軍
摘要:本文論述了水利水電工程移民安置水土流失的原因和特點,并探討了如何做好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
關鍵詞:水利水電;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1 水土流失特點及原因
1.1 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是人為活動
水利水電工程建設一般都位于偏僻的峽谷地區,人類活動相對較少,原始地貌比較完整,植被和自然生態系統相對比較穩定。在移民遷建期間,為了安置移民,需要在安置區進行房屋建設和庫區周圍交通恢復、安置區道路修建等各種基礎設施恢復建設,開挖大量土(石)方工程,致使移民安置區內的原地貌遭受不同程度的開挖擾動、碾壓等影響,破壞了原地表植被,形成大量棄土棄渣。同時,由于在搬遷安置過程中特殊的移民心態,環保和水保意識淡漠,在遷移過程中必然產生一些對生態環境不利的影響;移民為了生存,需要開墾耕地等,導致新的水土流失。因此,水庫移民的水土流失主要是人為活動即移民搬遷安置過程中擾動地貌、破壞植被、棄土棄渣、土地開墾等人為因素造成的,不同于自然侵蝕。
1.2 水土流失量大面廣
水電工程移民搬遷安置是一項特殊的開發建設活動,涉及到農村移民安置、城鎮集鎮遷建、工業企業遷建、專業項目復改建、水庫防護工程和水庫庫底清理等。與樞紐工程相比,移民工程點多面廣,規模不一,涉及行業和部門多;設計深度與主體工程不同步,設計變更多;移民房屋、企業遷建、道路復改建等單項工程由不同行業部門或企業承建,項目管理形式多樣;經費實施政府包干,投資管理方式多種多樣,水土保持工程實施與投資難于控制,因此造成的水土流失非常廣泛、類型多樣、影響深遠。一般移民搬遷安置造成的水土流失量可占整個水利水電工程項目建設總流失量的30%以上,有的高達70%。
1.3 移民前期工作不合理是導致環境破壞和水土流失的關鍵因素
由于移民前期工作不充分,安置區選址不合理,環境容量分析論證不足,安置人口往往超過了移民環境容量,致使安置區人口密度加大,環境壓力加重,移民安置后安置區人均占有資源量下降,環境容量超載。加上移民安置規劃中缺乏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的基本措施,土地利用規劃不科學等,造成群眾對資源的掠奪性開發使用,導致水
土流失、資源枯竭和環境質量下降。
1.4 開墾坡耕地是造成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
水電工程建設多在貧困山區,移民主要是農業人口,為了滿足移民農業生產的需要,勢必要開墾一定數量的坡耕地,加上移民安置就近后靠,移民只能從相對低海拔向高海拔移動,坡耕地開墾越來越陡,造成了嚴重的石漠化。
1.5 水土流失主要發生在移民安置的開發建設階段
水庫移民水土流失主要發生在遷建安置和生產生活兩個階段,遷建安置的開發建設階段是水土流失的集中發生期,一般占到整個移民水土流失的80~90%。遷建安置中的城鎮建設、房地產開發、道路通訊、電力設施建設、企業遷建等占用丘陵、山岡,不可避免地擾動地面、破壞林草植被、開挖土方,棄土棄渣,亂堆亂放,侵占河道等,由于建設和環境保護協調不夠,造成或加劇了水土流失,使原本脆弱的生態環境惡化。
2 水土流失的危害
移民產生的水土流失破壞了安置區的生態環境,使地表的保水保土功能和土地生產力下降,導致農業大幅度減產,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移民安置區的環境容量,使安置區原本人多地少的矛盾更加突出,造成農民被迫毀林開荒的惡性循環,直接導致森林覆蓋率降低,野生動物棲息環境惡化,土壤侵蝕和水土流失增強,土壤貧瘠、泥石流、滑坡、干旱、洪澇等自然災害加重,已成為移民返貧和脫貧致富的最大障礙。更為嚴重的是大量棄土棄渣堆放在河灘、河岸及支溝內,到了雨季雨量較大時將隨徑流流人或直接滑人河道,使河道、水庫淤積,抬高河床,影響河道的過流能力,對工程區及其下游地區的防洪和當地群眾的生命、財產及生存環境構成嚴重威協。
3 防治對策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變害為利,科學合理地控制安置區水土流失,搞好水庫移民中的水土保持工作就顯得十分重要。隨著以人為本、和諧社會、生態文明理念的逐步深入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加快,以水庫移民為契機,把移民安置區建設成為規劃布局合理、人居環境優美和諧、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移民安居樂業的新型社區,已經成為新形勢下移民安置工作的發展方向,移民工作地位日益提高,移民安置區的水土保持工作和生態環境保護也越來越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關注。庫區移民水土保持成為移民安置區建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不僅是庫區移民安置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水利樞紐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通過正確評估水庫移民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并由此提出科學合理的水土保持防治對策、措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是移民安置區生態環境保護、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也是促進我國水利水電事業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
3.1 做好組織和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水利水電工程移民水土保持行政管理體制,依法明確地方人民政府在貫徹實施水庫移民水土保持中的責任地位;明確政府、移民工程業主、移民、咨詢機構、監督監理機構各主體的權利、責任和義務,并進行必要的約束。妥善處理地方政府、業主、移民以及建設者之間的關系,加強部門之間的銜接與協作。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國國情的移民安置水土保持監督管理、監理、監測、評價、驗收等制度,使移民安置水土保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條不紊地進行。
3.2 嚴格水土保持規劃設計是控制移民水土流失的關鍵
科學的移民安置規劃是搞好移民安置和防止生態破壞的前提,必須強化移民安置水土保持規劃的法律地位,保證其強制性和科學性。在移民生產安置規劃中,首先要有水土保持規劃篇章,對移民安置可能產生的生態環境破壞程度,對移民遷建中的水土流失預防、治理作出分析預測、科學規劃,提出水土流失責任防治范圍和措施體系布局。在建設過程中,要嚴格水土保持規劃設計的編報和審批制度,所有的移民工程都要按照有關規定編報水土保持方案或報告,根據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管理要求和《水利工程各設計階段水土保持技術文件編制指導意見》(水總局科[2005]3號)的規定,做好各階段的水土保持方案編報。占地與移民規劃在項目建議書和可行性研究階段需有水土保持的內容,并框列其投資;初步設計階段移民安置(含專項設施遷改建等)應單獨編制水土保持方案或篇章。對于征地和移民數量較大、水土流失問題比較突出的,在項目建議書階段,應編制水土保持專項報告。嚴格按照批復的水土保持方案中的內容和要求建設水土保持設施。對可能造成重大水土流失的移民安置規劃方案實行水土保持一票否決制;對公路交通等復改建項目的建設,要經多方案比選后確定最佳方案;對原工藝落后、污染嚴重或重建過程中可能造成嚴重水土流失的工礦企業,要對其做出轉產規劃。
3.3 提高水庫移民相關人員的水土保持意識
水庫移民的主體是廣大的農村移民,由于他們的文化背景和特殊心態,對環境和水土保持政策了解不夠,意識淡薄;參與移民的有關單位目前對移民水土保持的認識還不足,設計意識與理念不到位,還沒有把移民水土保持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因此要加強移民安置水土流失狀況、危害和水土保持的宣傳,逐步建立政府、業主、移民聯席會議制度,鼓勵公眾參與移民規劃、土地利用規劃、水土保持規劃、環評和水土保持方案,對所有與移民建設項目有利益關系的群體進行水土保持意識的灌輸與培養,提高公眾的環保和水土保持意識。還應加強水土保持法制宣傳和監督執法,完善監督執法體系,明確責任,從根本上防止開挖擾動、棄土棄渣、陡坡開墾和破壞植被等人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
3.4 建立科學的水土流失防治體系
基于移民安置水土流失的特點和規律,科學規劃移民安置工程水土流失防治范圍;針對移民安置工程建設中的不同階段、不同單項工程造成的水土流失特點,對集鎮建設區和農業開發區、專項設施建設區、棄渣場、石料場、土料場等合理布設水土保持措施體系。工程防護措施和生物措防護施相結合,永久防護措施和臨時防護措施相結合,在建設區形成防護棄土棄渣的完整擋土墻體系,破面排水體系,道路、堤壩等邊坡防護體系,喬、灌、草結合的立體植物防護體系;在農業開發區形成小流域綜合防治體系、坡耕地防護體系、水土保持防護林體系、農田防護林體系等,全面防治移民安置造成的水土流失。
3.5 建立穩定的資金投入機制
資金投入是開展移民安置水土保持工作的關鍵制約因素,目前在水庫移民安置補償投資概估算中,只在“其他費用”中計列了環保費用,而沒有明確的水土保持治理費用,水土保持資金投入缺乏穩定的來源渠道,得不到保障。建議在“其他費用”中單列水土保持治理費用或在“環保費用”中明確水土保持治理費用的計列比例。同時要把移民安置水土保持列入當地國民經濟發展規劃,保證一定的財政投入;加快建立農村水利水土保持補償基金和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機制,拓寬移民安置水土保持投資渠道,保證足額、穩定、持續的資金用于移民安置水土保持治理。
3.6 樹立生態經濟和生態文明意識,建設和諧移民安置區
十七大提出的“建設生態文明”也給水利水電工程移民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要把建設生態文明始終貫徹到移民安置工作中,把移民安置區環境保護和水土保持放在遷建安置工作的首位,處理好移民安置與水土保持的關系,控制水土流失,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使移民安居樂業;充分發揮水土保持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生態環境和水土資源等基礎支撐作用,結合生態文明村建設,把移民安置區建成經濟發展、生態良好、社會和諧文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