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艷玲 張金華
摘要:隨著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鄉鎮街道經濟的發展面臨著許多新問題,出現了許多新的情況。農民增收難,城鎮居民貧困突出、街道干部隊伍整體素質和駕馭市場能力水平不高,搞活、管理街道經濟的能力和水平不高,依法行政、制度建設和干部作風不實,這些問題嚴重影響我區街道經濟社會快速、健康發展,必須認真研究確實加以解決。
關鍵詞:街道;農村經濟;項目
隨著中國加入WTO,農村經濟又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因而也面臨著嚴峻的市場競爭和挑戰。在新形勢下,如何正確面對和解決影響街道經濟發展的因素和問題,并積極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促進農民增收,推動街道經濟快速、健康、有序發展,是我們當前十分重要而又緊迫工作。
1 影響鄉、鎮、街道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農業結構不合理,農村經濟發展緩慢。我區的15個鄉、鎮、街道中農村人口占比重較大,農村中總量供給不足,產業結構調整仍有局限性,也不夠合理,發展不平衡。農村產業開發的條件差,可開發利用的土地少,產業結構調整上有很大困難。農村科技服務體系不健全,致使整個經濟發展緩慢。同時,傳統農業向高效農業轉化力度不夠。近幾年,農產品供求關系發生了很大變化,市場需求向多樣化、高品質方向轉變,農業結構越來越顯得不合理。政府雖然積極幫助和引導農民實施產業結構調整,但由于不少農戶無技術、無資金、無經驗,不能形成農業產業化經營,無法形成規模效應,造成投入多、產出少、銷售難。再者,由于農業生產的低效益,農村中稍有文化素質,有一技之長的男女青年,紛紛外出,不愿從事勞動強度大的種植業,而留在農村的老年勞動力和婦女勞動力,因缺文化、對新技術、新生事物接受慢,寧可固守低效益的傳統種植業,不愿向畜產品、水產品、蔬菜、植物、奶牛等具有價格優勢的高效農產品轉型。
街道、村集體經濟基礎薄弱。街道企業和村辦企業大部分停產倒閉或改制,鎮村兩級經濟負債相當沉重。有的街道負債高達幾百萬元,村集體負債達到幾十萬元,嚴重影響街道和村級組織正常工作的開展。許多村級組織在發展和壯大集體經濟上缺乏思路,步伐緩慢,不敢擔風險,導致集體經濟無項目,“空殼村”現象還在一定范圍內存在。使得村領導班子威信降低,集體的凝聚力弱化,農民欠繳的稅款催收難度加大。如此,集體沒有經營收入,農民欠款收不上來,欠債本利要歸還,造成了村集體“無錢辦事”現象。
鄉(鎮)、村干部整體素質不高。有些街道、村干部進取精神不足,缺乏強烈的責任感和憂患意識,整天忙于應付日常事務,說的多干的少,與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的要求差距大。精力很少集中到發展街道經濟建設上來,還有的偏重于顯性的政績,樂于做“形象”工程,對“高、大、外”項目的戰略性投入思考較少。有的村干部精簡后人數減少,但工作量大,待遇低,有時因為一些硬性任務等,上面不滿意,群眾不理解,工作作風飄浮,組織紀律渙散,工作拖踏,工作積極性不高。
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不夠,市場意識不強。大部分農民群眾文化素質太低,并長期受落后思想的束縛,開放、探索、創新意識差。事實上存在著鋪張浪費,好逸惡勞等不良現象沒有得到有效的扼制。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精神有待進一步加強。據有關機構統計數字表明,我國農村住戶從業人員平均受教育6.66年,純農業戶的從業人員中還有17%為文盲。青年農民的素質高一些,但仍然達不到九年義務教育水平,而46歲以上的中老年農民,35%為文盲和半文盲。這組數字與我區目前的街道從業人員文化教育程度基本相符。具有較低文化素質的農民,思想觀念必然陳舊落后,市場意識不強,面對紛繁復雜的市場經濟,不能正確分析當地的資源優勢,抓住市場競爭強的支柱產業和名牌產品,只是盲目跟從,盲目投資。有的街道、村干部千方百計從外地引來外資項目,給農民提供最優惠的政策和服務,但大家就是腦袋不開竅,不配合,致使好的項目不能接受,無法落實。甚至有許多農民只是觀望,沒有行動。還有的村屯,村委會多次動員群眾把山林地對外招商搞旅游開發,建設滑雪場,但是,大多數群眾思想僵化,以個人利益為重,忽視長遠發展的巨大效益,導致項目最終流產。
2 解決街道經濟發展的主要對策
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學習貫徹落實好黨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各項方針政策是當前乃至今后一個時期首要的政治任務。一是領導干部帶頭學習,特別是街道、村的領導干部要先學習、先領會、先貫徹、起表率、帶好頭,并以此帶動和指導各項工作的開展。二是緊密結合各自街道的實際,把學習貫徹黨在新時期的各項方針政策和具體工作結合起來,與制定街道“十一五”規劃結合起來,與全力推進當前的各項工作結合起來,以落實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二十字”方針,不斷理清工作思路,明確工作目標,認真細致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增長新本領、拓展新領域,自覺、堅定地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切實轉變工作的方式和方法。
轉變政府職能,提高干部服務經濟的本領。在新的形勢下,街道職能要按照市場經濟的內在的客觀要求由行政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由行政命令向政策引導、協調轉變。我們廣大街道的干部和工作人員,不僅要在理論上有清醒的認識,也要把這一原則落實在從政的行動上。各街道要圍繞促進農村經濟發展這個中心制定各項政策,不斷轉變工作作風,自覺加強思想道德修養,時刻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強化服務觀念,真正做到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全面提高自身政治素質、文化素質和發展、服務經濟的本領。
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各街道要按照“穩糧調結構,調整促增收”的原則,以市場為導向,以推廣良種良法為保障,以發展“名、特、優、稀”農產品為重點,大力引導農民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著力培育畜牧業,要充分發揮我市優越的自然條件,大力扶持旅游業,積極發展蔬菜、山產品、食用菌等特色農產品,并以蒙牛乳業、真心食品、百達藥業等龍頭企業為依托,壯大奶牛、食品和藥材等產業的發展規模,并使之形成基地優勢、主導品牌。不斷發揮其輻射、帶動效應,提升農產品的生產檔次,提高其增加值。
加強對街道干部群眾的科技培訓。一方面,政府要努力加大農村科技教育投資,采取各種形式對街道干部群眾進行種、養、加實用技術培訓,另一方面,要進一步改革農村教育體制,加強農民職業教育培訓,不斷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此外,各級政府部門要牢固樹立服務經濟意識,扎扎實實為農民增收致富提供服務,要為農民送項目、送資金、送技術,搞好產、供、銷一條龍服務。
壯大集體經濟。江澤民同志曾強調指出:“要通過多種形式逐步壯大集體經濟,這是提高農村基層組織的集體服務功能,增強黨在農民群眾中的凝聚力的需要”。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共同富裕的客觀需要。只有集體經濟實力增強了,才有能力興辦文化教育等公益事業,搞好基礎設施建設,改變村容村貌,提高農民素質,帶動農民共同富裕。“大河滿,小河平”就是這個道理。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要因地制宜,選好路子,結合當地傳統和自然優勢,能農則農,能工則工,能商則商。堅持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機制這種農村集體經濟最有效的實現形式,區別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模式,切忌東施效顰,不切實際盲目立項。
加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民主法制建設。各街道要不斷加大依法行政工作的力度,進一步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建立健全各項工作制度,切實轉變機關工作作風,充分發揚民主,在重大經濟建設的決策上廣開道路,廣泛聽取黨內黨外的意見。要進一步加強黨政干部隊伍的執政水平,組織廣大干部加強市場經濟知識、科技文化知識和法律法規知識的學習,努力提高干部隊伍的整體素質,更好地適應新任務、新要求和新形勢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