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波
摘 要:總結了我國運用植物不育劑進行鼠害防治技術的最新研究進展。分析了植物不育劑對于滅鼠的優缺點,提出植物不育劑應與其他一些能夠吸引鼠類的物質混合利用才能在鼠害的綜合治理上具有更大的應用前景。
關鍵詞:植物不育劑;鼠害防治
鼠類對于人類的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人類的許多流行性疾病與鼠類有關,如鼠疫、鉤端螺旋體病、流行性出血熱、斑疹傷寒、森林腦炎、恙蟲病、狂犬病和利什曼病等,對人類健康造成嚴重的危害[1]。同時對農業的危害、對林業的危害、對牧業(特別是對草地資源) 的危害十分嚴重。因此,鼠害防治技術引起了全球的高度重視。
常見的治理鼠害的技術分為化學防治、物理防治、生態防治、生物防治以及綜合防治[2]。其中化學防治是應用最廣泛的,但會造成有益鳥獸及人畜中毒事故,破環生態平衡。生物防治也是減輕鼠害程度的有效途徑[3]。植物源滅鼠技術屬于生物防治的一種。植物源滅鼠技術主要有不育劑和殺鼠劑兩大系列,而利用植物殺鼠的報道很少。植物源滅鼠劑的有效成分主要為植物產生的次生代謝物,在自然界易降解,對非靶標生物比較安全、無殘毒,不造成環境污染,不易產生抗性,對解決當前化學農藥所引起的社會和環境問題,具有重要意義[4]。目前煙草與夾竹桃等是已發現的植物源滅鼠劑[5]。
Knipling在1959年首先提出使雄鼠不育來控制鼠類。上世紀80年代初,國內一些學者轉向植物性抗生育劑的研究。植物不育藥劑是一種從天然植物中提取,與傳統滅鼠方法相比有更大的潛力。它通過對生殖生理起作用,致使單性或兩性永久不育或短時不育,從而減少后代數量或降低子代生殖能力的。我國植物資源豐富,而且我國中醫學中很早就有用中草藥避孕、引產、絕育的經驗,并收錄于中藥方書、本草、藥典等[6]。目前已知的植物不育劑多達幾十種:信子素、對香豆素酸、間二甲氫醌、巴拉圭菊醇、褐煤醇、金雀花堿、天花粉蛋白、二堿萜原酸脂、芫花酯甲及芫花酯乙都具有很強的引產作用。原鴉片堿、紫堇醇靈堿和異紫堇醇靈堿等3種生物堿,有終止早期妊娠作用。百合科植物提取的秋水仙素,可抑制精子生成。莪術的醇浸膏、萜類、倍半萜類化合物有明顯的抗早孕作用[7]。研究較詳細的有雷公藤、棉花酚、檳榔、山海棠影響雄鼠生殖能力。
植物性不育劑可破壞害鼠的種群密度,避免或減少鼠害,達到有鼠不成災的低密度水平[8]。但植物不育劑存在以下一些缺點:一是作用時間緩慢,在某些特定場所無使用價值; 二是選擇性低,對誤食的生物也有傷害; 三是使用成本高。此外,植物不育劑的適口性也是制約其使用的一個重要條件。目前這方面的研究已廣泛在實驗室[8]和野外田間 [9,10] 展開,而在農、林、牧、草區的滅鼠效果是關注的焦點。
然而,鼠類有獨特的行為特點,鼠類尋找鼠道、食物及異性分泌物都靠發達的嗅覺。它能通過嗅覺及時感受到生存環境中的不利因素。鼠類多屬雜食性動物,一次攝食量少,分多次進食。群體中的老年個體先識別,在取食后一定時間內無異常反映,其他個體才陸續進食至吃完為止。這對保護群體中的大多數個體生命安全起到極好的作用。鼠性多疑,有強烈的新物反映,對在活動場所出現的不常見的物體(如食物、捕鼠器械等) 均持疑惑態度。鼠類將生存過程中的損傷性事件長期存留在個體中,并通過鼠間訊息傳遞給下一代,使其免遭不幸之災[11]。
為使植物不育劑防治技術達到最好的效果,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改進:首先可利用鼠類間信息通訊物質。比如,尿液在動物嗅覺通訊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2],尿液具有的氣味更具性吸引力。我們可以將植物不育劑與其尿液混合,使植物不育劑的適口性大大提高,從而使其滅鼠的能力增強。其次,將植物不育劑與鼠類喜食的物質混合使用,研究表明,將莪術醇母粉與燕麥混合后的適口性比較好[10]。植物不育劑配制的毒餌通常是由誘餌、植物不育劑劑和附加劑組成的復合型毒餌。鼠類尤其是家鼠的嗅覺和味覺非常靈敏,毒餌中添加劑的含量即使極其微小也能察覺出來,對它不熟悉的物質更是敏感,因此毒餌中附加劑種類和數量應越少越好。鼠類對顏色不敏感,為了使人畜不會誤事毒餌,還可以在復合型毒餌中添加紅色或藍色的染料,對非靶動物卻能起到警戒作用,但毒餌的顏色盡量和食品的顏色區別開[13]。最后,應選擇適宜的時間和地點。鼠類植物不育劑使用的最佳場所是大面積的農、林、牧、草區,使用的最佳時機是在鼠密度最低時,如冬季結束時、發生旱情期間、疾病流行結束時或在傳統的滅鼠活動結束后。與單獨使用不育劑相比,能極大的降低滅鼠的成本。
我國對植物源農藥的研究歷史悠久,有豐富的經驗和深厚的基礎。復合植物不育劑利用將成為我國滅鼠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高效安全的植物不育劑的研制是亟需攻克的一個堡壘。
參考文獻
[1]楊東生,張生祥,阿帕爾,等.鼠害的防治[J].新疆畜牧業,2008,3:58-60.
[2]張松林,房妮.甘南草地鼠害現狀及防治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06,34(4):698- 699.
[3]張宏利,韓崇選,楊學軍,等.鼠害防治方法研究進展[J].陜西林業科技,2004,(1):41-47.
[4]張宏利,韓崇選,楊學軍,等.我國植物源滅鼠藥劑的研究及應用[J].西北林學院學報,2005,20(4): 129-132.
[5]張美文,王勇,郭聰,等.開發煙草等為植物源滅鼠劑的初步探討[J].中國媒介生物學及控制雜志,2001,12(1):16-18.
[6]王麗煥,鄭群英,肖冰雪,等.我國草地鼠害防治研究進展[J].四川草原,2005,114(5):48-52.
[7]張春美,陳榮,周維民.我國鼠類抗生育藥劑的研究進展[J].中國森林病蟲,2001,(1):34-35.
[8]卜書海,鄭雪莉,張宏利,等.牛膝總皂甙對早孕小白鼠的繁殖毒性[J].2008,36(10):34-28.
[9]劉冬華,鄭清,李中華,等.0.2%莪術醇餌劑防治森林害鼠藥效試驗[J].農藥科學與管理,2006,2,23-27.
[10]侯秀敏,文香,李衛民,等.莪術醇雌性不育劑防治草地害鼠試驗研究[J].青海草業,2007,16(4):14-19.
[11]田彥忠,肖曉華. 農區鼠害及滅鼠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07,24:86-87.
[12]于鴻浩,趙新全,孫平. 雌性根田鼠對血液氣味的行為識別[J]. 四川動物,2009,28(1):55-58.
[13]郭天宇.毒餌滅鼠技術的若干問題[J].口岸衛生控制,2008,13(5):1-3.
作者簡介:王波(1981-)女,陜西藍田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動物生理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