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麗麗 郭高展
摘要:滿足某種需要是質量的基本特征。高等教育質量的基本特征,在宏觀上,表現(xiàn)為滿足公眾、社會以及高等教育自身發(fā)展對高等教育的需求;在微觀上,表現(xiàn)為大學生通過獲得必要的知識和能力以滿足個人發(fā)展需要。正確認識高等教育質量這一基本特征,有利于為高等教育的進一步發(fā)展掃清障礙。目前的高等教育質量,已有被異化為一種社會標簽或個人憑證的危險,致使人們普遍對高校擴招問題感到困惑。
關鍵詞:高等教育質量;標簽;異化
隨著近幾年全國高校的連續(xù)擴招,高等教育實現(xiàn)了跨越式發(fā)展,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由1998年的9%上升到2008年的23%,這表明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了大眾化階段。但這種持續(xù)的高校擴招也引起了全社會對高等教育質量的廣泛關注,正確認識和解決高等教育質量問題已成為高等教育發(fā)展中的重要議題之一。
1高等教育質量的定義
教育中“質量”一詞來源于經濟學用語。在經濟學中,人們達成了這樣的一種共識,討論產品或服務時,質量就是用一定的標準去度量產品或服務的特征,這里通常有三種質量觀:由生產者定義的產品質量,由生產者和顧客共同定義的“契約質量”和由顧客定義的市場驅動質量。無論那種質量觀,都以滿足某種需要為基本特征的,依據(jù)滿足需要的程度確定質量標準。[1]高等教育作為一種由高校提供的準公共產品或服務,無疑其質量也具有滿足某種需要的基本特征,依據(jù)其滿足需要的程度,也有其相應的質量標準和內容。我們認為,高等教育質量是通過其掌握的知識和具有的能力來滿足個人和社會需求的特征。在宏觀上,高等教育質量主要體現(xiàn)在高等教育是否能滿足廣大公眾對高等教育的需求,是否能滿足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發(fā)展對高等教育的需求,以及是否能滿足高等教育自身發(fā)展的需求;在微觀上,高等教育質量主要體為學生通過其掌握的知識和在知識基礎上形成的能力來滿足個人發(fā)展需要的特征。以知識為邏輯起點,進而在知識的基礎上形成能力,然后通過知識的間接作用和能力的直接作用來滿足社會和個人的需求,進一步形成質量,這是高等教育質量形成的理性邏輯。
2高等教育質量的異化
在現(xiàn)代教育產生前,高等教育處于精英化的發(fā)展階段,其主要目的是為了維護少數(shù)特權階層的根本利益,高等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培養(yǎng)維持社會簡單再生產關系的統(tǒng)治人才。此時高等教育辦學形式比較單一,其服務對象比較清楚,高等教育質量則由高等教育內部制定或估計的,相應的質量問題比較容易形成共識,高等教育質量問題被這種共識所遮蔽而未被突出地顯露出來。[2]人們對高等教育質量的判斷主要是片面地把社會精英人才的培養(yǎng)作為決定高等教育質量的唯一因素,而沒有看到高等教育質量的整體性。[3]
毋庸置疑,知識作為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其被確立為衡量高等教育質量的主要標準后,促進了社會精英人才的產生,在很大程度上也推動了現(xiàn)代高等教育質量的提升。但應該看到這種以知識為質量標準的評價方式,不僅忽視了高等教育質量另一更為重要的內容——能力,也遺忘了社會和公眾對高等教育的需求。如果說以知識為邏輯起點,進而在知識基礎上形成能力素質,最終體現(xiàn)為高等教育質量,是以往人們對高等教育質量形成的必然邏輯判斷的話;不幸的是,在這種知識為主的質量評價標準形成后,其發(fā)展方向并非嚴格遵循知識形成能力素質,進而形成質量,并以此滿足社會和個人需求的理性邏輯;而是逐漸地走上了由知識到標簽的異化之路。在此過程中,知識標準已被逐漸異化扭曲為一種社會標簽或符號,高等教育的主要特征則主要表現(xiàn)為獲得某種社會地位或個人收益的憑證。[4]而這種標簽或憑證所能獲得相應社會地位或個人利益的高低,也就成了高等教育質量的同義語。換言之,高等教育已逐漸異化為一部分特定群體(具有接受高等教育資格的大學生特殊群體)獲取社會“壟斷利潤”的工具或手段而已。(這一點,從目前高校中存在的眾多主要為獲得一紙文憑或學位而非獲得相應知識與能力的大學生,就是一個很好地證明。)這種異化所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對接受高等教育數(shù)量的人為限制,對高等教育結構效益及學生能力素質等高等教育質量豐富內容的簡約化處理。這也正是當今高等教育質量低下的根本原因,正是現(xiàn)代教育產生前高等教育發(fā)展緩慢的主要原因。
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后,高等教育質量應回歸其“本真”,即主要表現(xiàn)為滿足公眾、社會和高等教育自身發(fā)展對高等教育的需求,這才是高等教育質量的應有之義。對一種產品或服務來說,如果不能滿足公眾和社會的基本需求,從一定意義上講,就是一種次品或“次品服務”,就沒什么質量可言。同樣,如果高等教育不能滿足公眾及高等教育發(fā)展需求的話,也就很難說這種高等教育質量有多高。高等教育也不應該成為一部分人區(qū)別于另一部分人的標簽。如果說高等教育作為一種標簽而必須存在的話,那么也應為每一個人都貼上這種標簽,即應向所有人開放高等教育,應使盡可能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滿足盡可能多人的需求,而不是人為地限制與剝奪大多數(shù)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以繼續(xù)維護某一階層或特殊群體的個人利益。畢竟,社會的發(fā)展是社會整體的發(fā)展而非某一階層或特殊群體的發(fā)展。
3高校擴招:高等教育質量下降了嗎
目前很多人驚呼:高校擴招、高等教育質量下降了!所謂的“高等教育質量下降”,即獲得社會地位或個人利益的下降,即標簽價值的下降。因為,人們通常認為,無論目前自身獲得多少高于一般公眾的“高額利潤”,決不認為所得過多。所以,任何有損于其既得利益的行為或做法(如擴招),他們就會堅決反對,即使這種行為或做法的損害遠不至于使其喪失原有的優(yōu)于一般公眾的社會地位或個人利益,也即使這種行為或做法有利于其個人和社會的長遠利益。其出發(fā)點是在有意或無意地維護其自身階層或特殊群體的利益,他們看不到中國的嚴峻的現(xiàn)實國情,更看不到大多數(shù)公眾對高等教育的基本需求。
發(fā)展中產生的問題,必須要靠發(fā)展自身來解決。在高等教育大發(fā)展的起飛階段,樹立發(fā)展的質量觀,兼顧高等教育質量的同時,必須把高等教育發(fā)展的重點放在規(guī)模的擴大與數(shù)量的增加之上,以更好的滿足公眾和社會的需求,從宏觀上提高國家高等教育的整體質量。此時,高等教育數(shù)量和質量的關系是一種正比例的關系,其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也是統(tǒng)一的,既可體現(xiàn)廣大社會公眾對高等教育的強烈消費需求,也可完成高等教育對經濟資本、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的原始積累。[5]從人才供需關系理論角度分析可知,高素質人才總不會過剩,因為人是客觀存在的,不讓他們接受高等教育也是一種客觀存在,而且是一種低素質的客觀存在。[6]換句話說,最理想的狀態(tài)是所有人全部接收高等教育,而不是人為地限制高校擴招。
然而,是什么制約著人才培養(yǎng)數(shù)量和高等教育規(guī)模的擴大呢?無疑是高等教育資源與成本。如果高等教育成本足夠低的話或者說高等教育資源極大豐富的話,完全可以無限擴大人才培養(yǎng)的數(shù)量和高等教育的規(guī)模,直至每一個人都有接受高等教育機會。所以,目前應把高等教育研究的重點放在如何降低高等教育的成本和如何最大限度的提供高等教育資源相關方面的研究上來。當高等教育發(fā)展進入到普及化階段后,再將高等教育的重點轉移到包括知識、能力、素質等多維一體的全面質量發(fā)展上來。如果沒有數(shù)量的基礎,再提高所謂的質量,也難以形成實現(xiàn)人力資源強國的夢想。
參考文獻
[1]戚業(yè)國,論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的質量觀,高等師范教育研究[J],2002,(2).
[2][4]韓映雄,高等教育質量研究--基于利益關系人的分析[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4,6.
[3]劉和忠,樹立正確的高等教育質量觀,中國高等教育,[J],2002,(8).
[5]黃藤,談民辦大學的規(guī)模質量觀,中國高等教育[J],2002,(22).
[6]陳志文,劉萬永,發(fā)展高等教育還有多大空間--訪中科院院士何祚庥[N],中國青年報,1999-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