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 子
摘要隨著社區矯正的逐步推進,將有越來越多的未成年犯被適用社區矯正。基于此應考查未成年犯社區矯正的不足,以使我國未成年犯社區矯正制度能夠盡快建立,并逐步推廣和完善,使更多的未成年犯能夠更好地適用這一新的行刑方式,來矯治他們的心理和行為并促使其順利地回歸社會。
關鍵詞 未成年犯社區矯正完善
中圖分類號:D920.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5-065-01
在現代刑法觀念的影響下,未成年犯成為倍受關注的特殊群體,社區矯正亦成為理論界和實務界津津樂道的話題。未成年犯社區矯正是一種對未成年犯中罪行較輕、主觀惡性較小、社會危害性不大的罪犯所進行的非監禁性刑罰。雖然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聯合發布了《關于開展社區矯正試點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2004年司法部頒布了《司法行政機關社區矯正工作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兩者為未成年犯社區矯正的實行提供了相應的實施依據,但由于未成年犯群體的特殊性,社區矯正的現存制度存在相當的不足,因此未成年犯社區矯正制度的設計應給予未成年犯群體特殊的關注和關懷。
一、未成年犯社區矯正的不足
由于目前社區矯正尚處于試點階段,相應的制度并不完善,如現行的社區矯正制度設計不夠科學合理,人們對未成年犯社區矯正認識上存在著偏差,同時相關立法滯后、社區建設發展參差不齊等因素制約著未成年犯社區矯正的發展。因此,對我國未成年犯社區矯正存在著一些問題不容忽視,具體表現以下幾個方面:
(一)社區矯正尚未立法加以保障
目前我國社區矯正尚處于試點階段,社區矯正尚無明確的法律規范。由于2003年的《通知》和2004年的《辦法》的法律效力層級都是較低的,這反映了社區矯正的試驗性質。因此,我們應該在社區矯正試點的基礎上,及時地進行社區矯正的立法,將社區矯正的實體和程序的相關內容納入其中,為未成年犯社區矯正提供充足的法律依據。
(二)未成年犯社區矯正管理制度缺乏獨立性
社區矯正制度起源于對犯罪的一種區別對待,具體而言,未成年犯社區矯正雖不乏社區矯正的共性,但更有區別于成年人社區矯正的特色,許多西方國家已采取了專門適用于未成年人的社區矯正管理制度和模式,有專門的管理機構和不同于成人的專業化管理人員。但是,目前我國試點省市中基本沒有確立適合未成年人特點的社區矯正管理制度,這樣不加選擇地與成年人混同而缺乏獨立性的操作,既不利于未成年人的矯正,又影響了社區矯正工作的效率。
(三)社區矯正條件苛刻,能適用社區矯正未成年犯數量有限
當前我國未成年人犯罪的比率不斷地攀升,未成年犯管教所可謂是人滿為患。據統計,我國每年僅僅只有25%的未成年犯被判處非監禁刑,筆者認為社區矯正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適用條件苛刻。目前,社區矯正適用對象主要是被判處管制的;被宣告緩刑的;被裁定假釋的。在符合上述條件的情況下,對于罪行輕微、主觀惡性不大的未成年犯適用上述非監禁措施,實施社區矯正。這樣就把絕大多數未成年犯拒絕在社區矯正之外,極大地限制了我國未成年犯適用社區矯正的數量。
二、未成年犯社區矯正制度的完善
未成年犯社區矯正制度的完善與否關系到矯正的實際效果。在我國,社區矯正開展不久,工作經驗雖有一定的積累,但是因為種種原因,未成年犯社區矯正制度還遠遠沒有達到完善的程度。因此,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對未成年犯社區矯正制度進行完善。
(一)完善相關立法
未成年犯社區矯正實施至今已近6年,依然沒有正式的立法保障,因此很難解決未成年社區矯正實施過程中遇到的法律沖突問題。而且現行的制度并沒有就未成年犯社區矯正的相關機構的權利和義務做出具體的規定,諸如矯正機構的法律性質、運作經費來源等一系列的問題都沒有法律上的依據。因此,專門制定針對未成年犯社區矯正的《未成年犯社區矯正實施條例》勢在必行。
(二)細化分類矯正模式
由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在客觀的、也有其內在主觀的,因此未成年犯的矯治不能“一刀切”,應根據其犯罪的原因區別對待。例如,對于具有攻擊性人格傾向的未成年犯,關鍵在于培養他們對自己行為的責任感,使他們學會與別人友好相處;對于參加團伙犯罪的未成年犯,矯治重點在于時刻提防他們再次受到少年違法犯罪團體的引誘、操縱和利用,改變在少年違法團伙影響下形成的價值觀;對于過分壓抑及神經質型人格傾向的未成年犯,應著眼于引導他們將本能的沖動以社會認可的方式得以發泄,使其不需要深度壓抑自己的沖動,為此應當使用精神分析方法;對于幼稚型人格的未成年犯,應當提供有利于他們社會心理成熟的人際環境,幫助其增長知識,明辨是非,鼓勵其發展自己的社會生活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三)創設判決前的人格調查制度和轉處制度
人格調查,是指由專門機構對犯人的個人狀況、表現情況、所處的環境因素等方面進行調查并寫出調查總結,并擬定分類處遇的方案和具體建議。對于那些適合社區矯正的未成年犯,則可以考慮進行“轉處”。20世紀80年代以來,“轉向運動”在歐美一些國家興起,對未成年人的犯罪行為盡量不通過司法機關而委托某種社會機關處理,以避免未成年犯受“刑事審判”的事實本身成為社會對其評價的污點;同時也避免未成年犯在監禁場所的相互感染以致惡習加重。我國可嘗試建立類似的制度,依托于一定的社區組織如團體之家、寄宿學校、寄養家庭等,豍以使對未成年犯的處遇更加科學化。
(四)整合學校的教育資源融入社區矯正體系
2003年頒發的《通知》提出在社區矯正試點地區,要充分發揮基層群眾自治組織、社會團體和社會志愿者的作用,豎但沒有提到學校,學校是未成年人成長教育最重要的地方,應當將學校納入到社區矯正體系中去。學校參與對未脫離學校的未成年犯矯正可以使未成年人避免受亞文化的影響,能為未成年人提供融洽的環境,對他們改正不良行為、形成良好的習慣大有裨益。
注釋:
①肖建國.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犯罪研究.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②關于開展社區矯正試點工作的通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