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姝
摘要改革開放三十年,我國政府在公共服務領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免費義務教育基本實現、社會福利和救濟面擴大、農村醫療衛生條件得到改善、政府公共服務意識得到增強。然而,在城市化速度加快,城鄉一體化戰略全面實施的當下,政府公共服務仍表現出不足。本文將深入探討目前我國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的現狀和問題,并提出加強政府公共服務改革的若干建議。
關鍵詞公共服務現狀意見
中圖分類號:D6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5-208-01
一、我國政府公共服務現狀分析
(一)公共服務產品不足、質量不高
長期以來,相對于日益增長的公共服務需求,公共服務供給嚴重不足,尤其是在城鄉一體化進程中,農村公共衛生、醫療、教育等服務產品供給嚴重滯后,無法適應城市化對農村的要求。一方面,伴隨農村勞動力流入城市市場,農村依然存有1.5億剩余勞動力,農村社會保障重擔又老弱病殘者個人承擔,農村社會保障機制不完善,無法為農民提供相應的社會安全網。另一方面,“我國城市正處于人口總量高峰、就業高峰和老齡化疊加的時期”,我國“現收現付”制社會保險面臨巨大的沖擊和挑戰,高度密集的人口對公共安全服務和產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公共服務投入不足,投入主體單一
當前,我國政府仍然帶有濃厚的生產投資型特征,政府長期充當了經濟建設主體和投資主體的角色,在實踐中造成了政企不分、忽視社會公共事業發展、發展失衡、金融風險與社會風險累積等問題。①公共服務事業體制不完善、機制不健全嚴重制約了社會大量資金流入創造價值,為民提供便利的機會。在公民社會尚未形成、第三部門尚未真正成為服務民眾的自治性組織之時,政府仍是公共服務的單一提供主體,包攬社會事務。
(三)公共服務分配不均衡
分配不均衡主要表現在城鄉失衡和地區失衡。城市居民公共服務水平高于農民;發達地區公共服務水平明顯高于欠發達地區。與強勢群體往往優先享受豐厚的公共服務相比,廣大弱勢群體(尤其是農村地區居民)得到的公共服務嚴重不足。國家對城市社保投入嚴重傾斜,城市資金補助乃農村的100多倍。在城鄉居民收入懸殊的情境下,農民自身要承擔更多的公共服務個人投入。
(四)政府公共服務意識淡薄
公務員素質參差不齊,公共服務意識尚未在政府職員中樹立起來,主要表現在:群眾意識、責任意識較為淡薄,以民為本的公仆意識淡化,公共服務意識尚未完全樹立;公共管理理念缺乏,對政府管理理論知之甚少,致使政府行政改革和提高行政效能缺乏思想動力。此外,各政府以經濟增長為導向,片面追求GDP增長,忽視投入建設社會事業。
(五)法治化程度低
我國嚴重缺乏有關公共服務的法規和政策,法治化程度不高,主要表現在:政府常常以行政計劃代替法制運行。一是有法不依現象不同程度存在,一些政府公職人員習慣于按“紅頭文件”辦事,而不重視依據法律行事;二是對權力的監督制約尚未完全到位,政府仍然對不少社會經濟事務進行具體的干預,在有的問題上行政審批事項仍然過多過細,辦事程序過于繁瑣。
二、加快政府公共服務改革的建議
政府公共服務改革是一種制度創新,創新的根本原因在于:由于規模效應和技術變遷引發在原來的制度里不能實現的潛在的利潤,對這種潛在利潤的追求導致制度創新,即在于市場經濟資源優化配置、規模效應等所孕育的巨大制度受益空間。②基于此觀點,對政府公共服務改革具體改革意見如下。
(一)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務意識
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公共服務的成本意識、效率觀念、公平意識和多樣化觀念,切實把公共服務作為政府的一項基本職責,努力建設好公共服務型政府。③現代的“公共服務意識”,是人民與政府之間權利、義務統一關系的正確反映,政府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要在政治修養與道德修養的過程中,牢固樹立公共服務意識,以正確反映政府的根本宗旨。
(二)加大政府公共服務投入、推進公共財政改革
我國政府公共服務供給不足、質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來自與政府忽視公共服務,對公共服務的財政投入長期處于世界平均水平一下。因此只有過大政府在公共服務領域的財政支出,才能有效改善政府公共服務;只有加大對弱勢群體和欠發達地區財政支持,才能真正為實現城鄉一體化保駕護航。《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資金重點用于中西部地區,盡快使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和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服務設施得到改善,逐步縮小地區間基本公共服務差距。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以及糧食主產區、礦產資源開發地區、生態保護任務較重地區的轉移支付,加大對人口較少民族的支持。”
(三)完善公共服務法律法規體系
我國公共服務法律法規體系不完善,存在立法進程不一、立法層次較低、缺乏全國統一法律等問題。為此,我國應從以下方面入手,加快完善公共服務法律法規體系:④1.建立起具有權威性、規范性的基本公共服務法律體系。基本公共服務法律體系建設,要以《憲法》對公民基本權利的規定為依據,圍繞義務教育、公共衛生與基本醫療、基本社會保障、公共就業服務等領域,整合現有的法律法規,提升法律層次,形成比較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務法規體系。2.加快公共財政立法,將公共財政納入法制化軌道。
(四)建立公共服務運行機制
有學者指出,為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務運行機制,應從公共服務回應機制、公共服務供給機制、公共服務監管機制、公共服務評價機制和責任機制入手。政府應建立民主監督制度,為公眾提供公開、透明、公正的信息平臺,加強網絡政府建設,推廣電子政務,及時有效回應公眾對政府公共服務各環節的質疑和要求,追究政府責任。
(五)擴大社會組織和公民參與機會
只有充分發揮各服務主體的優勢地位,才能有效持續地提供公共服務,保證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的最優化發揮。政府應與社會組織建立起平等伙伴關系,政府孤立社會參與發展公共服務事業,監督和輔助社會組織運作,為其發展提供穩定和諧的環境;社會中介組織在政府公共服務職能不能覆蓋的領域發揮積極作用,最終形成以政府為主體的公共服務運作機制。
注釋:
①③中國行政管理學會課題組.加快我國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改革的研究報告.中國行政管理.2005(2).12-15.
②陳學華,趙洪江.城鄉一體化動因及結果:基于制度創新的視角.農村經濟.2007(8).98.
④中國共產黨新聞網.http://theory.people.com.cn/GB/68294/117763/7048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