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景富 姜啟民
摘要懲治腐敗應強化用以實現一般預防的刑罰功能:宣揚刑罰懲治腐敗一般威懾功能;注重刑罰懲治腐敗法制教育功能;提高刑罰懲治腐敗規范意識功能。同時,一般預防的實現有賴于整個刑事法律活動的開展,要使刑罰一般預防在揭露腐敗現象,懲治腐敗行為更好地發揮作用,有賴于一般預防刑罰必然性、及時性、公開性的實現。
關鍵詞懲治腐敗一般預防刑罰功能刑罰的實現
中圖分類號:D630.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5-261-02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反腐敗工作,采取了一系列反腐敗措施,查處了一大批大案要案,懲治了一大批腐敗分子,懲治腐敗的決心和行動毋庸置疑。但是不可否認,我國目前的腐敗問題仍然比較嚴重,腐敗現象還沒有得到有效控制,還在滋長和不斷地發展蔓延,甚至在局部領域和地區有愈演愈烈之勢。因此,應高度重視發揮一般預防在懲治腐敗中所應有的作用。以刑罰一般預防的實現為目的,以反腐敗斗爭的新成效取信于民,為改革發展穩定提供堅強保證。
一、懲治腐敗應強化用以實現一般預防的刑罰功能
實現刑罰一般預防的目的,是通過在刑法中規定犯罪應當受到懲罰,以及對犯罪人適用一定的刑罰,而對社會上的所有的人,特別是那些不穩定分子或欲犯罪之人,產生威懾、警戒、教育作用,預防社會上沒有犯罪的人實施犯罪行為。刑罰的一般預防主要是通過防止一般人犯罪而實現的。現代刑罰觀念,刑罰的目的就是預防犯罪。因此,懲治腐敗應強化用以實現一般預防的刑罰功能,以達到刑罰一般預防的目的。
首先,宣揚刑罰懲治腐敗一般威懾功能。國家通過刑事法律的制定與頒布,規定腐敗行為及其刑罰懲罰,靜態地告知實施腐敗犯罪行為所可能產生的痛苦后果,使腐敗分子在可能實施犯罪行為之前,就進行權衡,當其中有人意圖犯罪的時候,基于趨利避害的心理和利害關系的權衡而產生畏懼感,進而為避免使自己墜入相應的痛苦境遇,受到刑罰懲罰而放棄犯罪意念,放棄實施腐敗犯罪行為,避免走上犯罪道路。
其次,注重刑罰懲治腐敗法制教育功能。刑罰的法制教育功能能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與腐敗犯罪之人法律意識的強弱和法律文化知識程度的高低密切相關。腐敗犯罪被揭露后,腐敗分子對法制宣傳教育走過場的現象,不重視增強法律意識、不提高法律知識的行為,后悔莫及。注重刑罰法制教育功能,以達到腐敗分子在實施腐敗犯罪行為時能夠作出理智的抉擇,是實現刑罰一般預防目的所必不可少的功能。
再次,提高刑罰懲治腐敗規范意識功能。通過對腐敗犯罪行為適當的刑罰處罰,弘揚正氣,可以體現法律的公正性,以事實證明刑法規范的妥當性和正義性。同時,可以喚醒各級黨政領導干部和廣大人民群眾對法律秩序的信賴與維護,形成對法律的忠誠和信仰,進而有效預防腐敗犯罪的發生。
二、懲治腐敗有賴于一般預防刑罰必然性的實現
所謂刑罰的必然性,是指不論任何人犯罪,必然會被揭露并要受到刑罰的處罰。即刑罰是犯罪的必然后果,有犯罪必有刑罰,不允許任何犯罪人逍遙法外,逃脫法網。刑罰的必然性表明了國家對犯罪決不姑息的嚴厲態度,體現了有罪必罰的原則精神,一旦犯罪,刑罰必至,使犯罪與刑罰之間為一種必然的因果關系。刑罰的必然性對于懲治腐敗一般預防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因為腐敗犯罪人往往是知法犯法者,具有較為強烈的僥幸心理。在犯罪心理學中,僥幸心理是一種趨利避害的冒險的投機心理。破除僥幸心理的重要途徑,就是刑罰必然。發揮刑罰一般預防在反腐敗中的作用,建立起腐敗行為與刑罰之間必然因果關系的觀念,對于懲治腐敗,阻卻腐敗分子產生犯意,消滅其犯罪的現實可能性,意義十分重大。
我國當前反腐敗工作存在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腐敗分子所付出的成本底,安全系數高。其原因之一就是被揭露的概率小,腐敗分子真正受到懲罰的是少數,沒有最大限度地消滅腐敗“黑數”,官場的“潛規則”起著很大的作用。過底的成本、過小的被揭露概率和過輕的懲罰,使腐敗的發現和懲治處在很底的水平線上,難以對腐敗分子形成應有的威懾。以至于在許多地方發展到“見腐敗不怪,不腐敗才怪”的境地,出現了“前腐后繼”、“前仆后繼”的現象。一些腐敗犯罪行為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懲罰,腐敗分子就會繼續實施腐敗犯罪行為,這種行為還會對其他人產生示范效應,最終結果是腐敗愈演愈烈,腐敗有向群體化發展的趨勢。“黑數”趨使更多的人走向腐敗。現實中相當數量的腐敗分子沒有被揭露出來,使被揭露被懲治的腐敗分子,總結教訓為“不夠強,不走運”,甚至出現腐敗分子在審判過程中高聲“喊冤”的奇怪現象。
因此,必須強化和落實腐敗行為刑罰的必然性,有罪當罰,實現刑罰懲治腐敗一般預防的功能。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堅決查處違紀違法案件,對任何腐敗分子,都必須依法嚴懲,決不姑息!”表明了黨和政府懲治腐敗堅定的信念和堅強的決心。如果腐敗行為只要發生,就能被發現、舉報,案件都能被偵破,犯罪人都能被逮捕,不使一個腐敗分子漏網,犯罪危險增大,就可以消除腐敗分子的僥幸心理和安全感,防止腐敗行為發生。這就要求,在懲治腐敗,查辦案件過程中不斷加大工作力度、深度和廣度,改變和消滅官場的“潛規則”,消滅“黑數”,提高腐敗案件查處率,體現懲治腐敗一般預防刑罰的必然性,達到法網恢恢,疏而不漏的程度。做到有腐敗行為,就能被發現,就能被懲處,最大限度地發現腐敗行為,有賴于社會風氣的好轉,道德水平的提高,體制、機制的健全和完善,權力監督的規范,法治國家的建設等。更重要的是建立高度透明的民主政治制度,腐敗的產生,是與民主政治制度的透明程度有直接關聯的,民主程度越高,腐敗現象越少,反之亦然,這已是被歷史和許多國家所證明的事實。因此,必須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在反腐敗斗爭中的生力軍作用。歷史經驗證明,無論做什么事情,只要離開人民群眾,必然會走向失敗,反腐敗斗爭更是這樣,也必將會是這樣。在懲治腐敗過程中還必須依法辦事,淡化政治因素,排除各種干擾,堅決杜絕以言代法,以權代法,以罰代刑現象的發生,真正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只要是腐敗行為、腐敗犯罪,都依法嚴懲。刑罰是犯罪的法律后果,只有做到所有的腐敗犯罪必然要受到刑罰的處罰,使腐敗行為與刑罰之間必然的因果關系得到絕對的確認,才能使腐敗分子沒有僥幸心理,使刑罰必然性對于懲治腐敗的一般預防真正得以實現,對腐敗分子起到威懾、警戒作用。
三、懲治腐敗有賴于一般預防刑罰及時性的實現
所謂刑罰的及時性,是指一旦犯罪發生,應當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將案件破獲,將犯罪人緝拿歸案,并及時提起公訴、及時判處刑罰、及時執行刑罰。如果刑罰不及時,犯罪人長時間地逍遙法外,即使后來受到懲罰,刑罰的一般預防效果也會降低,甚至刑罰毫無效果,還會產生副作用。刑罰的及時性對于懲治腐敗一般預防的實現具有現實意義,因為腐敗犯罪如果刑罰不及時,在腐敗行為發生以后很長時間才使腐敗分子受到懲罰,就不能充分顯示刑罰的威力,也不能充分顯示國家懲治腐敗犯罪的決心和力度。為了實現腐敗犯罪刑罰的及時性,必須講究訴訟效率,防止久拖不決,在最大程度上實現刑罰懲治腐敗一般預防的作用。
我國在辦理腐敗案件過程中,普遍存在刑罰不及時的現象,即腐敗案件久偵不破、久拖不訴、久拖不審。要使證據確鑿、確實充分,調查取證等確實需要時間。但是,我們必須承認,在辦理腐敗案件時,腐敗分子權力的影響,裙帶關系、關系網的影響,以及官場的“潛規則”,個人得失的影響,人們不敢、不愿、不能同腐敗現象作堅決斗爭,存在調查取證難的現象。執法環境不好是腐敗犯罪行為刑罰不及時的重要外因,表現為領導干預、說情、執法執紀機關不嚴格依法依紀辦事等,使腐敗案件久拖不決。更為嚴重的是,執法不嚴,違法不究,一些司法人員不嚴格依法辦事,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腐敗犯罪刑罰不及時的現象。腐敗分子憑借其構筑的關系網,犯了罪即使被發現也能擺平而逍遙法外,更使腐敗犯罪一般預防刑罰及時性的作用大打折扣。
因此,必須強化和落實腐敗犯罪刑罰的及時性,實現刑罰懲治腐敗一般預防的功能。刑罰的一般預防之所以將刑罰的及時性作為刑罰的一項要求,是因為刑罰與犯罪相聯系的時間越緊湊,一般預防的效果越大,反之亦然。保證準確、及時地查明犯罪事實,正確應用法律,懲治犯罪分子,是我國《刑事訴訟法》的任務。這就要求,在懲治腐敗,辦理腐敗案件過程中,要做到及時、有效,不徇情、不枉法。要做到懲治腐敗犯罪刑罰的及時性,有賴于克服官本位的特權思想,凈化社會風氣,糾正不正之風,排除各種干擾,優化執法環境等。更重要的是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尊嚴、權威,保證國家刑事法律規范得到有效的適用。與此同時,應更好的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形成每個人都能很好地控告、檢舉腐敗行為,樹立人人都愿意同腐敗現象作斗爭的良好的社會氛圍,發現腐敗行為都能及時地被揭露,使腐敗現象沒有滋生的土壤和條件,腐敗行為沒有實施的環境。對執法執紀機關來說,應提高執法執紀人員素質,端正反腐敗工作的態度,改進工作,及時發現和查辦腐敗現象,不斷提高辦案質量和水平。只有使所有的腐敗犯罪案件及時、有效地受到刑罰的處罰,在更大程度上實現刑罰預防腐敗犯罪的功效,才能實現查處腐敗案件的政治效果、社會效果和法紀效果相統一。
四、懲治腐敗有賴于一般預防刑罰公開性的實現
所謂刑罰的公開性,是指將規定犯罪與刑罰的刑事法律公諸于眾,以及刑事案件的審理過程,除有特殊情況需要秘密進行以外,都應當向社會公開。刑罰的公開性包括刑事立法上的刑罰公開與刑事司法上的刑罰公開兩個相互聯系的方面。刑罰的公開性對于懲治腐敗一般預防的實現具有積極意義。刑事立法對腐敗行為的刑罰公開,將刑法上明文規定的腐敗犯罪和刑罰公之于眾,讓人們知道什么是腐敗犯罪,腐敗行為將會受到什么刑罰,對懲治腐敗具有明顯的一般預防的意義,也是立法者所孜孜的追求;刑事司法對腐敗犯罪的刑罰公開,將腐敗分子刑事審判過程和適用的刑罰公之于眾,一方面便于人民群眾對腐敗案件的審理過程進行監督,另一方面,司法機關利用審判的機會,揭露腐敗犯罪,宣傳法制,教育一大批人,可以較好地實現刑罰懲治腐敗一般預防的目的。
我國在腐敗行為揭露階段,腐敗案件審理和判決過程中,大多數案件對腐敗犯罪的刑罰不能完全向社會公開的現象仍然普遍存在。除大案要案,典型案件,有影響的案件,通過媒體,廣大人民群眾能夠了解外,絕大多數的腐敗案件,公眾仍舊是知其所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里有公開方式和渠道的限制,但是必修認識到,我們在懲治腐敗的理念和觀念上,還存在問題:認為腐敗分子判多了,腐敗犯罪案件宣傳多了,影響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有的地區和部門,為了自身利益,不愿意暴露自己腐敗犯罪案件被揭露的問題;甚至懷著腐敗細節暴露的太多,就沒有秘密可言,官場的“潛規則”就會被發現和破壞,不能運行的目的。腐敗案件刑罰不能完全公開,嚴重地挫傷了人民群眾參與反腐敗斗爭的熱情和積極性,使人民群眾揭露腐敗行為,監督執法執紀機關在辦理腐敗案件過程中,是否及時、公正,防止司法腐敗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發揮。
因此,必須強化和落實腐敗案件刑罰的公開性,實現刑罰懲治腐敗一般預防的功能。中共中央印發的《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2008-2012年工作規劃》中指出:要“積極推進審判公開、檢務公開和警務公開。”將腐敗案件刑罰的公開性貫穿于刑事法律活動的全過程,是腐敗案件刑罰公開性的具體表現。這就要求,反腐敗行為的刑事立法,腐敗案件定罪、量刑和刑罰執行刑事法律活動全部公開。要做到懲治腐敗犯罪刑罰的公開性,有賴于懲治腐敗理念和觀念上的更新,執法和司法水平的提高,法制的完善和健全,公開方式和渠道的暢通,人民群眾對反腐敗的廣泛參與等。腐敗犯罪案件刑罰公開性的實現,可以更好地宣揚刑罰懲治腐敗一般威懾功能;進行法制宣傳,強化警示教育;增強公眾法律規范意識,弘揚法治精神。只有做到所有的腐敗分子的腐敗行為能被公開揭露,腐敗犯罪案件公開審判,才能在全社會營造反腐倡廉的氛圍,形成全方位、多渠道、寬領域地進行反腐敗工作的良好態勢,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遏制腐敗現象自由泛濫和發展蔓延的勢頭,實現刑罰的公開性對于懲治腐敗具有積極的作用,能不斷推進反腐敗斗爭的深入開展。
參考文獻:
[1]侯國云主編.中國刑法學.中國檢察出版社.2003年版.
[2]馬克昌主編.刑罰通論.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3]儲槐植.刑事一體化論要.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4]陳興良.刑法哲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4年版.
[5]曲新久.刑法的精神與范疇.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