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瑞芬 吳興波
摘要本文主要從農民工社會保障的現狀及其滯后的原因、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意義、農民工社會保障的制度模式選擇、 建立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的對策等幾個方面,對國內學者的已有研究成果進行歸納與梳理,并進行簡要的評述。
關鍵詞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保障制度
中圖分類號:F84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5-293-01
農民工是我國制度變遷與社會轉型期間所出現的特殊群體, 特指具有農村戶口, 卻在城鎮務工的勞動者。農民工是我國改革開放和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涌現出的一支新型勞動大軍。已成為我國產業工人的主體,成為推動城市建設不可或缺的力量①。然而他們的社會保障卻處于嚴重缺失的狀態②。近年來, 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問題已引起人們的關注,受到國家和政府的重視,理論與實務界也對此進行了深入地探討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一、農民工社會保障的現狀及其滯后的原因
我國很多學者指出農民工的正當權益屢遭忽視, 社會保險不容樂觀;學者盧海元認為城市農民工人目前實際上處于社會保障的空白地帶; 學者陳錫文認為農民工雖然進城創造了財富, 但大量農民工都沒有社會保障; 學者王文韜等通過調研后指出, 政府也嘗試和制定了一些面向農民工的參保辦法, 但問題是效果難如人意。
農民工社會保障滯后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城鄉二元社會結構是農民工社會保障權缺失的根本原因, 雖然根據憲法農民工應該享有社會保障權, 但是缺乏具體的可操作的法規。第二, 社會保障管理不能適應農民工參保的需要, 缺少一個確保社會保障關系能夠在城鄉之間、地區之間轉移的管理機制;第三, 地方政府和招商引資部門縱容企業不為農民工參加社會保險, 甚至把不參加社會保險作為吸引投資的優惠政策;第四, 用人單位不夠重視或因勞動力成本控制而推卸責任, 農民工缺乏自我保護意識, 維權能力差, 有些農民工自己不想或不敢要求參加社會保險; 第五, 農民工群體的社會邊緣性不利于其表達利益訴求, 影響農民工社會保障政策迅速、合理地制定;第六, 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背后隱藏著短工齡與長保障、工資低收入與社保高消費、高流動與小統籌、
保障不足與保障“多余”以及即期收入與長遠保障這五大矛盾。
二、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意義
只有為農民工提供可靠的社會保障, 才能對他們到城市來工作和生活產生強大而長久的吸引力, 才能有效開發和配置農村豐富的人力資源, 促進經濟持續發展和社會穩定和諧。建立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具有重要的政治、經濟與社會意義。
第一, 政治意義: 社會保障是國家賦予每個勞動者的權利, 建立農民工社會保障是保障農民工基本公民權的需要, 同時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建立農民工社會保障是政府著眼長遠的要求。
第二, 經濟意義:建立農民工社會保障是新時期社會反貧困的重要舉措。農民工作為農村“精英分子”的身份和責任使得他們一旦發生意外事故對其家庭將是毀滅性的打擊, 極有可能因傷、因病而致貧甚至于返貧。;農民工社會保障的建立有利于引導農民工放棄兼業型轉移, 實現土地的集約化經營,可以提高農民工抗風險能力, 降低預防性儲蓄、促進消費, 對于拉動內需和經濟發展有著積極意義。
第三, 社會意義: 建立農民工社會保障是社會保障制度原則的體現,也是加快城市化發展的有效措施;是快速實現我國社會結構轉型和提高城市化水平、深化農村改革的需要;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城市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問題不僅關系其權益維護, 也關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現。
三、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的模式選擇
這是目前爭論比較激烈的一個問題, 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第一種是“統一型”,認為應把農民工社會保障納入城鎮社會保障制度內。將農民工納入城市社會保障系統是建立全國統一勞動力市場, 打破城鄉二元結構, 實現城鄉一體化以及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農民工”一旦進城務工, 他們的身份就已經發生改變。因此, 城鎮社會保險應該逐步將“農民工”納入到體系中來。這樣才能體現社會保障的公平性, 體現社會的公正性。
第二種是“獨立型”,認為應建立專門為農民工服務的社會保障體系。認為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模式選擇應適應不同就業狀況的亞群體的情況; 指出現階段應推出相對獨立的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 建構一種作為過渡形態的“三元社會保障模式”; 學者認為農民工身份的過渡性要求必須建立有利于城鄉銜接的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在討論政府對農民工的社會保障責任時, 有必要實事求是地進行制度安排。就像中國整個社會保障制度不可能與所謂的“國際慣例”接軌一樣, 面向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在現階段也不可能與城鎮職工的社會保障體系完全接軌。只有采取分類分層保障的辦法, 才能有效地解除其后顧之憂。
第三種是“過渡型”, 學者認為應分類分層分階段將農民工納入到一種可持續的社會保障計劃中。有學者指出:農民工與純粹的農民不同,且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已不能滿足農民工的需要, 應根據農民工的具體情況建立大范圍內歸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管理而小范圍內又有其特殊性的社會保障制度。
第四種是“回鄉型”,有學者認為應該歸入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內。如楊立雄指出: 農民工進城面臨的是制度的壁壘與無奈, 建立新的社保體系又意味著一種新的歧視,只有“還鄉”才可以使農民工求得生存再謀發展,把農民工納入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加快改革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 最終向城鄉一體的社會保障體制過渡。與此相對應,國家應加強對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調研, 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對原制度進行改革, 建立由國家、集體、農民三方負擔的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保險制度, 并在有條件的地方試行新制度。
四、建立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的對策
第一, 消除認識誤區。第二, 建立多層次的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第三, 完善立法和相應司法保障措施, 以明確保障對象、保障資金籌集、保障標準、保障管理等方面的問題;加強農民工社會保障組織建設, 完善農民工社會保障管理體制和監督機制。同時, 采取相互服務公司的形式, 由農民集資建立農村勞務輸出公司。第四, 改革社會保險關系轉移辦法。允許參保職工在轉移社會保險關系時, 不僅轉移個人賬戶余額, 而且也轉移與本人繳費對應的社會統籌基金, 統籌基金轉移的數額為社平工資的一定比例; 取消農民工退保政策, 對社會保險關系無法轉移的, 暫時封存其個人賬戶、保留社會保險關系, 待其達到最低領取養老金年齡時再轉移或一次性退還本人。
參考文獻:
[1]鄭功成.農民工的權益與社會保障.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02(8).
[2]宮曉霞.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探析.鄉鎮經濟. 2005(7).
[3]盧海元.建立健全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的理論思考與政策建議.經濟學動態.2004(10).
[4]陳錫文.資源配置與中國農村發展.中國農村金融.2004(1).
[5]李強.城市農民工的失業與社會保障問題.新視野.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