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偉 楊學麗
摘要目前,高校貧困生認定工作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問題。本文指出為了最大限度的發揮國家資助資源的效益,高校應該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引導學生正確對待貧困生認定,樹立誠信意識和責任感,為貧困生認定創造良好的氛圍。
關鍵詞貧困生認定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5-322-01
貧困生認定作為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的首要環節,認定準確性直接影響到高校貧困生資助的效益與效率,然而目前多數高校還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認定制度與辦法,出現了一系列問題。筆者認為在目前的形勢下,應該從學生的思想入手,提高學生的誠信意識,培養責任感,發揚自立自強的精神,為認定工作創造良好的氛圍。
一、目前貧困生認定工作的難點
(一)認定依據:缺乏客觀公正性,主觀隨意性大
高校在認定貧困生時主要是依據學生提供的貧困證明和申請材料,同時結合學生在校的生活消費情況。客觀來說這一方式是科學合理的,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不能真實反映學生的貧困情況。首先,生源地相關部門開具的貧困證明含有很大的水分,工作人員并沒有全面調查學生的家庭經濟情況,而是做個順水人情,只蓋公章不管內容。其次,高校也不可能核實所有申請學生的貧困證明的內容,而是把它當做重要的依據甚至是唯一的依據,即只要開具了貧困證明就是貧困學生。
(二)認定標準:缺乏科學的量化指標,無法確定學生的實際經濟狀態
根據教育部的要求,各地都制定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標準,設置了一般困難、困難和特殊困難等困難等級。高校也制定了自己的認定標準,如: 家庭人均收入;單親貧困家庭、孤兒以及軍烈屬;家庭遭遇自然災害或者突發變故;家庭所在地為偏遠貧困地區等。同時對擁有高檔手機、電腦、MP4 以及經常出入網吧、生活消費奢侈的學生實行一票否決制。但這些標準都無法體現學生的真實貧困程度,在認定時只能靠主觀印象來進行判斷。在認定學生的貧困等級時這一問題顯得尤其突出。
(三)認定主體:缺乏約束機制,不愿承擔認定成本
對學生的家庭經濟情況能做出權威認定的是當地的基層民政部門,但很多地方卻將此項工作簡單化,甚至是敷衍了事。有些學生家庭并不貧困,為了獲取資助資源,通過各種渠道開出了虛假的貧困證明。雖然各高校都建立了一整套的貧困生認定辦法,但也存在很多的問題。首先,由于精力和財力的限制,高校不可能逐一核實貧困證明所提供的數據。其次,在校內觀察學生的生活消費情況也無法做到面面俱到,特別是在如今學生人數不斷增加的情況下,老師與學生接觸的時間和機會是非常有限的,不可能對每一名申請認定的學生都做細致的了解,而且缺少科學合理的量化指標,常常使老師陷入兩難境地。因此就出現了只要有貧困證明就可以被認定為貧困生,貧困等級則由班級同學投票產生。
(四)認定程序:缺乏人性化,無法做到客觀公正
高校普遍實行的貧困生認定程序是“學生申請—同學評—老師定—學校審批”。在第一環節上就出現了兩種截然相反的問題,一方面真正貧困的學生往往性格內向、不善表達,不愿將自己的家庭情況向別人說明;另一方面,有些家庭不貧困的學生為了獲取資助資源而將自己裝扮成貧困生。在同學評議這個過程中,學生的人緣往往成為決定性的因素,來自貧困家庭的學生大多性格孤僻,在同學眼中非常的不合群。而有些學生會事先拉攏班級同學,在認定中為自己投票,如果獲得了資助就用這些錢來請客吃飯。這些行為不但影響了貧困生的認定和資助工作,更是扭曲了學生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
二、從學生的思想入手,為認定工作創造良好的氛圍
通過對目前高校貧困生認定工作難點的分析中我們發現,要提高貧困生認定工作的水平,最大限度的發揮國家資助資源的效益,應該首先從大學生的思想入手,通過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來引導學生正確對待這一問題,具體來講可以從以下三方面來加強對大學生的教育和管理:
(一)加大宣傳力度,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國家資助政策
通過加大對大學生的資助政策宣傳,讓所有學生都能全面了解貧困生認定和資助的程序、方法、方式和標準,使學生能積極地參與到貧困生評定與監督的行列之中,提高貧困生資助的效益與效率。這樣做一方面讓所有學生透徹了解了國家的政策,既可以提高貧困生認定工作的效率,又可以提高國家有限資助資源的使用效益;另一方面可以讓貧困學生樹立對生活、學習、人生的信心,使之明白暫時的貧窮并不可怕,只要他們刻苦努力,未來的人生一定是光明的。同時也可以讓那些試圖侵占國家資助資源的非貧困生接受良心的拷問,從思想上認識到資助的真正意義。
(二)開展誠信教育, 培養學生的誠信意識,增強責任感
貧困生認定工作中“假貧困證明”的出現反映出當代大學生誠信意識的淡薄和社會責任感的缺失。高校要采取切實措施加強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培養學生的誠信意識,讓學生明白, 對貧困生的資助是黨和國家對貧困生的關懷,同時也要讓學生知道, 貧困資助決不是廉價的同情與施舍。要引導學生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艱苦奮斗、友善禮讓的優良傳統, 在貧困生認定過程中實事求是, 客觀陳述家庭經濟狀況, 從而降低認定貧困生的成本, 提高認定效率。這樣不僅能為貧困生認定工作創造一個良好的輿論氛圍,更重要的是能營造一個有利于貧困生健康成長的校園環境和心理環境。
(三)開展感恩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權利和義務對等的觀念。
我國現行的“獎、貸、助、補、免”的貧困生資助體系是一種無償的資助,接受資助的貧困大學生享受了相應的權利卻沒有履行相應的義務,這一根本特點導致了一系列的問題。例如非貧困生與貧困生爭奪免費的資助資源,貧困生認為自己理所當然的享受補助,如果因自身表現不好沒有獲得補助還會歸咎于老師和同學,甚至怨天尤人。因此要對學生開展感恩教育,讓學生明白雖然國家的資助是無償提供的,但其目的是為了讓貧困學生免除后顧之憂,安心學習,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合格接班人,作為受到資助的貧困生只有刻苦學習,才能回報國家和社會,這不僅是廣大青年實現自身價值的必由之路,也是他們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參考文獻:
[1]王春娟.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問題探析.西安郵電學院學報.2008 (5).
[2]趙炳起.高校貧困生認定機制——優化與重構.教育財會研究.2006(4).
[3]李少榮.建立和完善高校貧困生認定制度的探討.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6).
[4]徐曉軍.權利與義務對等的高校貧困生資助模式探討.人文雜志.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