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靜 梁 芳
摘要權利是法律所賦予的享受利益的力量,權利的行使應當依權利人的自由意思,原則上應不受干涉,這即是權利行使的自由原則。但權利人行使其權利,都應遵守一個“度”,任何一項權利,都存著一個行使適當與否的問題,擁有權利,也就擁有了權利的限度。因此,法律不僅可以限制權利的行使,而且必須限制權利的行使。
關鍵詞權利行使公共利益誠實信用權利濫用
中圖分類號:D0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5-362-02
一、權利行使的界限
凡權利皆有界限,沒有哪一項權利是沒有任何限制的。豍民法上對權利行使的限制除了因權利的特殊內容的個別限制外,還有一些適用于所有權利的一般性限制。權利主體在具體情況下行使任何一項權利,都必須接受這些一般性的限制,下文逐一進行論述。
(一)違反公共利益之禁止
任何權利的實現,不僅關涉到權利人的利益,而且關涉到義務人的利益及國家和社會的利益。權利絕對自由行使,往往會造成權利人的個體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之間的沖突,法律應力求平衡兩者的利益。違反公共利益禁止這一原則不同國家的法律表述不同,1804年《法國民法典》第6條規定:“當事人不得以特別約定違反有關公共秩序與善良風俗的法律。” 這是在近代立法史上第一次規定了公序良俗原則;《德國民法典》第138條規定:違反善良風俗的法律行為,無效。第826條規定:以違反善良風俗的方式故意對他人施加損害的人,對受害人負有損害賠償義務。德國民法典只有善良風俗的規定,而無公共秩序的概念。豎
我國《憲法》第51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自由和權利。這一條是對公民行使自由和權利的總的限制性規定,同時也表明了限制的基本目的。具體到民事權利的限制,《民法通則》第七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破壞國家經濟計劃,擾亂社會經濟秩序。《合同法》第52條明確規定合同無效的情形之一即為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筆者認為,設定公共秩序這種基本原則的價值就在于彌補現行法之不備,為立法提供原則上的指導;并在現行法沒有規定時,這種基本原則可以直接適用于司法之中。一旦某種價值成為法律上的規范時,此時即應排除公序良俗原則的適用,而適用具體的規范。
(二)惡意的權利行使之禁止
權利意味著在法律規定范圍內的意志自由,這種自由是有一定限制的,法律并不允許權利人以任何方式隨心所欲的行使自己的權利,如果某種行為沒有其他的目的,而僅在于加害于他人,盡管這種行為是在權利的范圍之內,表面上看是權利的行使,也是不允許的。③《德國民法典》第226條規定:“權利之行使只能以加損害給他人為目的的,它的行使是不合法的。”根據此條規定,如行使權利行為僅僅給他人造成了重大損害,則尚不能據此認定該行為即是不合法的“惡意刁難”行為。即使行使權利正是具有損害他人的意圖,也尚不足以據此認定該行為即是“惡意刁難”。只有在損害他人是行使權利的唯一可以想象的目的時,此種行為才構成“惡意刁難”。④
《德國民法典》第226條對惡意行使權利的行為要件規定的十分嚴格,如果人們完全遵循這種規定,這種情況就很少有。事實上,造成損害的故意并不如此明顯,很多情況下與其他目的同時出現。比如,某人為了使他的鄰居惱火,就在自己的住房朝鄰人的那一面涂上某種顏色,而他知道他的鄰居很討厭這種顏色,即使這個人承認了自己的這種故意,他仍然可以說,除了這種故意外,他自己確定喜歡這個顏色。如果這一點不能被否定,第226條就不能適用。⑤史尚寬先生認為,臺灣民法典規定的不得以損害他人為主要的目的,較德國民法所定不得專以損害他人為目的者,適用范圍較廣。所謂損害,不以財產上之損害為限,權利人所欲加以損害之人,無須與實際上受損害之人或應受損害之人為一致。⑥
(三)違反誠實信用原則之禁止
誠實信用原則究其本質是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形成的道德規則,起源于羅馬法。《瑞士民法典》第2條規定:“行使自己的權利,履行自己的義務,應依誠實信用為之,權利濫用者不受法律保護。”《德國民法典》第242條規定:“債務人有義務依照誠實信用所要求的方式并考慮交易習慣,履行給付。”第157條:“合同的解釋,必須依照誠實信用所要求的方式,并考慮交易習慣。”是關于誠實信用原則的一般條款。 《民法通則》第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愿、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合同法第6條規定:“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
何種行為屬于誠實信用原則,在何種條件下在個案中可以適用,沒有確定的規則,應當在個案中進行價值判斷,判斷時應依公平的一般要求為準則。誠實信用原則不只適用于債的關系,只要有法律上特別約束時都可以適用。⑦誠信原則系法律上之基本要求,不得附以條件。德國判例認為誠信原則是法律關系的最高原則,在適用其他法條而產生與此原則不相符合的結果時,有限制其他法條的效力。此種功能被稱為修正功能,但是此種對誠信原則修正功能的肯定,并不表示其適用上應毫無限制。其限制主要見之于法律行為安定性的考量、對第三人信賴之保護或對要式行為之效力,均要求嚴格遵守法律規定,此時即無誠信原則適用之余地。
二、權利濫用
(一)權利濫用的涵義
權利違反上述限制的權利行使即構成權利濫用,為法所阻止。⑧盡管早在羅馬法時代就有禁止權利濫用的法觀念,但并無系統明確的表述。近代各國法典中,對于禁止權利濫用都缺乏明確具體的規定。
1.權利濫用與權利行使
權利人享有權利,滿足其利益需要為其最終目的。但是權利并不就是利益,權利人要實現其利益,一般需要行使權利。權利行使,是指權利人為實現權利之利益而所為的實現權利內容的行為。換言之,就是權利人通過實施權利內容的行為,實現權利所體現的利益。誠然,權利總是具有正當性、合法性,得到了社會和國家的贊許和認可。但是任何一項權利,都存著一個行使適當與否的問題,都有其行使的空間和時間條件的限制。有權利,也就有了權利的限度。如果任由權利人恣意行使權利,或者任由其無限制地追求利益,其結果必然導致權利濫用。權利行使是權利濫用發生的前提。
2.權利濫用與權利界限
李宜琛先生說,權利濫用云者,蓋謂權利行使必有一定的界限,超過正當之界限而行使權利,即為權利之濫用,為法所不許也。⑨史尚寬先生也說,權利濫用,謂逸出權利的、社會的經濟的目的或社會所不容許的界限之權利行使。⑩這些都是從權利的限制的角度揭示權利濫用的涵義。禁止權利濫用所指的權利限制是指對權利的一般性限制,它是權利主體在行使任何一項權利,都必須接受的限制。權利行使的限制不在于權利自身的義務,其限制應來自外在的規定,通常實體法設置一些權利行使的基本原則來進行限制,比如誠實信用原則、公序良俗原則、禁止權利濫用原則等。權利濫用,并非因為逾越權利內容的結果,而是行使權利超越了權利界限,侵害了存在于權利之外的規定,因而成為違法行為。
(二)權利濫用的認定標準和法律后果
1.認定標準
根據《國際比較法百科全書》對各國立法、司法實踐中所出現的權利濫用的情況,概括了六項具體標準:故意損害;缺乏正當利益;選擇有害方式行使權利;損害大于取得利益;違背權利目的;違法侵權法的一般原則。豘
我國學者認為權利濫用的判斷標準應采主客觀相統一的標準,綜合考察權利的主觀狀態與權利行使的客觀結果。學者認為,構成權利濫用,應具備幾個條件:第一,要有正當權利存在。第二,權利行使必須損害了他人或社會利益。第三,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我國學者所確立的這種主客觀統一的標準,實際上只是一般侵權行為責任構成要件的套用。權利濫用被視為一種一般侵權行為,只不過這種侵權行為以正當權利存在為前提,發生于權利人行使權利的場合。其新穎之處,是把幾種客觀的標準作為考察權利人主觀過錯的手段,以此解決主觀過錯直接證明困難一從根本上說,這種主客觀統一的標準仍然是一個主觀標準。
2.法律后果
(1)權利失效。權利在相當期間不能行使,致他方相對人有正當理由信賴權利人不欲其履行義務的,其權利再為行使,前后行為發生矛盾,有違誠實信用,因而權利失效。從權利失效時起,這項權利不允許再為行使。豙權利失效,實際上是相當于此項權利被剝奪了。權利失效不僅是對權利行使的限制,而且是權利結束的原因。豛權利失效一是要有時間的經過;二是要有權利人的不作為;三是權利人長時間不行使權利,使對方信賴其將來也不再行使此項權利。只有同時具備這些條件,才可認定構成權利濫用,導致權利失效的后果。
(2)限制權利。權利可以行使而不及時行使,得限制其權利。我國專利法第52條規定:專利權人在三年內無正當理由不行使其專利權,專利局可根據具備實施條件的單位的申請,給予實施該專利的強制許可。根據這一規定,專利權人的專利權仍然存在,但其專利權受到強制許可限制。限制權利并不喪失權利本身,而多是改變對權利的保護法則。
(3)行為無效。行使權利,如果屬于法律行為,構成權利濫用的,該行為就無效。日本民法典第612條就規定,出租人在承租人擅自轉讓承租權時可以行使解除權,但因為住宅情況和其它社會狀況發生變化時,為幫助沒有住宅的貧困人家而將租屋的一部分擅自轉租的,出租人行使解除權被認為是權利濫用,從而否認該解除權的。
(4)損害賠償。權利濫用具有違法性,為保護他人起見,凡其結果造成他人損害的,自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相對人如果因為權利人的濫用行為而受到損害時,得請求權利人給予相應的賠償,但相對人應負舉證責任,此種處理方式往往與其他處理結果一并適用。
注釋:
迪特爾·梅迪庫斯著.邵建東譯.德國民法總論.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07頁.第109頁.
《德國民法典》第一草案曾經同時規定了公共秩序與善良風俗的概念,但受到多數學者的批評,因此在第二草案中就將其刪除。據考證,公共秩序是法國法上固有的概念,而德國的普通法學者完全不知有此概念。刪除公共秩序的原因主要是在德國當時將公共秩序作為法律概念的時機尚不成熟.
卡爾·拉倫茨著.邵建東譯.德國民法通論(上).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06頁.
黃立.民法總則.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511頁.
史尚寬.民法總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718頁,第714頁.
龍衛球.民法總論.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55頁.
李宜琛.民法總則.中國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280頁.
《外國民法論文選》(二).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內部資料.1986年.第437-439頁.
王澤鑒.權利失效.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一冊).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310頁.
卡爾·拉倫茨.邵建東譯.德國民法通論.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