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琴 童 雨
摘 要:全球的金融危機風暴中,我國中小企業生存和發展面臨嚴峻考驗,生產成本大幅上升,出口型中小企業更是陷入上下游擠壓的困境,而且融資難的矛盾更加突出。
Abstract:World of finance crisis storm in, in the our country small business enterpris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face rigorous test, the production cost be significant ascension, export small business enterprise in type is also sink into top and bottom swim to squeeze of predicament, and the margin be difficult of antinomy Be getting more outstanding.
關鍵詞:中小企業 金融危機 生產經營
Key words:Medium small business enterprise;Finance crisis;Produce management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069(2009)-06-0063-01
一、金融危機下中小企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1.企業生產經營資金趨緊
金融緊縮措施的累積效應已經顯現。一是小企業現金流緊張。由于資金緊張局面持續,銀行中小企業年融資綜合費率達12%以上,部分企業短期民間“過橋借貸”月利率高達到4分、6分。一季度江西中小企業融資景氣指數僅為95.9,處于不景氣區間。二是成長型中小企業很難獲得中長期貸款。這些企業往往擴張勢頭猛,需要技改投入,需要中長期貸款,但銀行中長期貸款主要投向一些大集團、大企業。融資困難已經影響企業的經濟效益,1-3月份,江西省規模以上中小企業財務費用增長40.55%,其中利息凈支出增長45.18%,虧損面達21.03%,虧損總額70.60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4.93%。
2.財務成本和生產成本大幅上升
一是能源原材料價格上漲是當前企業生產經營中最為突出的問題。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08年7月全國工業品出廠價格(PPI)同比漲幅達10.0%,創下近12年以來的新高。其中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15. 4%,能源和黑色金屬價格大幅上漲是推動PPI創新高的主要因素。2008年上半年,我國燃料動力類、黑色金屬材料類、有色金屬類和化工原料類商品購進價格同比上漲幅度很大。企業原材料采購成本大幅上升。企業成本大幅增加,利潤空間被大幅壓縮,對于集中于傳統產業、主要通過大量消耗資源來實現粗放式發展的中小企業來說,是一種沉重打擊。更令人憂心的是,長期處于國際產業鏈低端的我國中小企業根本沒有辦法把上升成本有效地向上游或下游轉移。
3.外貿出口形勢嚴峻
在出口退稅率下調、人民幣持續升值、貿易壁壘增加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金融危機引起的經濟減速導致對我國進口需求回落。金融危機導致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以及世界經濟發展減速,國際需求下降, 2008年上半年,出口增速比上年同期放緩5. 7個百分點,對美出口增速則回落9個百分點。美國雖然繼續保持我國第二大貿易伙伴地位,但與位居第一位的歐盟相比,二者與我國的進出口貿易差距從96. 4億美元迅速放大至541億美元。
4.資金鏈緊張,融資難
金融危機帶來資金緊縮效應,加劇中小企業融資難題。全球金融危機導致國際經濟下滑、國內原材料價格上漲過快,很多中小企業購買原材料只能現金交易,不能延期兌現,從而影響到企業流動資金的正常周轉和長期投資需求的增長,很多中小企業資金鏈斷裂。
優質中小企業成為“錯殺”對象。由于短期內中小企業的風險收益比遠低于大型企業,且目前宏觀經濟背景下中小企業發展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在控制風險和追求盈利的綜合考慮下,商業銀行在執行“有保有壓,區別對待”政策時出現極端化趨勢:從信貸客戶結構來看,中小企業成為信貸壓縮對象,甚至包括一批優質的中小企業;從信貸產業結構來看,“兩高一?!毙袠I是調控的主要對象,但一些符合國家產業政策、達到環保要求、處于成長期的中小企業也不能例外,面臨貸款難題。
二、金融危機下推動中小企業發展的建議
1.積極創造條件改善中小企業融資環境
政府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并不能立竿見影地解決中小企業的所有問題,但體現了政府支持中小企業的決心,有助于增強中小企業的發展信心。及時拓展中小企業的融資方式與渠道,為非銀行金融機構營造一個寬松的制度環境,有利于催生更多適宜中小企業融資的金融產品。
2.加快產業升級以轉變外貿增長方式
在全球經濟局勢變動和國內多重因素作用下,企業普遍面臨嚴峻的形勢,這在中小企業群體上表現得更為突出。中小企業普遍存在著傳統產業結構升級不快、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強、技術創新能力較弱等方面的問題。依靠傳統的低價競爭手段的發展方式,已難以適應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的形勢。中小企業應抓住機遇,調整發展思路,加快產業結構、外貿結構的調整和轉型,推動企業發展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從粗放發展向集約發展轉變。
3.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增強企業發展信心
政府加大財政支持不能解決中小企業的所有問題,但可以體現政府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決心,增強中小企業的發展信心。依法運用財政扶持手段,確保財政對中小企業投入逐年增加,對中小企業專項資金作出明確規定。完善財政資金使用方式,變分散使用為集中使用,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應。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充分運用稅收優惠、緩征或先征后返等方式對中小企業進行間接扶持。加大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支持力度,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風險補償政策。政府采購向中小企業傾斜,同等條件下優先采購中小企業產品。
4.改善外貿出口環境,化解企業外貿風險
引導企業利用遠期結售匯、開展外匯交易等手段鎖定匯率風險,減少因匯率浮動帶來的損失。支持出口量大、易受貿易壁壘影響的家電、工具、不銹鋼等行業,通過國外設立銷售公司,分散企業出口風險,減少中間環節,提高利潤。健全外貿信息收集與預警機制,開展政府部門合作,聯合收集國際貿易壁壘和國家加工貿易政策動向等信息,讓企業盡早了解。鼓勵中小企業“抱團”突破技術壁壘,針對中小企業技術、人才、資金等制約因素,采用由一家龍頭企業挑頭,其它企業輔助、政府獎勵的“抱團創新”模式,減輕創新風險。落實國家關于進口產品貼息的規定,鼓勵和扶持有條件的企業擴大進口,平衡進出口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