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雷
摘 要:縱觀中國幾十年的企業財務體制一直只在被動地處理國家對國有企業的資金供給形式,國家與國有企業的分配關系,集中財務與擴大企業財權上下功夫。這事實上偏離了財務的本質,使財務成為被動適應國家需要、被動執行國家政策的一種工具,造成了我國財務與財政在一定程度上合二為一的局面。西方國家由于有比較健全的市場經濟體制和發達的金融市場環境,財務不僅很少受政府的干預,財務管理中被迫用足夠的力量去處理籌資、投資和股利分配等問題,在財務管理實踐中也將財務與會計分別設置機構。
Abstract:Looks over China several dozens year business finance system only passively to process the country to State-owned business's fund supplies form, national and State-owned business's relation of distribution, centralized financial and in the expanded enterprise property rights works hard. This deviated in fact the financial essence, causes the finance to become the passive adaptation country to need, the passive execution national policy one kind of tool, has made the aspect which our country finance and the finance combine to a certain extent. Because the western nation has the quite perfect market economy system and the developed money market environment, the finance are very not only few government's intervention, in the financial control is been compelled with the enough strength to process questions and so on fund raising, investment and dividend assignment, also establishes separately in the financial control practice the finance and accountant the organization.
關鍵詞:財務 會計 關系 中西方差異
Key words:Financial inventory accounting relates the Western difference
【中圖分類號】F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069(2009)-06-0088-02
一、對財務與會計關系基本表達中西方不同
1、中國對財務與會計關系的表述主要有三種思路:
一是“大會計觀”,認為會計包括財務甚至可以代替財務,會計是一種管理活動,會計是管理的主體,財務是管理的對象,必須對財務實施會計管理。“財務管理實際上指的是對財務活動進行的會計管理。”在我國會計學科體系設置上也與這種觀點相符。在60年代初,形成了會計原理、部門會計、經濟活動分析和財務管理的"老四門"會計學科體系,將會計學科體系始終圍繞國家財經"制度"和"計劃"兩個中心展開,以會計核算為重心,以會計方法為主體。80年代,在"老四門"的基礎上,上下延伸到會計史、會計理論和特種會計,內外擴展到管理會計,責任會計和國際會計等,試圖進一步完善會計學科體系,但其主要缺點是:學科門類單一,討論范圍狹窄;注重核算多,重視管理少,只討論方法,很少深入研究理論,即使在很少的理論研究中也主要是解釋、說明制度,基本沒有獨立完整的學科研究內容。在90年代,形成了以企業會計為核心,以財務會計學、管理會計學、成本會計學、財務管理學、審計學為主干,包括會計理論、會計方法、會計電算化和會計史等在內,兼顧各類新興學科體系包括基礎性學科、職能性學科、部門性學科、綜合性學科、專門性學科;還有人認為,會計學按其研究內容主要有基礎會計、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管理會計和審計學等,而相比之下,財務管理學的學科體系建設就不十分明朗。80年代初,有人提出建立企業財務管理學的有關問題,但未提出學科體系。1989年秋季,上海財經大學經批準在全國第一個試辦財務學(現為理財學)專業,經過近10年的理論探討,現比較一致的看法是:財務管理學研究對象為財務資金運動規律及其對規律的應用,財務學的理論體系從財務學科研究對象所包括的內容看應研究對象、職能、主體、環境等;從資金運動規律出發應研究管理目標、原則、體系等要素;從資金運動規律應用出發應研究管理環節和方法,財務管理學科體系可劃分為基礎理論、應用理論和業務方法三部分。
二是“大財務論”,認為財政決定財務,財務決定會計,會計只屬于財務管理體系中的反映和控制環節。這種觀點是中國政府幾十年來一直堅持的觀點和實際做法,任何財務政策都要服從和服務于國家的財政政策,中國幾十年的會計政策都是圍繞著財務政策制訂的。財務基本范疇的擴張和廣泛化,使得財務學科的內容和質量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壟斷性,其中,財務學兼容了財政學的內容,同時,財務管理包括了會計。“財務管理是龐大的工作系統。它包括財務設計、財務實施、會計和審計等幾個部分”。“會計沒有本身單獨的管理對象,所以會計也不能成為一項獨立的管理工作,會計管理這一概念也不能成立。”財務管理包括會計,在財務管理概念之外,不必另立“會計管理”概念;“會計管理”無論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缺乏依據,難以成立”。
三是“財務會計并行觀”。認為財務是一種管理工作,會計則為這種管理提供信息服務,主張借鑒西方的經驗,從機構設置上將兩者分開。社會主義商品經濟越是發展,企業的理財活動必定日益顯示它的重要性,它將同企業的經營活動并駕齊驅,共同影響企業的成敗。考慮這一發展趨勢,我們覺得會計同財務(財務管理者理財),在學科上應當有一個客觀界限,在工作上也不能長期混淆不清。
另外還有人提出財會管理論。認為財會管理即是財務管理與會計管理的綜合,是對企業再生產過程中價值運動及其所產生財務關系的管理。其職能為計劃、組織、控制、調節、核算和分析。認為財會管理充分顯示了財務與會計在企業管理中的綜合作用,既是一個信息系統,又是一個控制系統、管理系統這是一種財務與會計合二為一的觀點。關于財務管理與會計管理的包容性問題的不同認識,同樣導致了對會計職能的不同看法,如有人認為“確保合理分配是會計的一項職能”。
2、西方國家基本上認為財務與會計是兩門學科,各自有其不同的理論體系。
如1941年美自公證會計師協會名詞委員會在會計的定義中指出:"會計是一種技術,它是對財務性質的帳項,用顯明的方法,以金額來記錄、分類及匯總,并對其結果做出解釋。"1982年英國成本與管理會計師協會提出的會計定義是"對實際業務事項用貨幣形式進行分類和記錄,同時為了對一個時期的業績或某一指定日期的財務狀況進行評價,對這些業務事項的結果加以表達和說明,并且對各種備選的計劃方案引起未來的活動,用貨幣形式進行預測。"財務則"意指企業達到既定目標的籌集資本和運用資本的活動"。在英美國家的大型企業中一般將財務與會計機構分開,在財務副經理之下設有財務長與主計長,財務長的主要工作是負責籌集資金、處理與投資者的關系、投資、股利分配、銀行和保管、信用和收款以及保險等;主計長的主要工作是提供內外部報告、計劃控制。經濟評價、保護資產、稅務管理、信息處理、內部審計等。
二、中西方財務與會計關系差異的原因分析
1、經濟體制因素。在中國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一直將財務作為財政體系的組成部分,因而有關企業籌資、投資、股利分配等重大財務活動都由國家財政去統一規范,無需企業思考,即使在目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國有經濟仍是中國社會的主體經濟,因而國家股仍然在絕大多數股份制企業中占控股地位。因此,企業財務管理的首要環節仍是處理企業與國家等之間的財務關系,這也正是中國關于財務與會計關系表述上存在"大會計觀"、"大財務規"、"財務會計合一觀"等存在的現實環境;而且由于中國二元體制結構的存在,企業的自主理財雖然政府的努力與企業的爭取擴大了許多,但這種權力仍是相對的,或是非主體性的。
2、政府經濟干預因素。中國政府總是統管著中國財務,國家財務如此,企業財務也是如此,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國經濟體制的影響,正是在這種體制下國家政府采用了詳盡的財務制度去規范企業的財務行為,在企業范圍內大到投資、融資政策的確定,小到每一筆會計業務的處理,國家都有明確的制度規定,企業自主理財的權力很小。
3、人們認識水平因素。其中至少有這樣幾點需要明確:一是對所有制的認識問題,是目的還是手段?是完全公有,多種所有制成分并存?是國家統一管理,還是企業分散經營等;二是人們對財務與會計關系的認識,實際上不僅僅是個財務與會計問題,它受傳統文化因素的影響根深蒂固。在中國財權問題實際上是一個人權問題,我國財務管理中曾實行的統收統支制度、企業基金制度、利潤留成制度、利改稅制度、承包制度、稅利分流制度等無一例外;三是財務會計管理水平的高低影響企業財務與會計機構的設置,財會管理水平高的企業,在內部分權管理上必然劃分細致,財務與會計機構分設,四是對待西方財務與會計本質表述的認識問題,即西方對財務本質表述時注重其內涵,而忽視其外延是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