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萍
[摘要]計算機基礎課的教學設計,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計算機工具意識,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操作技能水平,為將來應用計算機知識與技術解決工作崗位中的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關鍵詞]計算機操作教學設計技能考核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1120179-01
當前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如何使畢業生順利走向工作崗位,成為各個院校的頭等大事。面對這樣的局面,作為一名教學一線的《計算機應用基礎》的授課教師,我常常思索這樣的問題:我們所給予學生的是就業崗位所需要的嗎?他們的能力能否勝任工作崗位的要求?我們的教學是有效的教學嗎?基于這樣的思索,提出了面向對象的教學設計。
一、面向就業市場設計教學
(一)了解市場需求,明確培養目標
通過對畢業生的跟蹤調查,了解到我們的學生大多數的工作崗位都還處于一般的事物性工作,本著“先就業、后擇業”的就業理念,對計算機知識的掌握其要求已不再是所謂的專業知識,而是作為工具必須能夠熟練使用。目前,就業形勢嚴峻,用人單位對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即熟練程度的要求越來越高,需要的是經過職業的基本訓練的工作人員,而我們的學生卻不能夠通過熟練地操作來完成相應的工作,錯失就業機會。
(二)基本知識夠用,能力(技術)操作熟練
就教育布局、學校層次來講,高職高專學校培養的學生,應以其扎實的基本理論為基礎,嫻熟實用的操作技能為能力表現的,具有很強適應性的實用型人才。我們的職業教育就是要在學校完成對學生的基礎訓練,按照職業崗位對應能力的需要組織教學,設計教學?;A知識以“必須、夠用”為限,不強調理論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而強調技術的熟練性和服務的規范性。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以實踐為主,重點應放在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上,滿足學生畢業后能夠直接上崗工作的需求。
市場對非計算機專業就業人員的要求是:能夠熟悉計算機相關知識,熟練掌握辦公軟件的操作方法,能夠按照工作要求獨立完成相應的設計、實施工作。但就目前看,計算機基礎課還沒有達到這樣目的,還只是停留在考試合格的標準上。學生為達到順利拿到學分的目的,不得不把很多精力投入到僅與考試相關的學習(訓練)中去?;ㄙM大量時間去做試題,這樣使得多數學生結業后不知道如何利用所學的計算機知識來輔助完成一些簡單的工作。因此,我們就是要面對就業市場來設計教學,市場需要什么,我們就應當教什么,而且要教好、教會。
二、面向學習對象設計教學
(一)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分層次教學
由于目前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平衡,地區間的差異還很大,致使學生入學時計算機水平參差不齊。計算機基礎教學采用“一刀切”的辦法,無異會加大這種差異。一方面基礎較好的學生,在入學前就已經掌握了Windows操作系統的使用和辦公軟件的基本操作方法,會上網聊天、發送郵件等,上課會覺得太過簡單,沒什么意思,浪費時間。另一方面,那些基礎較薄弱的學生會消化不了,接受起來有困難,對計算機課程的學習產生畏難心理,甚至打退堂鼓,自行放棄。面對這一情況,我們應當適當地采用分層次教學,教師在設計教學時也應當具有針對性,結合計算機實踐性強這一特性,為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的教學內容,讓所有學生都能感到上課有所收獲。
(二)培養學生的“計算機工具意識”
計算機基礎課程是一門應用性很廣、實用性很強的一門課程。通過企業調研我們了解到,畢業生的80%以上從事的工作都與辦公自動化、數據信息處理和信息技術服務有關,雖然是技術含量較低的崗位,但卻是應用非常普遍、需求量很大的工作。要讓學生意識到這門課程學好了會對其他課程有幫助。經過計算機相關基礎能力的培養后,給學生再認識計算機相關專業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了計算機的大基礎知識和技能后,去拓展自己的發展空間。否則學生就會感到這不過是一門課程而已。
(三)針對不同專業設計教學內容
計算機基礎既然是一門公共基礎課,那它的教學效果將直接影響到其他后續學科的教學效果。因此,計算機基礎課的教學設計,除講授必要的計算機應用基本原理知識外,還應結合學生所學專業設計相關教學內容,以便使學生在今后的學科中能夠得到應用,讓所學計算機知識得到延伸。構建以就業為目的,項目為導向,培養實踐能力為主線的教學模式,即采用:課堂教學+項目實訓+校企合作真實項目測試(學生興趣小組項目實踐+企業頂崗實習)。課堂教學部分教材選用的是國家高職高專規劃教材或國家精品課配套教材;項目實訓部分采用由學校相關教師與企業相關人員合作編寫的講義,采用企業中真實案例樣本;在案例教學中,精心選取實際應用中的典型案例,例如:報紙刊物的排版、畢業論文(設計)的排版、商場銷售數據的分析處理等。采用該教學方法的目的是:通過典型的案例,讓學生感到學有所用,從而明確教學和學習目標,能讓學生將理論和實踐很好的聯系起來。
通過案例教學,引領學生去發現計算機的應用所在。此外,還備有相關項目案例庫,讓學生體驗和領悟到利用計算機去解決相關專業問題和日常事務管理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計算機工具意識和動手能力。
三、根據能力需要設計考核內容
能力考核是教學計劃實施的保障。沈陽職業技術學院的計算機基礎考核,采用了模塊化、完全上機的考試方式,充分體現了以能力為本的教學思想。計算機基礎考試改革后,學院全體學生的計算機操作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教學計劃一旦制定,教學考核就是教學計劃執行的重要保證,尤其是能力考核,一定要組織相應的人力投入,把制定的技能標準真正的在考核中得以體現,通過考試得到驗證。
為保證計算機基礎教學質量,達到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適應今后工作崗位的需要,考核內容的設計也是不容忽略的。需要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
(一)內容深度適中、范圍寬泛適當
考試內容與教學內容是對應的。近幾年通過我們走訪用人單位和畢業生的工作情況,我們了解到企業要求管理崗位的頂崗人員應當非常熟練地使用計算機進行文字錄入、編輯校對、排版打印。因此,我們在設計考試內容時,對文字的錄入速度及正確率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并在成績中占有一定的權重,在考試內容上,我們盡量將試題的范圍適當涵蓋文員的工作內容。
(二)考試采取過關式、并給予五次機會
在考試形式上,我們采取過關式,將文字錄入設為第一關,這也是基于工作的基本需要設計的,此關不過,不能進入下一環節的考試,記一次考試,成績為不合格。根據教學內容考試共為七關,即為七個模塊內容。五次考試機會緩解了學生們的考試壓力,也使學生改變了過去只為考試而考試的想法,收到了以學會為目標、以熟練掌握為目的的教學效果。
(三)為學生創設更為靈活的學習環境
考試形式的改變,使得學生們的學習有了更為具體目標,學生不在只為拿學分而學習,變被動學習為自主學習,成為學習上的主人。學校每兩周組織一次考試,學生只要是通過考試,即完成了《計算機應用基礎》的課程學習,成績記為合格,未完成的課程準許免修,為學生創設了更為靈活的學習環境。
參考文獻:
[1]盛群力等,教學設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董風服,計算機基礎課程考試方式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科技創新導報,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