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冰冰
摘要網絡暴力作為伴隨網絡發展特別是web 2.0時代到來以后一個備受關注的網絡現象,因其產生的嚴重后果,已越來越受到各方關注。本文從網絡暴力的根源為起點,探尋網絡暴力的控制困境,并提出了控制網絡暴力的相關對策。
關鍵詞網絡暴力法不責眾控制困境網警
中圖分類號:C9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6-214-02
一、網絡暴力的定義
網絡上將網絡暴力界定為網民對未經證實或已經證實的網絡事件,發表具有攻擊性、煽動性和侮辱性的失實言論,造成當事人名譽損害;公開當事人現實生活中的個人隱私,侵犯其隱私權;以及對當事人及其親友的正常生活進行行動和言論侵擾,致使其人身權利受損的行為。
二、控制網絡暴力的必要性
近年來,網絡暴力事件已呈現愈演愈烈之勢,“銅須事件”的發生更是將網絡暴力推向了頂峰。Web 2.0帶來的互動平臺給人們提供了自由言論的空間,公民的主動性、主體性在互聯網空間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隨之而來的,卻是國際各方聲音對中國網絡發展的質疑,“銅須事件”發生后,《紐約時報》將在網絡上發泄暴力情緒的中國網民稱為“網絡暴民”。隨后,《國際先驅論壇報》、《南德意志報》等歐美報紙也相繼刊發報道,質疑中國網民的做法是對個人權利的嚴重侵犯。①由此可見,對網絡暴力的控制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三、網絡暴力的根源
網絡暴力存在已久,滲透在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并在一定程度上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或多或少的影響,其存在有一定的必然性。筆者通過分析近年來網絡暴力的典型事件,從中找出網絡暴力存在的幾個根源:
(一)政治學根源
實行市場經濟體制以來,我國經濟上的成就正逐步促進我國政治上的成長。伴隨著經濟全球化而來的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等等全世界范圍內意識形態的影響和撞擊,中國公民的政治意識有了不斷的提高。隨著民主政治的發展,公民的主體意識不斷加強。公民被“代表”得太久了,網絡這個平臺讓其表達欲望得到了出口。主體意識、表達空間從主客觀上為網絡暴力提供了條件。
(二)倫理學根源
從“史上最毒后媽”、“高跟鞋虐貓”、“錢軍打人”、“銅須門”、“陳易救母”等等事件的轟動性、爆炸性可以觀察到,引起網友熱議并最終導致網絡暴力的事件大多是觸犯了人們的道德準則。正是人們心底對于善的追求,才使得當面對諸如此類事件時產生的不平、憤怒讓人們在情緒爆發的端口忽略了對于事件整體的了解和認識而一味地對事件當事人譴責、謾罵、污辱甚至通過“人肉搜索”等新型方式將事件當事人的真實資料公諸于眾,鼓動群體討伐,使事件由一種虛擬環境的道德評價發展到真實生活中的權利侵犯而最終形成網絡暴力。所有的行為不管其是否合理是否合法,都無一例外地披上了倫理道德的外衣。
(三)心理學根源
現代社會的競爭性,決定了人們不論在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承擔了很大的生存生活壓力。在一個具有轟動性的網絡事件發生以后,許多言論主體最初出于一種娛樂消遣釋放壓力的需要在網絡上發表言論,他們大多是非理性的,對網絡事件本身并沒有太多全面的了解,而只是因為某個事件的某個引爆點契合了其心理狀態。在網絡事件發展的過程中,許多從特別的視角來評論事件的人或有標新立異的觀點的言論者往往成為這個事件中的意見領袖,他們的意見也自然成為主流的意見。正如勒龐在其《烏合之眾》中提到的:結論越是專斷,語氣越是肯定,對公眾的影響力越大。意見領袖形成巨大的輿論壓力和人在現實中的孤獨感和害怕被孤立,注定許多網友即使有自己的想法也成為沉默的大多數,因而從側面助長了一些“主流意見”的極化。
四、網絡暴力的控制困境
網絡暴力一度產生巨大的社會影響,引起政治學、管理學、法學、新聞學、心理學等各個領域的廣泛關注。但網絡暴力事件卻接連發生,頻率也有不斷升高的趨勢,足見對于網絡暴力的控制是一個很大的難題。筆者通過研究發現,對于網絡暴力的控制主要有以下幾個困境:
(一)邊界模糊:網絡自由之裁量困境
網絡是一種扁平的層級結構,網絡上的各個主體之間是平等的,沒有上級領導的管制,沒有社會輿論的壓力,讓網民有了充分自由的言論空間。網絡空間的言論自由比現實中的言論自由更充分更徹底,對于發揮廣大人民的社會監督功能無疑有很大的裨益,對于中國民主政治的發展也有長足的促進作用。但是,當自由過了度,言論自由發展為網絡暴力,對其的控制也就顯得相當必要了。盧梭曾說,人生而自由卻無往而不在枷鎖之中。我們不能以自由為借口放縱自由,而造成社會的不穩定??刂凭W絡暴力是必然的,而對于控制的度,卻是一個相對命題。
什么樣的網絡言論可以界定為需要被控制的?從情緒表達而言,表達情緒的字眼數不勝數,哪些合理哪些不合理,很難把握。從網絡暴力事件的真實性而言,網絡事件的真實與否本來就是九曲十八彎,讓人無法辨別,這就加大了判斷網絡言論是否需要控制的難度。從網絡事件的性質而言,涉及的是公共領域還是私人領域,在某些網絡暴力事件中都是難以嚴格區分的。從網絡事件的結果而言,到底產生了怎樣的后果才應被列入控制范圍,是當事人的醒悟道歉、辭職隱退,還是當事人的精神失常、自殺謝罪,后果嚴重性程度有緊密連續性,因而也很難從后果的角度出發來把握網絡暴力應該控制的度。
(二)經濟理性:既得利益之均衡困境
任何既已存在的事物都有其相對的利益受惠者和利益受損者,網絡暴力也不例外,這其中主要的利益受損者是各個網絡暴力事件的當事人,他們損失的可能是好心情、名譽、工作、財產甚至生命,利益受惠者除了一部分哄客從中取得了娛樂的快感和道德的優越感,最直接的受惠者是網站從業者,網友對一些具有眼球沖擊的事件跟帖,直接的結果是網站的點擊率上升。許多網站為了營利,往往不顧其作為主要傳媒的社會責任感,利用一些極具煽動力的“知音體”文字作為題頭,吸引網民關注和討論,以此賺取瀏覽量,牟取利益。
除了網絡媒體,傳統媒體(本文偏指以報紙為主)是網絡暴力的一個間接受惠者和推動者,因為網絡媒體廣泛的影響、較強的互動,其信息一般有較大范圍的關注度。傳統媒體相對于網絡媒體,在信息發布上有一定的滯后性,受眾范圍相對受限。從一個理性經濟人角度出發,傳統媒體為了提高發售量,會采用關注度高的事件作為議題,而議題的主要來源就是網絡媒體。網絡和傳統媒體正越來越深地糾纏到一起,互相印證,難分彼此。網絡成為傳統媒體的消息源,傳統媒體將來料進行加工以后,又成為網絡的供應商。②傳統媒體因其先驗的官方性和傳媒品質,被認為具有相當的可靠性,用權威來影響大眾,這對于一個尚處于模糊狀態的網絡事件的發展無疑具有很大的指向功能。
(三)法不責眾:責任主體之明確困境
從網絡暴力事件發生的全過程看,責任主體主要是網民。他們或是對未經證實對已經證實的網絡事件發表具有攻擊性、煽動性和侮辱性的失實言論的造成當事人名譽損害;或是公開當事人現實生活中的個人隱私,侵犯其隱私權;或是對當事人及其親友的正常生活進行行動和言論侵擾,致使其人身權利受損。
要明確網絡暴力的責任主體,首先得分析網絡暴力的形成途徑。網絡暴力形成的主要工具是“人肉搜索”, 人肉搜索就是利用現代信息科技,變傳統的網絡信息搜索為人找人,人問人,人碰人,人擠人,人挨人的關系型網絡社區活動,變枯燥乏味的查詢過程為一人提問、八方回應,一石激起千層浪,一聲呼喚驚醒萬顆真心的人性化搜索。③網絡暴力就是在這樣一個人與人互動的過程中形成的。在網絡暴力事件發展不斷升級的過程中,網民可能是一次性參與,也可能是階段性參與,亦可能是全程性參與。許多網民是根據瀏覽其他網民的評論繼而發表自己的見解,在龐大的網民群體互動中,幾乎每個人都受他人影響并影響著他人,可能一個人稍具情緒或批判性的發言,便很快得到其他網民的認同和響應,并不斷將評論意見夸張化,逐漸走向“群體極化”。“群體極化”是美國當代法哲學家凱斯.桑斯坦教授提出的,他認為群體極化就是團體成員一開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議之后人們朝偏向的方向繼續移動,最終形成極端的觀點。④可以說每一個參與評論的網民都在網絡暴力形成的過程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每一個人都是群體極化的作用要素,是導致網絡暴力的責任主體,因此,在網絡暴力事件中,責任主體很難明確。
五、控制網絡暴力的對策
美國社會學家E·A·羅斯在其《社會控制》一書中論述到:社會進步和發展取決于整個社會如何在社會穩定和個人自由之間取得平衡,為到達社會的和諧與穩定,社會必須有“控制”機制。⑤對于網絡暴力的控制,筆者認為,政府應該合理調控各方相關者,充分發揮各個相關主體的優勢作用,達到一種以預防為主,多方合作,共同治理網絡暴力的理想狀態。
(一)從政府本身出發,建立公信平臺,拓寬網警管理范圍
首先,建立公信平臺。網絡暴力事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非客觀的,因此需要政府提供一個陳述事實真相的平臺,對初具影響的事件進行澄清,以遏制事態的進一步發展?!岸∠阈』邸笔录褪且粋€很好的例子,網絡上的輿論一邊倒地指稱丁香小慧的繼母為“史上最毒后媽”,而據警方調查,事實真相卻是丁香小慧身上的傷源于疾病,并非后媽所為。當警方公布調查結果,此網絡暴力才得以終結。
其次,拓寬網警管理范圍?,F代網絡警察是主要以網絡技術為主要手段,包括打擊犯罪和管理防范等多位一體的綜合性實戰警種。除了偵破案件外,網絡警察的職責范圍側重于利用網絡技術手段進行的商業欺詐或商業犯罪,對類似為網絡暴力這樣的軟侵權的管理并不多。筆者認為,可以將監控公共信息,協調有關部門、網站刪除有害信息,控制網絡暴力納入網絡警察的主要職責范圍。在各個熱點論壇、社區設立浮動動窗口,標題為“網絡警察為您服務”,這樣不僅可以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給參與評論的網民一些法律和責任的壓力,也可以讓某些當事人在受到非難或非法對待時求助有門。
(二)從既得利益者出發,用政策鼓勵行業自律
對于網絡暴力的控制,必然觸及到既得利益者的利益。這里的既得利益者首先是網站,其次是以報紙為主的傳統媒體。
對于網站的管理,筆者主張學習西方的“行業自律”管理模式。行業自律的主要思路是不依靠立法或行政等外在的力量,而是依靠互聯網自身和市場的力量來推動網絡的規范和發展,比如可以由網絡服務提供商或相關的行業實體來為網絡空間制定行為準則或指引,為網絡空間的秩序提供示范。⑥其實我國也已經有了一個網絡自律公約,它就是由中國互聯網協會于2002年4月通過的《中國互聯網行業自律公約》。但這個公約目前運行的效果并不理想,筆者認為這是因為中國政治、文化、公民意識各方面的成長尚處于不甚完善的階段,所以需要政府以政策手段的方式,諸如對某些嚴格遵守自律公約,并經營管理得好的網站給予一定的免稅優惠,來刺激和鼓勵網站對“行業自律模式”的遵從,這樣既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網絡最大的價值——自由,也顧及了網站逐利的經濟理性。
對于傳統媒體的管理,在用政策鼓勵行業自律的同時,仍應強調法律的約束。傳統媒體尤其是報紙其影響面更多的是知識份子和精英階層,這些人對于社會文化和意識形態的影響很大,因此其管理應更加嚴格,其出版內容也應該受到更多的限制,避免其因其潛在的權威性對社會大眾的偏向引導。
(三)從網民出發,提升公民責任意識、法律意識
不可否認,對任何一個網絡事件進行評論,不論其事實的了解程度、言辭的激烈程度和對事態的影響程度,其IP地址背后,都隱藏了一個個真實的靈魂。因此,對于網絡暴力的推動者,提升其責任意識、加強其法律意識都尤其重要。
網絡的匿名性和其廣泛的自由,導致了網民在網絡上責任感的缺失和對法律的淡漠。從某些網民評論的成本收益來考慮,其發表評論的收益包括:一是以別具個性的發言,從中尋求一種自身存在性的證明;二是從網友的追捧和跟從中,享受一種作為意見領袖的成就感和優越感;三是從抨擊他人中獲取道德優越感;四是解決娛樂消遣的需要;五是釋放身體內的破壞性來平衡從現實生活中感到的不適。而其成本除了上網上費用和時間精力的損耗,其他成本幾乎為零。收益遠遠大于其所付出的成本,參與網絡暴力的網民的多數存在就不足為奇了。既然網絡的自由不可過多過死的限制,那么就應該從網絡暴力的推動者出發,提升公民責任意識,加強公民法律意識。從根本上堵住網絡暴力發生的源頭,倡導理性上網,網絡暴力事件才能最大程度的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