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方倩
摘要近年來,我國大學學費的上漲和人才供求矛盾日益凸現,大學生就業難,農村家庭大學生就業更難,2008年下半年以來,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的就業形勢異常嚴峻。農村家庭培養一個大學生的成本太高,投資與回報不成正比,很多人都選擇了早早輟學出門打工,這勢必影響我國農村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投資回報就業
中圖分類號:F32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6-271-02
一、問題的提出
2008年下半年以來,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的就業形勢異常嚴峻。再加上近年來我國大學學費的上漲和人才供求矛盾的日益凸現,大學生就業難,農村家庭大大學生就業更難,給農民心目中一直存在的“升學跳農門”、“升學找出路”的傳統觀念帶來了很大的沖擊。農村家庭覺得培養一個大學生的成本太高,但是出來后卻可能連謀生都有困難,家庭付出的巨額投資得不到合理補償,還不如早早出來打工做生意。由于農村家庭投資與回報不成正比,農民心中的“大學生”逐步退去了籠罩的光環,今年幾個高考大省報考人數下降,充分說明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讀書改變命運”“知識改變命運,教育傳承文明”還沒有盛行幾年,新一輪的“讀書無用論”在貧困地區又開始蔓延。這種錯誤思想的蔓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農村家庭對高等教育改革的失望,因為絕大多數農民家庭內心是渴望孩子讀書出人頭地的,但當他們面對著高額的教育投入以及暫時的低回報甚至是“零回報”時,失望之余才產生了“讀書無用論”的說法。農村家庭對教育的低投入和這種“讀書無用論”的錯誤思想,不只是影響到農村孩子的個人前途和命運,更深遠的是影響到未來我國農村勞動者的整體素質,對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產生著根本性和決定性影響,會削弱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人才基礎。
二、投資與回報不成正比的幾個原因
(一)學費高(考上念不起)
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特征就是收費的大幅度上漲,從1994年至今我國大學生學費從每年幾百元升至每年5000元~8000元,學費猛長了約20倍,而國民人均收入增長不到4倍,學費漲幅遠遠超過了國民收入增長速度。學費上漲的直接后果是:加大了貧困大學生家庭的經濟負擔。高校擴招以來,擴招的生源農村占了大多數,這意味著農民已成為高等教育投入的主體,農民為高教改革付出了更多的成本。前兩年,在教育部主辦的“高校可持續發管理論壇”上,專家們提出“一個農民13年純收入才能供得起一個大學生4年花費”。首先從義務教育來看,從2001年開始實行的以縣為主的投入體制,本意在減輕農民負擔,但由于大部分縣級財政無力負擔義務教育的巨額經費,最終負擔的大頭還是落在了農民身上。2003年雖然取消了農業教育費附加,但農村家庭除了負擔子女的雜費和其他學校收費外,仍要負擔部分義務教育基建費和部分事業費。其次從高等教育看,隨著教育“產業化”的興起,高校收費連年攀高。根據人力資本投資理論,上大學是一種非常重要的人力資本投資行為,它受到投資預期收益率的影響。正如貝克爾指出,“惟一決定人力資本投資量的最重要因素是這種投資的有利性或收益率。”近年來高等教育投資收益率處于不斷下降狀態,擴招后的就業難、金融危機下就業形勢嚴峻與同時出現的畢業生工資水平下降就是最直接的反映。由于農村家庭對高等教育的預期收益率降低,必然降低對人力資本投資的力度,“孩子書讀得越多,家庭經濟狀況就越差;供養大學生越多,其家庭就越貧困”,這種高投入、低回報甚至是無回報的高等教育體制,大大增加了貧困家庭的生活負擔。與其讓孩子讀書拖垮整個家庭,還不如現在就讓他們外出打工糊口。所以,近幾年農村家庭的重教氣氛不像原來那樣濃厚了。
(二)就業難(考上分不了)
與農村家庭對高等教育的高投入相比,投資收益率卻相對較低。收益率是影響主體投資行為的關鍵因素。當前農民教育投資的農業收益率十分低下。與讀大學高投入相對應的是,大學生的就業率卻在不斷下降,而來自農村的大學生尤其是來自西北農村的大學生尤甚。中國農民素有“望子成龍”的傳統思想,他們都知道子女一旦跳出“農門”,不僅在經濟上能得到回報,更可以光宗耀祖,滿足心理需求。越是農村來的大學生越想留在城市,渴望的薪酬水平更高,這反映了他們急于擺脫貧困和改變命運。但隨著國家就業制度的改革,現在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即使上了大學也可能是一畢業就面臨著失業,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傾家蕩產培養出的大學生因無處就業拿著畢業證書回到家里,成為農村待業一族。這對一個費盡心血的農村居民來說,不僅不能帶來經濟上直接和間接的回報,反而會出現“讀書致貧”和“讀書返貧”現象,為此,不僅許多家長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投資欲望降低,很多學生自己也為此對學校教育缺乏信心而選擇輟學,盡早加入打工行列。有相當部分的農村大學生畢業后以打短工謀生,有的甚至加入到農民工隊伍干著簡單繁重的體力活或者在飯館當服務員。得注意的另一點是,因為家庭困難,農村大學生畢業后直接就業似乎是唯一的選擇,因為貧窮的父母無法支持他繼續攻讀研讀博。嚴峻的就業形勢使大學生畢業后回到農村。而這部分年輕人年齡大都在25歲~30歲之間,經濟上難以自主,生活能力相對低下,無一技之長,即使就了業,也不好成家,因為一般的農村青年在21~22歲左右就已成家,返鄉的大學生高不成低不就,大部分人對生活沒有信心,對自己的前途命運表示懷疑。表現為從上大學時的躊躇滿志,再到返鄉后的悲觀絕望。還有一部分畢業生為求生計外出打工,結果很多人因找不到工作,無法生存又返回家里,使原本困難的家庭雪上加霜。
(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念也考不上)
農村大學生之所以缺乏就業競爭力,除了自身素質和社會因素外,還與基礎教育有關。由于我國長期存在“二元制”經濟,農村和城市之間存在較大差異,城鄉教育不均衡。農村經濟發展中的知識貧乏存在。農村中學教學質量比城市相差太遠,城鄉教育資源和教育水平相距甚遠。再加上由于“戶籍制”的存在,高考錄取時城鄉錄取分數線差別等教育不公平因素的存在,農村考生即使加倍努力,也只能是考入二本、三本,而大城市尤其是北京等地的高中生高考錄取率都能在70%以上,而且大都是名牌院校。當下就業形式趨緊與求職成本的提高,也讓農村學生雪上加霜,產生了“上大學到底值不值”的疑惑。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應試高考試題,高考試題內容更傾向于綜合素質考察,這更有利于城市中學生,而這些是農村中學生所欠缺的,大多數農村學生也曾刻苦努力,也曾挑燈夜戰,但只能就讀普通大中專院校,往往與名牌大學無緣。近年來,在我國一流大學中農村的生源不斷呈下降趨勢,這意味著通過高考,農村孩子進入名牌大學、進入精英教育的渠道將會縮窄。而在就業競爭過程中,由于存在的信息不對稱,用人單位往往更傾向于看中求知者手中的畢業證書,名校畢業生必然是用人單位的首選,一般院校的學生受到冷落,而大量的農村大學生都流入了一般的大中專院校,在就業競爭中是弱勢群體,這也使得他們面臨的壓力更加巨大。有的農村家庭往往一看錄取通知書,就直接決定是繼續還是結束孩子的學業。也有的農村孩子自己一看考得好不好愧對家人,直接輟學出門打工。
三、解決途徑
據重慶相關媒體調查,應屆高三學生中,有上萬考生沒有報名參加高考,實際上,學生放棄高考并非始于今年,也非重慶獨有。這為我們教育工作者敲響了警鐘。為了不讓讓貧困學子及家庭寒心。就必須對教育制度進行全面改革,對教育機制進行全面優化,對教育資源進行科學配置。具體途徑:
(一)國家財政對農村的投人,應優先投資于教育
確定合理的高等教育收費標準,完善助學體系,降低學生及其家庭投資高等教育的風險。一是適度控制高校擴招規模,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尤其是中等職業教育,這樣學生既花費少,又就業快。二是降低高校收費,高校收費占教育的成本應在35%以下,也就是一年不超過3000元。學費的標準必須充分考慮學生與家庭的支付能力,不能把提高學費標準作為解決高校經費不足的主要途徑,要嚴格控制學費的繼續大幅度上漲和“亂收費”。應逐步拉開不同辦學體制高校,不同類型學校,不同科類專業的收費差距。對不同層次和不同教育質量與專業實行不同的學費標準。三是國家財政對制定低收入家庭子女的學費減免政策,建立行之有效的獎學金助學金和學生貸款等制度,進一步擴大資助范圍,切實保證弱勢群體子女的入學機會。國家對高等學校的招生要有預警機制,對學生報考高等學校和就業有明確的政策導向。
(二)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
綜觀一些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主要是對就業的要求過高,如:高薪、白領、大城市等,仍是大學生擇業的首選。就業的地域觀念在畢業生心中仍然根深蒂固。許多農村大學生寧肯在城市打工也不愿回鄉創業或到偏遠地區。所以,農村大學生要克服“跳出農門”而讀書的觀念,上大學不僅僅是為了光宗耀祖、不僅僅是有份好工作、不僅僅做公務員才是唯一的出路。切不好高鶩遠;在就業中要認清就業的嚴峻形勢,正確評價自己,擺正自己的位置,確定合理的就業目標。農村大學生的優勢是能夠吃苦耐勞、勤儉節約、待人樸實和善等,劣勢是自己除了專業學習好,其它愛好、知識缺乏,農村大學生要揚長避短,強化自身的競爭和進取意識。改變目光短淺和急功近利傾向。改變自身知識結構,在求職中克服自卑心理,充滿自信迎接挑戰。農村大學生應當培養社會交際意識、增強市場應變意識、管理意識、風險預見意識和解決問題的意識等。使自己真正成為在勞動力市場上自主進行擇業并自我承擔就業風險的主體。
(三)促進教育公平
教育投入不足一直是我國義務教育發展的軟肋,更是制約農村義務教育發展的核心問題。城鄉教育存在區域性失衡。大部分教育資源流入了城市。農村教育經費仍存在缺口,農村學校整體上辦學條件落后、教育質量不高。結構性失衡:城鄉學校在管理水平、師資素質、教學理念、生源狀況等方面的差距不斷拉大。城鎮優秀教師流向城市,農村優秀教師又流向了城鎮。農村教師嚴重缺編。城鄉之間的生活環境和辦學條件的差異、農村教育經費短缺、教師工資不能按時足額發放、交通不便等等因素的存在。教育部2008年《國家教育督導報告》顯示,教師工資收入水平城鄉差距依然較大。這在一定程度上讓農村難以吸收優質的教育資源,使得農村考生在高考中處于不利地位。盡管農村考生和城市考生均在高考的平臺上競爭,但由于城市的優厚待遇和環境,使得大量教學資源流向城市。因此盡快實施城鄉教師(包括民辦與公辦教師間)統一工資標準和統一福利待遇制度,完善和落實教師工資、津貼補貼制度,并使農村教師的待遇適當高于城鎮教師,在職稱評定等方面向農村教師適度傾斜,加大農村基礎教育投資、加大對農村教師在職學習和職業技能培訓,實行義務教育免費制,加快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大力加強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等措施,我國農村義務教育才能取得持續健康發展。高考錄取時的地區差異,凸現了教育的不公。今后高考錄取的相關專業和學校應當向偏遠的農村傾斜。逐步縮小城鄉教育發展差距作為推進均衡發展的主要任務。逐步改革農村教育體制,不斷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調整農村孩子的知識結構,加快農村地區現代遠程教育網絡工程建設,以消除城鄉同學間的“信息鴻溝”。十七屆三中全會《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規定:完善義務教育免費政策和經費保障機制。這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農村義務教育的重視,體現了國家發展農村教育、促進教育公平的政策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