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伯潤
摘要教師職業是一個古老而常新、崇高而神圣的職業。作為一名教師不僅需要具有淵博的專業知識和嫻熟的教育技能,更要的是要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作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只有具備最基本的教師職業道德素質,遵循教師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才能多向度地審視和調節各種人際關系,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的。
關鍵詞師德現況師德分析建議
中圖分類號:G4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6-320-03
教師直接擔負著培養下一代的歷史重任,高尚的師德修養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先決條件。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教師,必先塑造自身的靈魂才能鑄造學生的靈魂。正所謂“學博為師,德高為范”,說明師德在教育學生、推進教育事業中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教師只有師德高尚,傳道授業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為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以勝任二十一世紀教育發展、就必須切實加強自身的師德建設。本文筆者密切結合小學、中學、大學所經歷的教師職業道德狀況,作如下探討。
一、目前我國教師職業道德現狀
(一)事業心、進取意識、敬業奉獻精神不足和教育觀念落后、教學思想教學方法陳舊的問題較為突出
有的學校領導和教師認為,教師職業道德方面存在的“最大問題”是“事業心、進取意識薄弱,缺乏為教育事業獻身的精神,表現在懶于看書學習、工作得過且過、不認真遵守勞動紀律等”;也有的學校領導和的教師則認為,教育觀念落后,那種滿足于已有的知識,幾十年“一貫制”,照本宣科,淺嘗輒止,不求上進的作風,是缺乏教師道德修養的表現。筆者在高二年級,有這樣一位數學老師。每次上課時,就把他以前的教案不斷的重復,把早早備好的答案重新搬到黑板上,也不對我們講解清楚。對于老師的這種教學方法,我們開始只是沒太在意,沒想到在后來的教學中一直用這種方法。最后,同學們實在對老師這種教學方法無法接受,于是把意見反映到了學校。學校針對這一情況,并做出了相應處理。事實上,事業心、敬業精神、進取意識的強弱以及教育觀念、教學思想、教學方法的先進與落后,確實是當代教師隊伍職業道德建設的核心問題。在教師職業道德建設中只有重視解決這些問題,才算是抓住了根本,抓住了關鍵。
(二)體罰學生的現象仍然比較常見
目前中小學校教師體罰學生的現象隨處可見。學生還反映教師體罰學生的手段,除罰站外還有打耳光、擰耳朵、打手板、用腳踹、罰蹲馬步、罰跑步、罰抄課文等,另外還有相當多的教師經常用帶侮辱性的語言傷害學生。筆者在工作中,存在部分教師認為體罰“不合理但合情,不合法但管用”的意識,教師常說:“有些學生和他講道理根本不起效,只有采取體罰措施,這樣學生才能百依百順”。在小學、初中筆者曾被老師打耳光,罰跑步等。筆者,老師都細想一下,只有這種方法嗎?難道就沒有更好的措施嗎?這種體罰可能一時有效,并不意味著長期有效。有時可能適得其反,造成學生與老師內心永遠勢不兩立,難免會出現老師打學生,學生最后反過來打老師的現象。在初三年級時,筆者曾遇到過此類事情。學生不聽講,老師讓他在后面蹲馬步,學生耳邊過風,老師走向前,踹了他一腳。后來,學生心懷仇恨,晚上便把老師宿舍玻璃砸了。學生隨即產生厭學心理,受了委屈,把父母帶到學校討回公道,由于該學生是獨生子,父母從小慣著他。父母說:“我自己都舍不得打我孩子,你憑什么打他”。此后,老師與學生的關系長期處于敵對狀態。筆者認為,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體罰學生的問題,還必須著眼于不斷提高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特別要提高教師管理和教育學生的能力,引導他們用符合學生年齡和心理特征的、符合教育規律的科學方法教育學生。這個問題解決好了,體罰學生的問題也就會迎刃而解,否則,僅靠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法,教師體罰學生的問題永遠也無法得到解決。
(三)部分教師不能正確對待學習成績和思想品德差的學生
由于受環境和先天等因素影響,在學習與思想品德形成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參差不齊的現象。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該樹立尊重個性的原則。全面深入了解學生內心世界,才能更好地針對每個學生的特點實施針對性的教育,做到“對癥下藥”。希臘哲學家帕拉圖認為,對青少年的教育要循循善誘,要采用做游戲的方法,不要強迫他們學習,“因為一個自由人是不應該強迫地進行任何學習的,因為身體上的被迫勞累對身體無害,但,被迫進行的學習卻是不能在心靈上生根的”對思想品德稍差的學生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向上,一旦發現不良行為立即消滅在萌芽狀態,防微杜漸。筆者在學習中遇到不少教師,對該類學生一般不足以引起重視,甚至對學生成績差的學生根本就不管,管也作用不大,只要大多數學生能聽懂就達到了教學目的。對思想品德修養差的學生,任其發展,放任自流。最終,導致學生思想品德修養水平走向滑坡。歧視“差生”,也和體罰學生一樣,是教師職業道德建設中需要根治的一個痼疾,有的教師總是想方設法把個別教育起來特別費力的學生趕走,有的學校為了提高升學率,也把畢業班的“差生”提前“送”出校門,甚至差生就根本不收,如果要收便對家長提出額外的條件。比如,因為你是差生,你就要比其他同學多交幾百或幾千元學雜費、借讀費等。筆者2002年高考失利,2003年想復讀一年,當時有的學校就明確提出,500分交多少錢,450交多少錢、分數越低,意味著你就要比別人多交學雜費。甚至有些老師故意將“差生”坐后面的座位,前面的好座位留給學習成績好的學生。這是明顯對“差生”的教育不公平,對差生另類看待,嚴重歧視差生的表現。
(四)個別教師的不良行為損害教師隊伍的整體形象
在當前初中、高中階段,尤其是高考前一個月,班主任老師和學習成績稍差的學生進行思想交流、勸導學生去某個中專學校讀書,更糟糕的是,竟然在課堂中時常對這些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宣傳某某學校的優越條件,包括:學校在校人數、有名老師、學費優惠、獎勵措施、就業渠道等。據筆者了解,這種現象在全國形成了一種泛濫的風氣。筆者在中專學校工作中,“100%保證就業”這是老師在招生中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好多老師千方百計拿父母關心的就業問題來拴住父母的心,希望父母把孩子送到我校就讀。有的學生去了該校之后對同學說,我們學校與班主任、招生老師所說的完全不一樣,老師說的全是騙人的,千萬別輕易相信你的班主任和招生老師。你看,老師的形象竟然在學生中是如此差,老師的形象在當代學生中將大打折扣。把學生當做“賺錢的工具”是極不道德的行為,嚴重損害了教師的職業形象。個別教師不注意生活小節,在學生面前說話隨意、不檢點,學生對此也有較為強烈的反響。“在課堂上抽煙,不批改作業,把作業交給學生批改”;“經常說一些下流的話,愛把課堂作業留到課外,多次遲到,還經常拖課,甚至半節課過去了,還不見他進教室”等,最令人可笑的是,有的老師在批改作業時多次把日期前后顛倒。
筆者在高中二年級時,就有一位政治老師因職業道德素質低下,曾幾次批改學生作業把日期寫錯,前面日期寫成后面的日期,后面的日期寫成前面的日期。我當時以為我做錯作業了,仔細一看,沒錯。筆者細想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這是誰的責任?難道這就是當今人民教師的職業素質水平?筆者認為,教師是為人師表的職業,社會對教師的道德、人格乃至為人處事的要求比對一般人的要求高。這一點對當代教師來講,既是一種壓力,也是一種光榮。我們每一位人民教師,都應該牢記自己的身份和責任,按照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嚴格要求自己,時時處處以自身的模范行為維護教師隊伍的群體形象。
二、教師職業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學校領導對教師職業道德不夠重視
當今社會進入了信息時代,各種知識日新月異。不斷提高黨政領導干部的業務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是迫在眉睫。所謂“領導”,就是帶領引導。學校領導在教師的思想道德水平上應該起帶頭模范作用。領導帶頭,即各級領導要嚴以律己,帶頭學習貫徹和實踐《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身教重于言教,要求教師做到的,領導者首先做到,要求教師不做的,領導者堅決不做。筆者認為“領導發揮模范帶頭作用,用自身的表率作用影響和帶動教師”是提高教師職業道德重要的途徑之一。事實上,領導不帶頭,要想提高教師職業道德水平是做不到的。領導在這個問題上可以發揮兩個方面的作用:一是嚴格要求自己,帶頭遵守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做教師的表率;二是嚴格執行黨的教育方針和各項方針政策,轉變教育觀念,不因為眼前利益或小團體利益而默許、放縱教師中任何違反職業道德規范的行為。
(二)經濟利益因素影響職業道德
少數教師受社會上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超前消費等不良風氣的影響,加上在工作、學習和生活等方面遇到的種種壓力,因而心理失衡,在價值取向上出現“錯位”,在行為上違規。有些教師為了謀取錢財,在學生畢業前夕就與招生單位協商好,招生單位只要老師做好勸導工作,每招一個學生給老師豐厚的回扣。在這種經濟利益的誘惑下,老師在招生階段始終千方百計讓學生跟著自己走,故意把某某學校說得如何好,100%保證你畢業時就業。有時老師還故意耍出簽訂協議、報銷往返路費、一次性沒學會下次可免費再學等手段。有些教師受心理經濟利益的驅動,經不起經濟利益的誘惑,將人民教師這個觀念拋到九霄云外,造成一切“向錢”看的傾向,這就必然導致教師職業道德喪失。
(三)教師本人對職業道德認識不夠
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智慧的啟迪者,也是精神的熏陶者、人格的影響者、美德的體現者。教師的工作對象是學生,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重要而持久的影響。特別是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中,教師不僅需要轉變教育思想和觀念,更新知識,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更需要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教師隊伍職業道德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素質教育的順利實施,關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從而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因此,各級各類學校的領導和教師都必須充分認識良好的教師職業道德素養對于塑造教師形象、樹立教師威信、提高業務水平的重要作用;樹立師德為先的觀念,像抓安全、抓教學質量一樣抓好教師的職業道德教育。少數教師對自己所承擔的神圣職責和義務認識不足,含糊不清,因而把教師職業看做是“謀生的手段”,工資太低,不安心教書育人、傳道授業,也不注意為人師表,缺乏教書育人的責任心和愛崗敬業精神,從根本上缺乏從事教育工作的基本職業道德。
三、加強教師職業道德的建議
(一)熱愛教育是提高教師職業道德的本質要求
愛祖國,愛人民,忠誠人民的教育事業,不僅是國家賦予教師的神圣責任和義務,而且也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思想基礎。教師應以培養高質量人才、發展先進文化和推動社會全面進步為己任,把個人成長進步與祖國繁榮富強緊密聯系在一起,并在深刻的社會變革和豐富的教學實踐中履行好自己的光榮職責。作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要有堅定事業心和對社會和公眾利益高度的責任感。職業是社會分工的產物,職業倫理的原則的核心是敬業精神,敬業精神的宗旨首先就是追求社會最大利益的實現。因此,教師的職業倫理具體內容有熱愛教育、關愛學生、教書育人。如果不是把本職工作的倫理規范放在社會倫理的背景下,不是首先追求社會的整體價值目標,任何一個具體職業的倫理規范都可能走向偏差,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大學期間,筆者曾遇到這種現象,專業課老師每次上課態度不認真,經常坐在桌子上、講課沒有邏輯、系統性、時常走出教室接電話、學生提出的問題也是敷衍了事,不認真給學生解答、填學生資料也是叫我們隨便填就可以了等。這是不熱愛教育事業,敬業精神喪失的最終表現。因此,教師首先要有對社會、對公眾的盡心盡責的心胸和關懷,這也是教師職業精神的核心要求。敬業是當代人民教師的必備素質之一,在當前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發展的新形勢下,教師更要一心向教,堅貞不渝,干好本職工作。不斷發揚“蠟燭精神”、“螺絲釘精神”真正做到“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不敷衍了事、不愧對自己和他人,力爭在教師崗位上努力發揮出自己的全部能量。
(二)一視同仁,關愛學生是提高教師職業道德的永恒核心
在2008年修訂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中,把關愛學生,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平等公正對待學生。保護學生安全,關心學生健康,維護學生權益等,都寫入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中。熱愛關愛學生,要尊重、信任學生,對所有的學生一視同仁,努力讓每一為學生成才。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教師絕不能以貌取人、以學習成績取人,而應該對每一位學生都給予無私的愛。筆者永遠不會忘記在大學期間的輔導員老師就是這么一位典型的代表。他在日常教育教學中,對班里所有的學生,不管你學習成績是好還是壞、不管你家庭條件是富裕還是貧困、不管你外表是丑陋還是美麗都一視同仁同仁地對待。更重要的是,經常不定期的到宿舍和同學們詢問、交流、了解同學們的思想狀況,對生活困難,家庭條件差的學生,給予經濟上的資助;對學習成績差的學生,認真、耐心、細心地給他們補課,解答疑難問題等。當年老師被學校評為“最受學生歡迎的老師”,我想這正是老師一貫堅持一視同仁關愛學生的碩果吧!
在當代,教師關愛學生最讓我們記憶猶新的要算2008年地震中的那一幕。在2008年5月12日,我國四川汶川發生8.0級特大地震。在地震中涌現出一位特殊的老師。他就是譚千秋,譚千秋是德陽市東汽中學教導主任,地震發生時,他像童話里的天使,張開雙臂趴在課桌上,死死地護著身體下面的4位學生。學生得救了,他卻不幸遇難。譚千秋的事跡經記者報道后,感動了許許多多的人。譚千秋老師為關愛學生的安全,維護學生的權益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這是我國人民教師職業道德水平的最佳表現,是人民教師職業道德情操的先進模范代表。譚千秋在危機時刻仍然不辜負黨和國家的教育事業,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從事教育工作的使命和價值,實現了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這種職業精神是值得我們當今每一個在校教師認真學習的榜樣。
(三)樹立終身學習觀念是提升教師職業道德的必要條件
當今的學生思想活躍,視野廣闊,勤于思索,勇于質疑。如果常常被學生問得一問三不知,不僅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還勢必影響自己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因此,作為教師就應勤于學習,不斷地更新和拓寬自己的知識領域,成為“雜家”。在當前的教育當中,普遍存在學生問老師的問題,有些老師自己回答不上來,最后把問題設法返回給學生;有些老師對于某個問題實在回答不上來,生怕下不了臺,又不好意思丟面子,就含含糊糊的給學生做個回答。筆者在所經歷小學、初中、高中、甚至在大學里,有一部分老師存在這種問題。記得有一次,在大學二年級時,老師講完課后,就問:“同學們們有什么問題沒有”?當時筆者害羞,膽子不夠大,有問題也不敢站起來。碰巧的是隨即就叫我起來。我便問,“老師你認為當前我國電視媒體節目的發展方向是什么?,以及當前電視媒體存在哪些問題?”。老師思考了數分鐘說:“90年代電視發展方向一般是側重服務,新聞,關于這個問題的具體答案我目前正在研究中,當前電視領域不是很了解,電視發展方向關注較少。需要詳細的答案你自己仔細看看書吧,書上有明確的答案”。這就折射出當前我國教師專業知識水平太低,對自己的專業領域知識了解不深。淵博的知識、高超的本領、是從事教學工作的保證,教師應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具有勇于創新不斷進取的精神。要做好教學工作,就必須學習、學習、再學習,不斷充實和完善自己。
(四)制定師德評估體系是切實提高教師職業道德的有力保障
當前部分教師只顧完成教學任務、領到多少工資、評上何種職稱等為標準,而把師德修養拋到九霄云外。因此,堅持定性與定量評估相結合,探索師德建設的科學化、規范化和具體化途徑。比如,確立評估指標體系,定期或階段性對教師教育的內容、形式、方法、效果,以問卷、量表形式把師德評估內容作為師資調配、教學評估、評選先進的硬指標,并適當加大在考核體系中的權重;教師的職務評聘、工資晉升、進修深造、工作調整、年終考核等都有與師德考核直接掛鉤,以促使廣大教師自覺履行教書育人職責,更好的言傳身教,為人師表。
教師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是教師必須具備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的的素質不高,對自己的專業知識了解不夠,自身道德修養缺乏就會給我國教育事業帶來不可估量的后果。我國的人民教師,如果普遍提高他們的道德水平,處處為人師表,這對于城鄉社會風氣的好轉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和諧社會的構建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