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新明
2009年4月,什邡市召開全市教育系統解放思想大討論動員大會。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對教育工作提出的重大任務和方針政策,什邡市電教教儀站在全市教育災后重建工作中堅持科學發展觀,結合教育技術裝備工作實際,注重工作實效,提高對教育技術裝備工作在教育教學中條件保障作用重要性的認識,努力促進教育發展。
一、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觀的
基本要求
什邡市教育局在會議上表示:要以“推進全市教育災后科學重建,提升學校辦學水平,促進教育和諧穩定”為目標,以“提速重建、加快發展、促進和諧”為主線,注重實踐、務求工作實效。切實把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到“提高教師素質,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教育質量”上來。
堅持把促進教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開創教育技術裝備發展的新局面;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堅持以人為本,統籌兼顧,落實科學發展觀,緊密圍繞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實際,發揮實驗室建設、實驗教學及圖書館建設在推進教育教學改革中的作用,進一步明確工作目標任務,促進教育技術裝備工作持續、健康、協調、快速發展。
二、新形勢下,增強政治責任感和工作緊迫感尤為重要
教育現代化與人的現代化相輔相成。教育現代化是一種改革的進程。這種改革指的是現代教育改革,是一種以指向未來為特定目標來改進教育實踐的有意識的行為。教育現代化也是復雜的系統進程,即教育現代化是教育諸因素構成的系統的變革和整合的過程。教育現代化更是整體演進的進程,即教育現代化是在教育領域中推行的一種整體社會進化運動,是教育現代化在本質上表現為對社會發展的順應,是長期發展不斷演化的結果。
人的現代化過程是伴隨著人的社會化過程而實現的,其受到家庭、學校、社會等諸多因素的制約,受到法律制度、大眾媒介、教育水準等因素的影響,同時也是主體對這些制約與影響因素進行選擇與調節的過程。在人的現代化進程中,法制與教育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教育對人的現代化起著更為直接的作用。英格爾斯等人的研究表明,教育水平與現代性有顯著的正相關。在他們的調查對象中,受教育較少的人具有現代性品質的只有13%左右,而受教育較多的人具有現代性品質的卻達49%。這說明,教育對于人的現代化有著“直接的獨立的貢獻”。
而現代教育對人的現代化所起的巨大作用,是由于現代教育的本質特點所決定的。
首先,現代教育具有極大的人為性和明確的目的性。它按照社會對個體的基本發展方向與方面作出社會性規范,把培養現代化的人視為自己的根本任務。
其次,現代教育具有較強的計劃性和系統性。它不僅考慮了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生產力發展對人才規格的需要,也考慮了知識的邏輯順序和學生的年齡特點與接受能力,從而保證了人才培養的高質量與高效率。
再次,現代教育具有一定的終身性與開放性。現代教育強調“教育過程必須持續地貫穿在人的一生中”,強調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一體化,這就為人的現代化提供了廣闊的教育時間與空間背景。
總之,現代教育不僅在培養和塑造現代人的文化素質、行為方式、人生態度方面起著重要的社會性規范作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人的自我意識,提高了現代人的需求水平與自我教育能力,使現代人在終身化與開放化的教育氛圍中不斷完善與發展自己。如果沒教育,沒有教育的現代化,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人的現代化。
教育現代化與教學資源庫建設。要積極實施教育信息化工程,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的現代化,努力實現基礎教育的跨越式發展。
教育信息化是國家“十五”期間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而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有機整合,是實現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問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指的是在學科課程的教育教學設計與實施中,利用各種多媒體的信息資源及共享技術優勢,引入先進的教育教學思想、觀念、方法及與之相應的教學模式,解決傳統教育教學手段難于或無法解決的問題,以達到更高、更新、更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在推進信息化教育的進程中,教學所需的資源問題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現在,不少學校的硬件環境,達到了相當先進的水平,完全可以適應教學的要求。但是教學中最主要的問題是素材和資源短缺的問題,特別是可利用的資源太少,有些資源雖然是共享了,但又不是學校教師需要的,缺乏實效性。
比如,雖然市場上出現了許多多媒體教學資源,但由于開發者并不是來自教育第一線的教師,所開發的資源實際應用價值不大。偶爾有一些優秀素材,但其價格卻讓絕大多數學校望而興嘆。由于經費緊張,不能通過購買素材和資源來解決許多學校教學的實際需求,再加上教師授課的方法不一,不一定能對該素材理解透徹;另外,如何才能真正的和一些名校做到精品資源的共享,避免資源的重復建設等也是目前存在問題。因此,創作和開發適合需要的多媒體素材庫勢在必行。
信息化教育成功的標志是其在教學和學習過程中的成功,而教學的基礎就是素材和資源的利用。由此可見,教學資源問題是信息化教育中的一個大問題。最近教育專家們表示,教育教學資源庫建設是實現基礎教育信息化的關鍵性工程,教育和技術專家應共同努力為中小學教師提供豐富的互動式、電子化教育教學素材資源。
三、落實四大舉措
第一、認真貫徹落實教育部發布的《中小學理科實驗室裝備規范》、《初中理科教學儀器配備標準》、《初中科學教學儀器配備標準》和《小學數學科學教學儀器配備標準》四個教育行業新標準,深入推進素質教育,不斷適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的需要,鞏固提高“兩基”、“普實”成果,全面提升教育技術裝備水平,使中小學實驗室建設向規范化、標準化、現代化的標準邁進。
第二、積極推進義務教育的均衡優質發展。積極推進農村中小學合格學校建設,大力實施以圖書、實驗儀器、藝術教育和體育設施裝備為主要內容的配套工程建設,力爭到2010年使全市所有學校達到基本辦學條件標準,整體提升義務教育的辦學條件和辦學水平。按省教廳要求,建立健全教育技術裝備機構,調整工作方針和策略,充分發揮各方積極性,本著因地制宜、實事求是的原則,積極推進農村義務教育優質學校建設,努力實現義務教育的高位均衡和優質化。
第三、加快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建設。到2010年,使全市農村中小學和中心小學均配齊計算機教室與衛星接收系統,配齊教學播放光盤設備。初中數字化教學資源擁有量不低于200G,小學不低于120G。加快多媒體教室建設和校園網建設,基本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和信息化教學手段。
第四、建立一支配備完整、隊伍穩定、綜合素質高的信息技術課、實驗教學研究和實驗學科教師隊伍,是保證實驗教學順利開展,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按照新標準和規范要求,各學校應對原有人員進行調配,精選一批經專業培訓、職業道德素質好、學歷高、業務精、責任心強、具有鉆研和創新精神的教師持證上崗。在職稱聘任、評優評先、政治待遇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使他們在教學工作計量、職務聘任和工資待遇等方面與其他學科教師同等對待。
四、規范化建設是提高教育
執行力的重要法寶
第一、要建立規范化建設督查工作機制。嚴格實行首長負責制,形成上級督辦下級,下級對上級負責的執行落實機制。
第二、完善工作運行機制。加強制度建設和創新,規范和優化工作流程,對本部門的規章制度和工作規程進行系統徹底梳理,行之有效的要繼續堅持,不夠健全的要及時修訂完善。全面落實崗位責任制、服務承諾制、限時辦結制、首問負責制,明確規范化建設各項工作的目標、時限、責任、質量等標準和要求,使相關工作環環相扣、緊張有序、高效運轉。
第三、落實協調會商機制。嚴格落實主辦責任制,明確主、協辦單位(科室)的責任,強化單位溝通會商。對需要兩個或兩個以上單位共同辦理的事項,要明確主辦單位和協辦單位。作為主辦單位要主動負起責任,協調解決落實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作為協辦單位要密切配合,全力協助主辦單位完成交辦事項。
第四、落實工作獎懲機制。要探索建立科學的績效評估指標體系和考評機制,逐步推動績效評估制度化和績效評估結果公開化。
教育技術裝備肩負著全市中小學校各類實驗室建設、圖書館(室)建設、遠程教育硬件建設和科技創新活動之重任,是教育奠基工程。什邡市電教教儀站將按照統一安排部署,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堅持不懈、扎扎實實,在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努力“轉變觀念、提升能力、提速重建、改善民生、促進和諧”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努力為實現全市教育“提高教師素質,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教育質量”做出新貢獻。
(作者單位:四川省什邡市電教教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