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瑞君
鄞州區位于浙江省東部,經濟發達,2008年區財政收入達133億元。多年來,鄞州區教育裝備工作一直注重為學校服務,為師生服務,充分保證了教育裝備經費足額到位,中小學教育裝備總投入持快速增長勢頭。至2008年底,全區中小學教育裝備累計投入已達3.12億元(其中2008年投入4 174萬元),累計生均教育裝備經費為2 690元,生機比達5.2:1,多媒體進普通教室達87.77%,裝備水平處于省、市前列。
隨著中小學新課改的實行,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方法,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過程都發生了顯著變化。為此,鄞州區積極適應教育改革的形勢,精心打造教育新裝備,全力服務新課程,努力將鄞州區打造為教育強區。
一、樹新課程的服務觀,積極探索教育裝備新路子
1.按時到位。
新課程逐步實施,可與新課程配套的儀器設備一般是滯后的,這對學校的教學工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鄞州區改變過去被動等待的做法,積極主動、保質保量完成新課程的教育裝備工作。比如,普高的通用技術實驗室建設,在2007年暑假就落實了經費、實驗教師培訓以及技術裝備配備方案等工作,10月招標工作結束,11月底,鄞州區8所普高的通用技術實驗室裝備完畢,讓學生在第一時間得到了動手操作的機會。
2.搭建平臺。
建立新課程實驗室,建設聯席會議制度,聯席會議成員由教儀站負責老師、新課程實驗教師與儀器供應商三方組成。會上,實驗教師可以向供應商學習設計理念、操作技能,供應商向實驗教師了解儀器設備使用情況,特別是需要完善改正之處,從而達到雙贏目的。通過聯席會議,加強了新課程實驗室建設,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效益。
3.網站建設。
建立有特色的專用網站為新課程提供高技術的服務,成為新課程的網上基地。比如,利用moodle技術建立起“技術教育魔燈”,形成了一個新的課程平臺及網上教育中心,吸引了眾多教師在網站上學習和討論;利用wiki技術建立起“浙江省通用技術教學網”,形成了一個新課程資源中心,教師們不僅可以進行交流,還可以相互支持、提供、修改,從而形成優秀、適用的教育資源,因此該網站被省教研室指定為全省通用技術唯一的核心網站。
二、樹新課程的目標觀,把握教育裝備新重點
1.把握重點。
新課程的顯著特點之一就是將學習知識與學習求知的方法并重,將“過程與方法”列為課程目標之一,倡導發揮學生能動性的探究式學習方式。為此,我們應重點關注那些用于學生探究學習的新裝備。同時,我們還對現有實驗設備的功能進行拓展,使之成為學生探究學習的新場所。
2.重點裝備。
近兩年來,在區教育局的支持下,重點項目裝備工作進展順利。高中通用技術實驗室8間、數字化探究實驗室4間,高分子生物實驗室5間,總投入210萬元;自動錄播系統(微格教室)5套,總投入120萬元;小學生科學探究實驗室15間,總投入75萬元;中學生業余電臺1個、校園氣象臺多個、地震測報臺1個,總投入100萬元。
上述項目的落實,為新課程順利實施提供了物質基礎和技術保障,為培養21世紀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代新人提供了有利條件。
3.功能拓展。
注重拓展現有設備的功能,為新課程教育服務。如把勞動技術教室拓展成新課程的通用技術模型制作室;開放理化生實驗室兼作學生“動手做”的活動場所,理化生準備室兼作技術實踐的“工具庫”,理化生儀器室兼作學生自主設計的“材料庫”;在實驗室四周建立學生作品的成果展柜等,為學生自主設計和自主實驗提供盡可能多的器材和條件。
三、樹新課程的現代觀,著力
推動教育裝備應用
1.協作示范。
新課程注入先進的教育理念,運用了先進的教學方法。因此,在實施過程中,需要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和現代教學手段,這是新課程高效開展、取得成功的關鍵。目前,鄞州區有6所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17所市級現代教育技術示范學校。
為進一步推動現代教育技術工作的深入開展,促進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推進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全面提高學校的教育質量和教育現代化水平,2008年初,鄞州區成立了現代教育技術實驗(示范)學校協作組。一年來,協作組共開展經驗交流活動4次,編寫了《現代教育技術應用案例》(浙江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全區教師人手一冊),發行《現代教育技術快報》4期,舉行技術人員培訓1次,每月定期上傳教學資源進行交流。
通過協作組活動,極大地提高了協作組成員在新課程教育中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同時通過協作組的示范、輻射作用,提升了全區學校在新課程教育中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整體水平。
2.活動創建。
新課程需要全新的學校管理模式,數字化校園為學校開辟了新的管理模式。從今年起,全區廣泛開展“星級數字化校園”創建活動。爭取通過3年的努力,使全區中心級以上學校和高中段學校達到星級數字化校園標準(標準已自行制定完畢)。同時為提高學校數字化校園建設的積極性,區教育局將對數字化校園給予一定的獎勵。
四、樹新課程的信息觀,充實
優化新課程教育資源
1.明確思路。
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和多媒體化的信息技術應用于教育,彌補了傳統教育的眾多不足,改變了傳統的知識存儲、傳播和提取方式,給現代教育帶來了生機和活力。同時,也促使傳統教育方式要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以強化個體實踐為中心、以信息交流為中心的現代教育方式,變被動教育為主動教育,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變知識教育為智能教育。
2.多渠建設。
為使信息技術更好地應用于新課程教育,保證新課程的順利實施,建設教育資源庫顯得尤為重要。
鄞州區先后購置了“浙大網絡”,“K-12”,“甬成功”、“省電教館制作的新課程資源庫”等校園網資源,包括視頻會議系統、郵件系統、數據庫和資源庫等,價值240萬元,為學校的新課程實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建立區內各級名師優質錄象課VOD點播系統,一年來共有60節優質課放入此系統,可以讓山區、邊遠地區的師生能隨時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對各校自制的教育資源進行收集,篩選整合后放入區資源庫,供廣大師生共享。
3.模式創新。
為進一步提高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度,真正發揮區級教育資源庫的使用效益,鄞州區改變過去先建后用,用時可能已過時的做法,在建庫模式上進行創新。
目前,鄞州區以通用技術學科為試點,利用全區教育網絡,引入web2.0式的廣泛參與共享模式,使教育資源快速靈活、更新及時、大家共建,更重要的是滿足教師個性的需要,使資源更具有適用性。全區的教育資源并不是直接給學校教師使用,而是作為一種半成品放在網上,然后經過學校的校本化處理、修改、選擇以后放在校園網上,最后,經過教師本人的消化吸收,改編成教師自己適用的資源,放在自己的辦公電腦上,成為教師真正有用的課堂教學資源。
(作者單位:寧波市鄞州區教學儀器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