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雙
案例
近年來,隨著農遠工程應用逐步深入,信息資源應用于課堂教學日益受到廣大師生的歡迎,廣泛的應用需求和有限的設備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學校出現了設備資源不能滿足教學需要,規模大的學校教師千方百計爭多媒體教室、學生東奔西跑換教室;規模小的學校師生只能看資源、不能用資源的現象。
屬國家級貧困縣的武隆縣教委及學校意識到,推進“班班通、堂堂用”不僅是新形勢下解決當前問題的迫切需要,更是推進農村教育信息化的根本途徑。為此,他們堅持以“網絡建設”為主線,以“班班通建設”為重點,以“資源建設”為根本,以“資源應用”為目的,基本實現了“聯通城域網,建設班班通,資源堂堂用”的教育信息化發展目標,并促進了農村教育的均衡發展。
2008年,遵義、道真、彭水、石柱等市縣曾慕名組織校長和教師到武隆縣觀摩學習教育信息發展,并給予了高度評價。
解析
武隆縣“班班通,堂堂用”工程的成功實踐,與其積極探索“班班通,堂堂用”的建設思想和建立完善各保障機制密不可分的。
一、破除“等靠要”思想,爭取政策支持
武隆縣政府出臺了《武隆縣教育信息化建設實施意見》,將“班班通”建設項目納入對外招商引資項目,確立了“政府政策支持、引進招商項目、學校自力更生、縣教委統籌規劃” 的教育信息化建設經費保障體系。縣教委還出臺了《教育信息技術裝備經費預算及管理辦法》,以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改革前的政策性收費——“信息技術上機費”作保障,單列的信息技術教育經費(高中、初中、小學每生每期統籌50、40、30元),實行學校規劃、全縣統籌,同時還設立教育信息技術裝備專項經費,采取先建后還、分期付款等方式,推進“班班通”的建設步伐。
二、堅持科學規劃思想,開展科學建設
根據學校布點多、規模相差大的特點,武隆縣確立了“整體規劃、分類推進、分步實施、統一建設”的建設思路,即在規模以上中小學(18個班以上學校)建設“班班通”和電子備課室、在完校以上學校建設計算機網絡教室和多媒體播放室。
2006年投入810余萬元建設縣教育城域網一期工程,建成了教育城域網;在21所規模以上學校602個班級配置了“班班通”設備,“班班通”覆蓋率占全縣班級的51.1%;在33所學校建設了電子備課室,占中心校以上學校的80%。2008年投入450萬元建設縣教育城域網二期工程,在完校以上學校配置計算機網絡教室62間、多媒體教室29間,接入縣教育城域網學校50所,全縣完校以上學校基本實現了“資源堂堂用”的目標。
在建設標準上,堅持經濟實用、適度超前。2008年,啟動了投影教室改造工程,將教室的嵌入式網絡終端更新為計算機、大屏幕電視更換為數碼投影,已完成50%的“班班通”的改造。
三、建立教師培訓機制,建設師資隊伍
教學應用依靠教師去實施,資源堂堂用要求每一位教師都必須具備熟練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為此,我們始終堅持“培訓先行”的原則,采取“五定”(定計劃、定時間、定內容、定目標、定考核)“三結合”(自主學習與集中授課相結合、骨干培訓與全員培訓相結合、校外培訓與校本培訓相結合)的方式,開展了“四類培訓”(即校長的觀念培訓、管理人員的技術培訓、學科教師的骨干培訓、學校教師的全員培訓),取得了顯著成效。目前,全縣能熟練運用信息資源的教師已超過94%。
四、完善資源共享機制,提供教學資源
首先,切實用好遠教資源。把遠教IP資源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資源,各學校都能及時完整的接收保存。部分學校還把IP資源以網站的形式鏈接發布到校園網上,將資源輻射到了校內的每一個信息點,使教師在每個教室堂堂都能用到遠教資源。同時,利用教育城域網,將衛星IP教學資源接收、發布到城域網上,供全縣中小學瀏覽、下載、使用,為全縣師生堂堂使用衛星教學資源提供了多層面的保障。
其次,開發建設校本資源。針對武隆縣中小學部分學科、部分版本的教材在遠教IP資源中存在資源空白的問題,積極倡導教師自制教學課件、備寫電子教案,或上網搜索下載教學資源,進行加工改進,并對教師開發制作的各類教學資源進行統一管理、全校共享。
五、健全管理考核機制,促進資源廣泛應用
縣教委出臺了《武隆縣關于加強現代教育技術管理意見》和《武隆縣現代教育技術規范管理辦法》,健全了管理考核機制。從學校層面上,在單設中學和鄉鎮中心校成立信息中心,配備了專兼職管理人員,按照課表、教案、授課、記載“四個一致”的要求,將資源堂堂用情況作為學校教學常規檢查的主要內容,進行“日檢查、周通報、月考核”。在縣鄉層面,縣教委和鄉鎮建立了資源堂堂用的“周抽查、月通報、年考核”制度,形成了督促資源堂堂用的管理考核長效機制。
六、實施上下聯動機制,保障技術服務
武隆縣每所學校選定1—2名技術水平高、事業心強的教師擔任網絡管理員,參加縣每期舉辦的網絡管理人員培訓,培養了一支技術過硬的管理團隊,基本能對本校的信息技術設備進行常規維護,解決常見的簡單故障;各鄉鎮抽調學校的技術骨干,組成鄉鎮技術服務小組,解決本鄉鎮信息技術設備出現的一般疑難故障;縣裝備所將技術人員分為四組,分片負責,對鄉鎮解決不了的技術故障,采取送設備上門、送服務下鄉、遠程協助的方式,運用電話指導、網管QQ群、網上技術論壇等辦法,為全縣中小學及時提供技術服務和技術指導。完善的技術服務網絡為城域網、校園網、服務器、班班通、計算機等設備的正常運行提供技術保障。
七、推行科研帶動機制,實現有效應用
全縣成立了縣、片區、學校三級遠程教育研究網絡,積極開展教研科研活動,達到了“以研促學,以研促用,以研促教,以研促改”的目的。縣里承擔了《農村遠程教育資源教學應用的策略研究》的市級遠程教育實驗區專項科研課題,組織了10所不同類型的學校參與課題研究,構建了“三段式”教學、“整合式”教學、“辯論式”教學的遠教資源應用模式。
現全縣教師應用資源的比率達到了100%,用資源上課的課時達到了總課時的65%,骨干教師的比率達到了20%。全縣11篇論文收編到重慶市農遠程工程三種模式教學應用案例與研究《交流與思考》一書,3篇論文收編到重慶市農遠工程成果匯編《朝天揚帆》。
(作者單位:重慶市武隆縣教育條件裝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