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如宇
如今,教育信息化飛速發展,教育技術理念日益升華,越來越多的學校配備了各種先進的教育技術設備,大大提高了學校教育技術裝備的現代化程度。但是,在幾次參加“普九”和“農遠”工程的督導檢查驗收工作中,我看到,人們往往無法冷靜地對待新技術,不能做出明智的判斷,一味地否定舊的,用新的取而代之,“高配置、低效益”問題突出,造成現有教育技術裝備的擱置、浪費。這種盲目追求創新的“熱效應”將有可能轉化為“盲動的冒險”。因此,對中小學教育技術裝備建設和管理,應該正視、探索和冷靜思考,積極探索教育信息化環境下教育技術裝備建設的新思路、新嘗試和新模式,不斷豐富和完善教育技術裝備建設理論和實踐模式,為推進素質教育以及區域教育現代化提供了可行的參考依據。
一、遼寧地區教育技術裝備
建設的基本情況
農村校舍建設力度大,九年一貫制學校校舍面貌一新。遼寧省從2004年起全面啟動了農村九年一貫制學校建設工程,歷經4年的努力建設與精心管理,成果顯著。僅今年接受新一輪“普九”驗收的有46個區縣,從2005年至2008年,九年一貫制學校建設經費投入164 648.3萬元,已建成農村九年一貫制學校293所。九年一貫制學校建設,優化了教育資源,使校園文化和辦學品位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有力地推進了全省農村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
現代教育技術裝備占據相當比例,達到評估驗收標準。從2005年至2008年,僅今年接收驗收的45個縣(區)(包括一個行政單位),教育信息化建設投入66 790.82萬元,學校生機比、多媒體教室所占比例迅速提高。
“農遠工程”配備對于農村中學實現現代教育技術裝備達標起到了主要作用。遼寧省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一期工程于2008年10月結束,全省資金總投入3.26億,“模式一”學校1 232所,“模式二”學校7 738所,“模式三”學校1 367所。全省農村初中全部按照“模式三”配備,每所學校配備學生用機30臺,這對今年接受“普九”驗收的農村地區學校生機比達標起到了決定作用。
部分中學理化生實驗室、小學科學教室更新改造,實驗室裝備標準明顯提高。全省中小學實驗室更新改造的比例平均能達到65%,不同程度的實現了實驗室裝備新標準、實驗室設備新材料,實驗室建設布局逐漸體現新課改的理念。
各學科教學儀器、圖書得到一定充實。通過新一輪“普九”驗收的45個縣(區)(包括2個行政單位),實驗室設備、教學儀器、圖書經費投入39 593.35萬元,各中小學不同學科的教學儀器、器材及圖書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充實。
二、遼寧地區教育技術裝備
建設的現狀調查及主要問題
近年來,隨著幾大教育工程實施,中小學教育教學基礎設施和辦學條件得到了顯著的改善。但是,與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人們對教育的期望值越來越高的現實還有很大差距。通過調查研究發現,中小學校在教育技術裝備建設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和不足。
(一)由于教育的迅速發展,教育理念的轉變,教育內涵的提升,新課程的實施,中小學教育資源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凸顯不足。我省中小學校生均建筑面積、生均占地面積不足,導致專用教室、運動場地建設不足,教育未來發展預留空間受到制約。
(二)教育技術裝備不平衡、不配套,難以滿足現代教育教學需要。一方面,教育技術裝備在城鄉間、區域間、校際間、學科間不平衡,這種不平衡與政策導向、地區經濟、教育規劃、教育發展等多方面有關系,嚴重制約了教育的均衡化發展;另一方面,教育技術裝備不配套,實驗教學儀器缺口大,教育技術裝備的科學配套直接影響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影響教育教學質量、影響投資效益。
(三)學校教育裝備建設急需科學、系統和完整的標準依照執行。遼寧省已經實現“鞏固普九”縣(區)11個,“提高普九”縣(區)46個,“雙高普九”縣(區)45個,標志著遼寧的教育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無論是校舍建設、基礎設施設備,還是現代教育技術裝備,城鄉逐步實現均衡化。原有的建設標準、裝備標準、教學儀器配備目錄、管理標準已經不適用或者不完全適用,因此,應盡快出臺相關標準、規范、儀器目錄,指導學校硬件建設方向,提高投資效率,實現科學化、規范化、配套化、安全化,逐步實現硬件建設以人為本的新理念。
三、制約教育技術裝備建設與管理的關鍵性因素分析
與東部沿海發達省份教育技術裝備發展水平相比,遼寧地區教育技術裝備發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還存在一些問題,造成這些問題的根源既有歷史原因,也有現實原因;既有外在因素,又有內在因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育技術裝備建設總體水平較低。
現有實驗室和圖書館(室)建設水平還很低,其數量和管理人員業務水平與省平均標準還存在一定差距,儀器設備陳舊、老化,數量和品種嚴重短缺;圖書館(室)藏書數量少、品種少,復本多、薄書多,沒有剔舊,缺乏時代感。實驗室、圖書館、計算機管理水平不高,實現信息化管理的學校不多,各功能教室的現代化裝備比較欠缺。中學和小學的生機比較低,統計數據中顯示,2000年左右配置的計算機還有很多。
另外,雖然學校的網絡教室建設基本普及,但建成校園網的學校卻很少,現代化、信息化程度低。即使建有校園網的學校,軟件資源大量匱乏。城市實驗室數量嚴重不足,各種儀器設備生均占比嚴重下降,達不到正常開展教學的要求。
(二)教育技術裝備結構不盡合理。
學校在教育技術裝備建設過程中,存在本末倒置,重視校園網、閉路電視等現代教育技術裝備建設,極不重視常規的理化生實驗室儀器設備、圖書等基礎裝備建設,特別是農村中小學,實驗室儀器設備嚴重匱乏,體育設施幾乎空白。學校教育技術裝備結構不盡合理,影響了教育教學的正常開展。
(三)教育技術裝備跟不上新課程對實驗教學的要求。
由于受經費投人的制約,學校的實驗室、圖書館(室)建設仍停留在低檔次的建設水平。中學的物理、化學實驗課尚屬正常開展,生物實驗教學相對較少,生物實驗室利用率不高,實驗教學課仍是教實驗、講實驗、背實驗。小學存在的問題更為嚴重,儀器設備配備不能滿足教學要求,特別是農村中小學無設備、無藥品,正常的科學實驗無法進行,科學探究室更是鳳毛麟角,而且新課程標準不再把實驗區分為演示實驗和分組實驗,而是要求很多教學內容讓學生通過科學探究活動來學習,現有的儀器設備很難為學生的科學探究活動創造可靠的物質條件,在現有的實驗室建設水平上實施新課程,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和實踐創新能力存在很大的困難。
(四)教育技術裝備的使用效益難以提高。
教學資源配置與組合不合理。一些學校盲目追求高、精、尖,對多媒體、計算機等趨之若鶩,甚至于認為有了它們就可以解決一切,而忽略了常規設備的效用,忽視了直接實踐經驗的獲取。在中小學教育教學中,裝備的可靠是第一位的,其次是效用和適用,即最有效的使用力率,最后才是多功能。
一個可以用掛圖直接展示,何必用幾天時間做個課件,然后用多媒體投影機投影在屏幕上?一個可以直接用錄音機播放的,又何必要用計算機或是多媒體來展示它的聲音?很多學校在課堂教學中濫用媒體,使軟件題庫充斥課堂內外,造成新的題海戰術。這些為裝點門面而使用媒體,為應試而使用媒體,忽視了資源的合理配置。因此,中小學教技術育裝備必須考慮學校的實際和合理教學的實際,優化裝備配置結構,豐富裝備種類,以適應不同教學環境。
(五)教育技術裝備經費沒有持續保障。
“普九”、“普實”以后,各級政府沒有建立義務教育階段教育技術裝備的更新保障機制,也沒有出臺經費籌措政策,實際投人的裝備經費很少,致使中小學的實驗儀器、藥品、圖書、實驗室、計算機的更新、補充缺乏經費來源。隨著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收費的全面取消,僅有的學校公用經費是無法正常維持教育技術裝備的使用的。
四、提高教育技術裝備內涵建設、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的策略
教育技術裝備作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為實踐教學和教育手段現代化提供了重要的物資、技術保障。
基于對現狀的調查,以及制約因素的分析,我們對提高教育技術裝備建設內涵、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的策略要積極思考和探尋。
(一)科學制定中長期教育技術裝備發展規劃,促進教育技術裝備事業長遠和科學發展。
制定中長期教育技術裝備發展規劃是促進建設上標準、管理上水平、應用上層次的一項重要任務。科學編制和有效實施中長期教育技術裝備發展規劃,對促進我省“建設教育強省”的發展戰略具有重要的意義。在當前特定的發展機遇期,從教育技術裝備戰線的戰略高度制定并實施中長期發展規劃和計劃,必將產生積極的帶動作用。
通過規劃的研究制定,進一步明確在基礎教育事業改革面臨新形勢、新局面、新情況、新機遇下,對教育技術裝備工作的新需求和新期待,把握發展趨勢和動向,進而明確教育技術裝備工作的機遇與挑戰,明確教育技術裝備工作的工作重點、主攻方向和重點領域,并對教育技術裝備工作做出全局性、長遠性、前瞻性和可行性的部署,奠定面向教育現代化、實施“建設教育強省”戰略目標的基礎,實現教育技術裝備水平和辦學條件的歷史性、跨越性發展。
(二)全口徑、全方位制定和實施教育技術裝備配備標準,推動基礎教育均衡和協調發展。
制定教育技術裝備配備標準,是適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對提高中小學教育技術裝備水平,改善辦學條件,推進學校建設的科學化、標準化、規范化、現代化,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和現實意義。
制訂教育技術裝備配備標準,明確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目標,對學校設置與規劃、用地與校舍、設施與設備、師資與經費保障等方面做出明確的量化要求和具體的發展標準,使每一所中小學在發展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據可查。進一步促進學校教育技術裝備水平的提高,引導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合理分配教育資源,提高公共教育資金的使用效益。
(三)加大教育技術裝備專項經費投入,統籌教育技術工作可持續發展。
首先,全省中小學的教育技術裝備水平與“建設教育強省”的戰略目標和定位,還存在一定差距。通過實際調研情況,可以看出,尚需裝備數量與現有裝備數量之比比較大;學校現有的計算機的“生機比”比較低。其次,由于缺乏省級教育技術裝備專項經費的統籌支配以及對其他渠道投入經費的宏觀管理措施不力,使我省中小學的教育技術裝備發展不夠均衡;己有教育技術裝備的維持費用得不到保證。最后,現代化媒體教學的軟件建設很少有專項經費投入,與東部經濟發達省份軟、硬件經費的投入比較,有較大差距。因此,加大教育技術裝備專項經費投入,對于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推進辦學條件標準化進程具有重要的意義。
具體的思路及辦法是:第一,設立省撥教育技術裝備專項經費,用于全省中小學校教育教學儀器設備的配備,改善學校的辦學條件。逐年增加教育技術裝備的專項經費,以加強對教育技術裝備薄弱環節的投入,引導和推動學校教育技術裝備建設積極快速地發展。第二,爭取多渠道經費來源擴充教育技術裝備經費投入,發掘財政撥款之外的其他渠道的投資潛力,并對其他渠道的教育技術裝備投入加強宏觀管理,以縮小校際差距。第三,應該重視教育技術裝備維修費用的追加和教學軟件的配備。建議今后凡每投入一定額度的教育技術裝備,都要逐年追加相應的維持費用和軟件費用。
(四)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和服務意識,構筑區域性教育技術裝備信息化和數字化管理平臺。
全面改善中小學辦學條件,縮小城鄉之間的辦學差距,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必須建立區域性教育技術裝備數字化管理平臺,構建網絡環境下區域教育技術裝備管理的“三級管理,五個平臺”模式。“三級管理”即市級網絡中心設立數據庫(服務器),負責教育技術裝備管理宏觀系統維護總控;市級教育技術裝備站統籌裝備管理工作的數據庫管理,進行全局監控指揮;縣級教育技術裝備室負責對學校一級微觀管理,督促數據資源傳遞至服務器。“五個平臺”即實驗管理平臺、圖書管理平臺、固定資產管理平臺、教育技術裝備信息統計平臺、自制教具管理平臺。對區域性教育技術裝備管理進行標準化建設,逐步把所有教育技術裝備管理的內容全部納入五個管理平臺。同時要進一步加強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和服務意識,做到服務人性化、管理規范化、指導專業化、平臺數字化、信息網絡化。
(五)發揮評估的激勵和管理功能,促進教育技術裝備良性發展。
教育技術裝備評估功能發揮得越好,就越能真實地反饋教育技術裝備的信息,便于對教育技術裝備工作進行定性與定量總結,更有利于加強對教育技術裝備的管理。充分發揮教育技術裝備評估的功能,也可為教育管理部門提供決策的科學依據,完善教育技術裝備自身的理性發展,真正推動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作者單位:遼寧省教育技術裝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