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垣堯
摘要:自我設限行為是一種策略性的行為計劃,是個體為了回避或降低因不佳表現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而采取的事先設計障礙的一種防衛行為。其原初動力往往是自我保護、自我提升或對他人進行印象管理。自我設限者在面對任務事件時會受到任務情境及策略的代價等制約,并與主體因素有交互關系。本文通過分析近三十年來的相關研究,總結了自我設限的動力,結合其相關研究提出了未來研究的方向。
關鍵詞:自我設限;動力
中圖分類號:B849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14—0062—02
自我設限行為是一種策略性的行為計劃。最早對自我設限行為進行研究的是Berglas和Jones,他們將其定義為“在表現情境中,個體為了回避或降低因不佳表現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而采取的任何能夠增大將失敗原因外化機會的行動和選擇”[1]。人們啟用自我設限行為是因為對自己能力的不確定感和面對威脅情境時的不安全感所造成的,可見,自我設限行為主要是個體針對可能到來的失敗威脅,而事先設計障礙的一種防衛行為。
一、自我設限的原初動力
關于自我設限的動機與目的,一般有兩種觀點[4]。第一種觀點認為自我設限是為了保護自我價值,轉移人們對其能力的注意力而采取的一種策略。自我價值感是人類活動的核心元素,它是指個人內在的價值感和對自己的悅納程度。當一個人擁有自我價值感時,他會感到自己被他人愛和尊敬。往往個體的價值是和他能做好什么事情聯系在一起的。高努力并成功是值得贊揚的,高努力卻失敗了則給人留下低能的印象,因此在能力評價情境中,個體會盡一切可能避免失敗或者改變失敗的意義,避免自我價值感受到傷害,而保護這種自我價值感的一個策略就是自我設限,使自己或者他人無法對自己的能力做出確切的診斷。所以自我設限者會盡一切可能避免失敗或者改變失敗的意義,為自己的失敗找到借口而不至于表現出無能[4]。
第二種觀點認為個體對自己在公眾面前形象的關心是驅使其使用自我設限策略的主要原因。對自我設限的人來說,不是失敗本身而是他人對失敗的反應引起羞恥感,自我設限者對自己在他人心目中形象的關心超過了對自己實際表現的關心。
對于這兩種觀點,有學者認為實際是自我設限者保護的究竟是自己心目中的能力形象還是他人心目中的能力形象[5]。如行為式自我設限直接實施了減少努力等不利于表現的行為,而人們對因不努力而失敗的人一般是缺少同情的,對其評價也會降低,從這種角度看,行為式自我設限者應該能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會在他人眼中產生不努力的印象,出于印象整飾的動機較小,更可能是出于自我價值保護的動機。而自陳式自我設限的個體通過聲稱一些諸如緊張、焦慮等并不存在的現象,并不減少努力,不會影響成功的機會,反而當個體成功時會令人驚奇,并得到高能力的評價,失敗了也會得到理解,確實達到了影響他人印象的目的,因而應該是出于印象整飾的動機。同時,這兩種理論也可能從人們監控自己行為的內外部得到解釋[6]。例如對自我設限心理內的解釋是自我保護,外部原因的解釋即為印象管理。
最近,Adam L. Alter and Joseph P. Forgas根據自己的研究提出了另外一種觀點[7]。他們認為自我設限者出于對失敗的自我保護,從而使自己保持愉快的心境狀態。雖然有足夠的證據證明自我設限能使人們感覺到舒適[8],但是卻沒有證據證明心境沮喪的參與者使用自我設限來作為調整心境的策略。這可以證明人們在使用自我設限更多的是一種防御性的。
二、自我設限動力客體因素的相關研究
1.啟用自我設限的情境因素。自我設限行為可能發生在任何涉及診斷能力的活動和情境中。首先,情境的公開與否會影響自我設限的啟動。一般認為公開的和隱密的情境都會影響自我設限傾向,并且與其他變量的具有較大的交互作用[3]。Ferrari研究發現[9],在公開且非診斷性的困難作業情境以及私下且診斷性的困難作業情境中表現出自我設限的行為。其次,任務的本質與重要性可能是個體運用自我設限策略的關鍵。如果任務與自我概念無關,就不太可能激起自我設限行為;不同任務在診斷人的能力高低方面的功能上是不同的,當個體不能確保在這類任務上取得成功時就會使用自我設限策略來保護自我。強調任務的本質研究證據更多的來源于有關學業自我設限的研究[10]。
另外,Berglas和Jones早在1978年就建立了關于自我設限實驗的反饋范型[1]。他們區分了伴隨性正反饋和非伴隨性正反饋。伴隨性正反饋即給予被試可以解答的題目并在其解答之后給予其正反饋。非伴隨性正反饋即給予被試不容易解答的題目并在其解答之后給予其正反饋。但是由于題目很難,被試對于這種非伴隨而來的成功反饋會產生困惑和不確定的感受,造成歸因上的模糊性,因而非伴隨性正反饋組男性被試更容易產生自我設限行為。孟婷婷從反饋與自我預測的角度,提出不一致的評價反饋和評價性威脅[6]。不一致的評價反饋意味著反饋的結果與根據自己的表現對結果的期望之間相差很遠,評價性威脅是指針對個體的評價反饋對個體自尊或社會尊嚴構成的一種威脅。這種提法其本質強調的是設限者由于對結果不確定性才會進行自我設限。
2.自我設限策略的成本與效果的差異性。從成本上來說,行動式自我設限比自稱式自我設限的代價更高,因為它們確實會降低成功的可能性,但是由于行動式自我設限更緊密地與作業表現結果相聯系,他人難以否認這些實際行為對失敗的影響,所以更有可能有效地達到自我保護的目的[11]。
三、自我設限動力主體因素的相關研究
1.首先,自尊水平對自我設限有一定的影響。一些研究表明低自尊的人更容易自我設限。其次,自尊的穩定性與自我設限的關系也較為密切。
2.自我效能感。影響個體行為結果的并不完全是個人的能力,而自我效能感則直接影響著行為的結果。
3.成就動機。成就動機是自我設限的一個相當強的預測因素[5]。自我設限由回避動機所主導,因而自我設限者把所有的能量都投向了自我價值保護。自我設限者竭力避免失敗,當失敗不可避免時,他們往往會采取自我設限來避免失敗的消極含義。總的來說,自我設限與追求成功呈正相關,而與避免失敗呈負相關[12]。
4.人格因素。人格因素與自我設限的關系是近年來自我設限研究的一個新領域。Luginbuhl和Palmer的研究發現[4],他人對自我設限者的人格特質方面的消極評價要多于非自我設限者。
四、自我設限動力研究的展望
1.增加生態化研究,多種研究方法相結合。自我設限的研究范型基本是在實驗室里進行,總會得出一些不一致的結論。誠然需要用實驗的方法來進一步研究特定情境中的自我設限,但同時應該注意在實驗室中容易受到被試防衛心態的影響。這就需要增強生態化研究,采取課堂觀察、訪談、個案研究等多種方法相結合來研究自我設限。
2.探討自我設限動力的心理作用機制。自我設限作為一種防御性的策略,可以產生消極和積極的作用。當明了其心理作用機制后,更能在具體的情境因素下預測自我設限對任務的作用。目前一般傾向于用歸因理論中的折扣和增強理論來解釋自我設限的作用機制,但更需要進一步探索和驗證。
3.注重研究制約自我設限動力因素的交互作用。由于客觀原因,以前的較多研究往往停留在考察啟用自我設限的某單一情境,這也使得原來的研究不能很好地解釋某些現象。近年,有些研究者結合多種情境因素對自我設限進行了有力的探討,這樣的研究不但可以澄清一些不一致的研究,同時更加具有應用價植。
參考文獻:
[1] Jones E, Berglas S. Control of Attributions about the Self Through Self-handicapping Strategies: The Appeal of Alcohol and the Role of Underachievement.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978, 4: 200~206.
[2] 石偉,黃希庭:自我設限及其研究范型和影響因素[J].心理科學進展.2004,12(1):72-78.
[3]Luginbuhl.J,Palmer.R.Impression management aspects of self-handicapping: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991,17:655-662.
[4] 李曉東,袁東華,孟威佳.國外關于自我妨礙研究的進展[J].東北師大學報,2004(4):131-136
[5] 孟婷婷.大學生自我設限的研究[D]. 碩士學位論文,河海大學,2006.
[6] Adam L. Alter& Joseph P. Forgas .On being happy but fearing failure: The effects of mood on self-handicapping strategies.
[7] C. Sedikides. Central and peripheral self-conceptions are differentially influenced by mood: tests of the differential sensitivity hypothe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9 (1995), pp. 759-777 .
[8]]Ferrari.J R. Self-handicapping by Procrastinators: Protecting Self-esteem, Social-esteem, or Both?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1991a, 25: 245-261.
[9] Midgley.C&Urdan.T. Predictor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Use of Self-Handicapping Strategies.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1995,15(4):389-411.
[10]Leary.M.R7Shepperd.J.A.Behavioral self-handicaps versus self-reported handicaps: Aconceptual note. Jou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6,51(6)1265-1268.
[11][29]Tice D M. Esteem Protection or Enhancement? Self-handicapping Motives and Attributions differ by Trait Self-estee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1, 60:711~725.
[12] Andrew,J.Elliot&Marcy,A.Church.A Motivational analysis of defensive pessimism and self-handicapping.Joumal of Personality.2003,71:3.
(責任編輯/石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