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諜”這個字眼,很容易讓人們聯想到刀光劍影、軍情刺探,但最近發生的力拓商業泄密案卻在提醒我們,境外經濟間諜對中國的滲透已經到了十分嚴重的地步,像蛀蟲一樣吞噬著國家的利益。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軍事抗衡和政治沖突正日益被商業競爭所取代,經濟間諜成為廣泛存在于商業運作中的“公開秘密”。
據美國《商業周刊》報道,90%的美國企業聘人專門從事相關經濟間諜活動,受雇者大多曾受過有關競爭性情報的訓練,以刺探商業競爭對手的內部資訊為己任。另據調查統計,全球前1000強的大公司里,平均每年發生2.54起商業間諜事件,損失總數高達上千億美元,相當于一個中等強國一年GDP總和。
當前的中國已經是境外經濟間諜活動的最主要對象國。由于中國經濟的開放度高、法制建設不完善、國家安全意識不強,大量經濟間諜在中國從事竊取先進技術、重點談判信息等多種商業機密,使中國蒙受了重大經濟損失。
近年來的經濟間諜在華活動的范圍不斷擴大,手段也花樣翻新。這些人利用了中國社會風氣的變化,尋找突破口,其突出特征是通過賄賂達到目的。
統計表明,在中國10年來的腐敗案中,有64%與國際貿易和外商有關。這些經濟人士通過行賄,換取了大量特殊服務和關照,并刺探到大量相關的政策情報和經濟談判的底線,進而從中謀利。
對于經濟間諜的滲透,我們顯然還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應對的法律手段也相當有限。
一方面,中國還沒有一部《反商業(經濟)間諜法》,而美國早在1996年就出臺了這樣的法規。沒有這樣的法規,外國企業和有關機構就會利用這個“灰色地帶”,從事竊取情報的活動。而有了這樣一部法規,就可以對經濟間諜或商業泄密的判定做出嚴格規范,使政府官員、企業員工對何為保密、何為泄密,有更清晰的認識。同時,對外國企業和機構也將起到警示作用。
另一方面,對一些已經查清了的商業間諜案,民眾所知也甚少。對此,有關方面應及時向全社會通報一些典型案例,并通過媒體廣泛而深入的報道,引起社會各階層的重視。此外,還可通過這些案例來加強對政府官員和企業各級員工的教育,使他們充分認識到經濟間諜的手段、危害和后果,防患于未然。
力拓商業犯罪案的發生,給民眾上了經濟間諜的生動一課。環球網根據這一事件所做的相關調查表明,95%左右的網友都支持嚴懲外國在華經濟間諜的犯罪活動。只有加大反經濟間諜的力度,才能確保中國的經濟安全。▲
環球時報2009-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