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濤
對正在崛起的中國而言,實現人民幣國際化是必然的趨勢。此番金融危機為人民幣邁向國際提供了諸多機會,但同樣也應看到,當前的人民幣國際化歷程還只是處于“嬰兒期”。
自從2005年匯率體制改革以來,人民幣國際化的問題就開始得到更多關注。現在,全球貨幣金融體系動蕩,美元的衰落似乎不可避免,由此人們對人民幣國際化的熱情進一步迸發出來。在此階段,更需要我們清醒和理性地認識這一問題,避免走入政策誤區。首先要明確的是,長遠來看,人民幣國際化肯定是利大于弊的。例如,從老百姓的角度看,本國貨幣的國際化程度高,就意味著在出國旅游、消費、留學的過程中,可以較為便利地用本幣進行支付,不必經過繁瑣的匯兌程序。而從政府角度看,國際貨幣發行國可通過發行本國貨幣為國際赤字融資,相當于對其他國家征收了“鑄幣稅”,背后的好處是不言而喻的。
近年來人民幣國際化的速度也在不斷加快。例如,從貿易結算功能來看,周邊經濟體在邊境貿易中使用人民幣結算量正不斷增加;從金融交易功能看,2002年以來境外與人民幣相關的衍生金融產品不斷出現和活躍起來;從價值儲備功能看,香港已開展人民幣存款業務,菲律賓也承認人民幣作為官方儲備貨幣,這也表明了人民幣獲得國際承認的重大制度突破。
然而,從以上人民幣國際化的跡象來看,雖然有種種“突破”,但從規模上看都還微乎其微。從實質上看,影響貨幣國際化的經濟和政治條件,我們大多也都還沒具備。就此意義上講,人民幣國際化目前只能說處于萌芽階段,這是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的。
綜觀各國貨幣“爭先恐后”走向國際化的過程,由于采取了不同的模式,因此也體現了各有特色的路徑和發展階段。例如,英鎊和美元是通過國際貨幣制度的中心貨幣演變為國際貨幣,其國際化首先是由內部經濟實力所決定,然后憑借大國在政治經濟上的優勢以國際協議的形式確定下來。日元模式則是通過貨幣可兌換的若干階段成為國際貨幣,在其國際化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特點、動力和目標,目前許多新興市場國家正在通過這一途徑使本幣走向國際化。
無論表現為怎樣的模式,一國貨幣國際化過程中有兩個基本特點是不變的:其一,首先要創造國內基礎,然后走向區域化,最終邁向全球化。其二,政府政策推動與市場選擇同時并進。
長遠來看,人民幣國際化之路上面臨的困難仍然很多。一則,通過貿易逆差是對外輸出本幣的主要途徑,這依賴于強大的內部需求,尤其是消費的提高,這是我國的“短板”;二則,對一國貨幣的需要也與其相關的金融交易活躍與開放程度相關,而我國的金融發展仍在起步階段;三則,政府的政策選擇和戰略思路還存在含糊性;四則,市場化改革仍未完成,尚未形成全球信賴的、貨幣背后的支撐體制。
總之,對于人民幣國際化,既要認清長遠機遇與重要性,也要看到當前的困難,避免盲目“樂觀”或“悲觀”,要在當前“起步階段”打好基礎的前提下,穩步推動其改革。▲(作者是中國社科院金融所貨幣理論與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環球時報2009-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