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耀川
看了7月7日和9日中外兩學者分別撰寫的《中國學者是廢紙的生產者?》和《中國學術界充斥浮夸風》,讀完兩文,我感覺其觀點偏激,如鯁在喉,不得不表述一下自己的看法。
由于中西文化不同,思維方式迥異,中國人較為重悟性、直覺、意象,西方人則重理性、邏輯、實證。反映在學術研究方面,中國人的論文中憑經驗論述的部分多些;而西方人的論文中表格、數據多些,但這并非區分論文質量孰高孰低的標準。卡南面對中國眾多嚴謹學者的巨著,認為“這里的學者對科研的方法論大都一知半解,缺乏進行實質性研究的能力”,這種荒唐的結論很難看出是從一個嚴謹的外國學者口中得出的。
既然西方學者注重實證,如果要論證“中國學者是廢紙生產者”這個結論,就應該認真對中國學者的成果進行研究:這些成果中到底有多少是作者自己的觀點,有多少是缺乏原創性的,有多少研究方法是拘囿孤立的,剽竊占多少比例等。如果全面統計工作量太大,至少也應該在一定范圍內研究一下,增加結論的可信度。然而,卡南在文中卻用了“大都”、“很多”、“有些人”這些很模糊的詞語證明自己的觀點。
近年來,中國注重教育,注重科研,進行科研的人數越來越多,科研成果相應多了起來,以至于“中國年發表學術論文總量已經居于美日之后,成為第三學術‘數量大國”。這并不奇怪,搞科研的人多了,自然科研成果質量高的數量也會相應增加。國外一些人口少的國家,搞科研的人也少些,質量高的數量也會相應小些。中外學術界均有不端行為,一味夸大中國學術界的剽竊現象,并對整個中國學術界一棒子打死,并不是一個學者應有的態度。
學者多了,會議也會相應增加。筆者沒有對近年來所有學術會議進行總體研究,所以不敢說這些學術會議整體效果如何,但是《中國學術界充斥浮夸風》一文認為中國學者對國際學術會議多數人持消極態度,這只能說是作者個人的態度。筆者近兩年參加的2007年 “‘中譯外———中國走向世界之路高層論壇”(中外參會人數150多人),2008年 “第十八屆世界翻譯大會”(76個國家和地區近1500位翻譯界人士),會議上中外學者均踴躍發言,熱烈交流。筆者并沒有發現中國學者恐懼國外學術權威、恐怕暴露自己缺點,因而不敢參會交流,反且覺得這兩場會議效率很高,中外學者收獲很大,并非華而不實。
當然,我們應該看到自己的不足,中國目前的學術腐敗問題要認真研究,從嚴處理。筆者在此并非為學術腐敗說話,但是看待成績和看待不足本身就是要持一種科學態度,要實事求是地看待問題。我不贊成對待一個嚴肅的問題,只采取吸引人眼球的方式聳人聽聞,也不應對中國方興未艾的學術研究殺之而后快。如果卡南教授真正要研究中國學者的成果問題,我建議他做些調查,之后的發言便令人信服些;而中國學者看到中國學術出現的問題,請站在客觀的立場上,多找些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才更有意義。▲(作者是上海金融學院副教授。)
環球時報2009-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