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 軻 馬海濤
中圖分類號:G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1110216-01
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電視新聞節目的后期編輯系統越來越先進,尤其是非線性設備的出現,使電視畫面的特技處理與普通的剪接相差無幾。另一方面,電子特技的種類也越來越多,效果越來越奇妙,制作效果超出我們的想象,幾乎到了想做什么效果就能做成什么效果的地步。特技為我們制作特殊的效果提供了方便,為我們修正前期拍攝的不足提供了可能,也為差別較大的鏡頭之間的連接提供了多種過渡方式,而正是這些電視化語言的運用使我們的新聞增色不少。
一般情況下,我們的新聞節目對復雜的電視特技手段是排斥的,因為特技會使紀實性的新聞畫面失去其真實樸素的面目。但是,一些簡單的特技是必須的。如美國9.11事件新聞報道中就運用了慢動作鏡頭播放了飛機撞向世貿大廈時的瞬間情景,廣大觀眾十分清晰地看到當時事件發生的過程,對事件表達得更清晰更真切。再如,包頭電視臺推出的見證改革開放30年系列新聞專題《見證三十年》中多處運用特技手段,疊畫面使鏡頭之間的連接變得柔和順暢,加強鏡頭之間的緊密聯系,屏幕分割特技,將城市現代化的壯觀景色與過去陳舊落后的面貌對照在同一個畫面中,形成了強烈的反差,突出了巨變的主題。
可以說,特技是電視新聞畫面的錦囊,運用諸多畫面語言元素來加以處理,會起到增強新聞畫面典型性、新穎性、審美性的作用,會使新聞畫面更為流暢,更為生動活潑。這些藝術化的處理更應是我們電視新聞節目可以移植的。
在我們的新聞節目中,畫面資料的運用并不十分普遍。在行業新聞里,如工農業生產、經濟統計周期、歷史總結回顧、市場情況調查等,許多內容是可以借助于圖象資料完成的。尤其是已過去的新聞背景,或者是抽象的新聞內容,在利用解說進行說明的同時,可以編輯上事先準備的圖象資料,以增加電視新聞的可視性,豐富新聞節目的畫面語言。
我們的新聞到了年終歲尾的時候都會做一些成就性的主題報道,這就需要依靠大量的資料鏡頭,為了使資料和當前采訪的畫面有所區別,往往采用適當的特技形式進行簡單的處理,例如劃像出入、加邊框、影色調反差處理等。無論是綜合報道還是某一行業的專門的報道或者是人物新聞和社會新聞,資料的收集都很重要。要做出深刻的報道,只靠短暫的采訪一般難以做到,大量占有和收集資料對成功的報道會有很大的幫助。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當前我們一些會議新聞報道,其場面毫無新意。如果在這類冗長的新聞節目中插入與會議有關的資料,將會使報道看起來更加生動直觀。
現在很多電視臺已經實現了電腦化、網絡化,非線性編輯大量采用,資料的收集、保存和查詢已十分方便,記者制作新聞報道時,就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新聞資料,使我們的電視新聞節目更具準確性、權威性。
動畫在電視新聞節目中也可以使用以補充畫面的不足,增加視覺效果,豐富畫面語言。有時一些關鍵的電視畫面不能拍攝到,制作一段動畫可以很好地解決問題。編導及動畫設計人員可以根據不同的新聞信息,設計出切合內容的、新穎的動畫表現形式,更好的加以表述。
2007年1月17日包頭市東河區壕賴溝發生鐵礦透水事故,30多名礦工被困井下,包頭電視臺派出記者報道了關注這一事件的連續報道,由于井下情況不明而且具有一定的危險性,事故救援指揮部嚴禁非專業人員下井,記者不能夠拍到井下的情況,但是為了讓觀眾更加直觀的感受到井下人員受困的情況以及救援人員施救的情況,記者利用多幅動畫描繪了井下的情況,觀眾通過動畫更加直觀的看到了整個礦井的結構和被困人員的分布情況。再如2004年11月21日一架由包頭飛往上海的飛機在起飛不久后墜落,記者在新聞中利用飛機墜落的動畫形象的再現了事件發生當時的情況,通過動畫彌補了沒有畫面的不足。這些都給新聞類節目的制作帶來新的研究課題。
在動態感強烈的新聞事實中,聲音的作用十分明顯。在電視新聞節目里,聲音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新聞現場同期聲,一類是對當事人的采訪,它們都是新聞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編輯新聞作品時,記者對這兩類聲音都要盡量采用。現場同期聲的效果是任何文字描述所達不到的,給現場同期聲留出一段時間會使新聞效果增色不少。好的現場同期聲可以直接采用,也可以與解說詞混用。
獲得1998年中國電視新聞獎的消息《巴格達遭空襲紀實》就很好地運用了現場聲音,炮彈的火光劃破夜空,炮彈的呼嘯聲和劇烈的爆炸聲震耳欲聾。記者站在新聞中心的平臺上,現場的爆炸聲之大甚至淹沒了記者進行現場報道的聲音。報紙等傳統新聞媒體對現場音響無法記錄和報道,只好采用語言描述的辦法。我們在報上欣賞過生花妙筆流淌出來的飛揚文采,或許會在收音機里聽到近在耳旁的自然之聲,但是我們若在電視上看到聲畫一體的新聞現場,心中就會蕩起絕對不同的真實感。
2001年包頭電視臺播出的一條送老兵的新聞《老兵,走好!》的新聞中大量的運用了同期聲,同期聲占到這條新聞的80%,新兵們嘹亮的歌聲和一句句“老兵,走好”的喊聲直沖觀眾心底,是同期聲的效果升華了這個普通事件中的戰友情,這條新聞在當年的內蒙古新聞獎評比中獲得二等獎。
在電視新聞節目中,同期聲采訪也是很重要的。被確定為訪談對象的有關人員或者與新聞事實有著直接的關系,或者能夠做出客觀權威的評判,總之,訪談的內容提供了新聞事實有關的重要信息。記者與訪談對象面對面進行交流的形式直接提供了更豐富的新聞信息,它勝過記者或播音員的轉述,具有真實性和客觀性,它與新聞事實現場畫面同樣重要,在國外,如果采訪不到直接的當事人,只有記者的轉述,這樣的動態新聞往往被認為有可能是虛假的。
豐富聽覺信息,再現真實現場,使電視新聞可聽可看,讓觀眾對新聞具有充分的視聽感受,是我們新聞工作者的追求。現在的消息類電視新聞中很少伴有音樂,但這并不說明音樂完全就不適合于電視新聞節目。如2003年包頭電視臺記者采訪的一條關于舉辦秋季花卉展的新聞中運用了多曲以花為主題的歌曲片段使觀眾在欣賞一幅幅美麗的花卉鏡頭的同時聽到了同樣美妙的音樂,這樣就充分的發揮了電視語言的特點,展示了電視媒體的優勢。
俗話說“新聞立臺”,新聞節目歷來就是電視節目的主體,而且其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標志著整個電視臺的實力。隨著電視節目的欄目化發展,新聞已逐步滲透于各類節目中。手段單一、制作簡單的電視新聞節目已很難滿足受眾對信息的需求。電視媒體是社會思想和社會潮流的推動者,是當前最有效的大眾傳播媒體,有義務把具有深刻社會價值的新聞事件告知社會大眾,以與自己的身份相適應,推動社會的進步。在堅持客觀、真實、公正的原則基礎上,電視新聞工作者應不斷提高業務水平,創新電視新聞類節目的樣式,完善報道功能,改變以往“簡、淺、表”的現象,追求電視新聞節目電視化的完美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