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獻紅
摘 要:師德建設決定著我國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的成敗,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保證。文章通過對師德的含義、師德建設目前存在問題的分析,提出了加強師德建設的措施。
關鍵詞:高校 師德建設 師生關系
中圖分類號:G4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6-079-02
在高校中最重要、最核心的人際關系就是師生關系。過去,人們常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天地君親師”。而今老師這個稱號卻缺少了神圣感、敬畏感,特別是在高校更顯突出。造成目前高校師生關系緊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來自社會方面的、教師方面的、學生方面的。從社會而言:改革開放的大浪潮一方面給人們帶來了豐裕的物質生活;另一方面也帶來了不同文化、不同思想、不同的價值觀,致使少數缺乏信仰、信念的人們對工作、學習的態度發生了變化,出現思想覺悟不高、道德素質下降的現象。有些教師不學無術、不思進取,對學生不負責任、應付差事、工作散漫,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整個教師群體在社會上的形象。高校師生關系不良,教師乃是主要因素。因此,高校師德建設也成了高校必抓的一個重要方面。
一、師德的內涵
師德是教師職業道德的簡稱。是指教師在從事教育教學工作中形成的道德觀念、行為規范和道德品質的總和。它是調節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教師與學校、教師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為準則。教育部早就提出新時期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的總體要求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全面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要求,以熱愛學生、教書育人為核心,以“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為準則,以提高教師思想政治素質、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水平為重點、弘揚高尚師德、力行師德規范。
高校教師不僅是大學生知識的傳授者、能力的培養者,更應該是大學生思想品德的塑造者。高校教師的素質將直接影響學生身心的發展及民族素質的提高。所以,高校教師更應加強師德建設。我國教師法也規定: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教師應當是忠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江澤民同志曾對師德建設提出了“志當高遠、愛崗敬業、為人師表、教書育人、嚴謹篤學、與時俱進”的總體要求。教育部部長周濟在全國師德論壇上也指出:“人民教師就是要為人民服務、讓人民滿意,師德建設決定著我國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的成敗,要想把教育做好,決定性因素是教師,而在教師素質中最重要的是師德。”教師特別是高校教師,提高師德水平,以德從教則無愧于黨和人民,無愧于青年學生,對于構建和諧社會主義社會有著非凡的意義。
二、加強高校師德建設的重要性
加強高校師德建設首先有利于我國人才強國的戰略需要。高科技時代,國家要發展、民族要強大必須依靠科技強國,必須依靠高校培養大批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必須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人才。“德才兼備”是合格人才的標志。只有“德才兼備”的老師才能培養出“德才兼備”的學生。其次有利于高校師生關系的和諧構建。高校教師要正確處理各種人際關系就要教師以德立身,以身立教。在師生交往中,學生要尊重老師,老師也要尊重學生的人格,要給予學生心理上的理解支持、學業上的幫助,教書育人,平等公正對待學生,維護學生權益,做學生的良師益友。高校要構建和諧的育人環境,加強教師師德,嚴謹治學,求實創新,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才能更好地教誨學生、引導學生的全面發展,指導學生健康成長。師生之間避免發生沖突給學生、學校、社會帶來不良的影響,有利于社會精神文明的建設與發展。高校教師道德品質的提高,“行為世范”在一定程度上帶動社會文明的發展。教師要成為遵守社會公德的模范,明禮誠信、嚴于律己、團結合作。高尚的師德是一種無形而巨大的力量,對青年學生對社會潛移默化的影響是深遠的。有了具有高尚師德的教師隊伍,不僅可以促進良好的教風、學風、校風的形成,也有利于社會良好風氣的形成。
三、高校師德建設存在的問題
在我國目前絕大多數高校教師的思想覺悟和道德素質是高的,工作態度和教學效果是好的,涌現出一批又一批為黨的教育事業作出貢獻的專家、教授、優秀教師。他們愛崗敬業、無私奉獻、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對教師職業的榮譽感和責任感不斷增加。良好的師德師風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由于受各種西方思潮的影響,在高校之中也出現了一些不健康的、不道德的思想觀念,一些腐敗現象也出現在校園之中。某些教師甚至認為自己是學生的“老板”,學生是自己的私有物,是可以由他任意處置的,由此出現了個別教授不正當對待學生,受學生指責的現象。有的教師不注重師表形象,為師不嚴,只知道傳授知識,忽視對學生進行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引導,只教書不育人。有的教師從個人本位出發重視個人專業能力發展,追求個人名利,忽視責任與義務,缺乏團隊精神和協作意識,協調性差,人際關系緊張。還有的教師缺乏進取心、事業心。“給學生一碗水,教師要有流動的水。”在高科技發展的今天,新知識層出不窮。不學習的人好比無水之源,是難以生存和發展的。教師治學不嚴、執教不力、知識貧乏陳舊,結果會嚴重影響教育教學質量。在新時期高校要緊跟時代步伐,制定確實可行的措施,切實加強師德建設。
四、高校師德建設的措施
搞好師德建設是高校建設一流大學培養高質量人才的基礎性工程,也是高校教育事業發展的迫切需要。高校只有采取措施把師德建設提高到學校工作的重要日程上來,針對性地加強引導,師德建設才會為高校和諧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1.高校要貫徹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是我黨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高校要和諧發展必須堅持貫徹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指導思想。在高校,以人為本就要重視幾個方面的問題。教師作為教育者必須積極地引導學生,教會學生認認真真做事,堂堂正正做人,做有德之人、有為之人、誠信之人。那么,教師要做到這些必須提高自身素質,才能為人師表、言傳身教。因此,高校要根據時代要求,明確教師的職業道德標準和職業道德責任,啟發師德覺悟,培養師德情感,鍛煉師德意志,確立師德信念,形成“獻身教育光榮,教書育人光榮,師德高尚光榮”的校園氛圍。大力宣傳師德教育先進典范人物,就拿濮陽職業技術學院來說,在校內曾掀起學習中文系書記郭奎生的浪潮,學習他一心撲在教育事業、一心為學生服務的執著精神。由此帶動全校教師愛崗敬業、無私奉獻,形成了良好的師德氛圍,促進學校的師德建設的完善和發展。
2.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高校青年學生在其成長過程中還具有一定的模仿性、可塑性。師生關系在一定意義上說就是塑造與被塑造的關系。要求學生文明修身,教師自己就要談吐文雅;要求學生言行一致,自己就要說到做到。教師要教書先教人,育人先育己。教師要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平等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對每一個學生施以真誠無私的愛,才能建立民主親密的師生關系。但是,由于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邁進。大學合并,大學城建設加快,大學生數量逐步增多而教師并沒有完全相應地增加。師生之間的溝通、互動的有效性減少。同時高校教師還要承擔著份量不輕的科研任務,也不可避免地減少了與學生交流的時間與精力。這就使高校師生之間的關系出現疏遠、淡薄。師生之間如果出現了問題不能及時解決的話就容易導致出現一些危機事件。所以高校要建立有效措施,緩解師生之間溝通難的問題。一方面要加強輔導員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現代通訊、網絡工具進行溝通。再者學校要做好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有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更好地提高高校教育教學質量,為社會培養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
3.高校要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高校師德建設一方面提高教師修養,另一方面也要重視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當今大學生中也存在許多問題:很多學生浮躁、急功近利,上大學就為混個文憑,逃課、遲到、早退、考試作弊、論文抄襲等現象成風。另外學生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對教師的尊重。
這些問題都需要高校重視。辨證地講,學生對教師的尊重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對高校師德建設起到正反饋的作用。學生對于教師的尊敬是提醒教師時刻保持教師身份的一面鏡子。學生對于教師的一聲親切的稱呼、一個敬禮都會在無形之中規范著教師的一言一行。因此高校要時常開展尊師活動,使學生懂得尊重所有勞動者、尊重老師,使我國尊師重教的傳統美德繼續發揚光大。
“學為人師,行為世范”,良好的師德不僅可以影響和教育學生,而且會帶動整個學校的道德建設,進而影響和促進全社會的職業道德建設。因此,高校加強師德建設,要認真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更好地為社會培養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代新人。
參考文獻:
1.周濟.在全國師德論壇會議上的講話
2.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的意見.教師,2005(1)
3.胡欽太.拓寬高校師德建設的新視野[J].中國高等教育,2002(23)
(作者單位:濮陽職業技術學院 河南濮陽 457000)(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