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以公司并購重組教學為例,分析應用案例教學的意義和具體的實施策略。實施策略主要從案例教學與理論教學的比例、描述評價型案例與分析決策型案例的比例、本土化與國際經典案例的比例以及應用多媒體技術、重整考評機制和側重教師點評機制六個方面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案例教學 公司并購重組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6-112-02
一、問題的提出
自1918年美國哈佛商學院開創案例教學這一新模式以來,其表現出了巨大的生命力,在全世界眾多國家的教學中廣為采用。20世紀80年代,案例教學模式引入中國,從工商管理類碩士生課程逐步推廣到管理類和其他學科的本科教學。然而中國案例教學的效果并不盡人意。何志毅等對中國五所著名大學商學院的調研結果顯示,70%以上的學生不滿意案例教學效果,并將原因主要歸結于案例質量、教師點評、學生準備和課堂組織四個方面。一些學者認為案例教學的有效性發揮基于一定的條件假設,其中最關鍵的兩點是案例的質量和教師的能力,而中國目前的教師隊伍形成和考評機制以及案例庫的建設進展并不適合盲目推廣案例教學。由此可見,案例教學固然是一種優秀的教學方法,但是能夠科學掌握并運用到教學實踐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教師不斷地探索實踐。眾多教師結合教學實踐對如何實施案例教學進行了一定探索,但鮮見在公司并購重組的教學中應用案例教學模式的探討。
二、公司并購重組課應用案例教學法的意義
1.公司并購重組課程性質適合案例教學。并不是所有的課程都適合案例教學,數十年的案例教學經驗揭示其更適合在對實踐技術要求較高的學科,如管理學、臨床醫學、法學等課程中采用。公司并購重組是一門實踐性、創新性較強的前沿學科,科學性和藝術性融為一體。每一起并購都具有一定的獨特性,在并購動機、目標選擇、價值評估、融資、稅收、法律、整和等方面千差萬別,需要投資銀行家提出有創意的解決方案。這一課程性質決定了公司并購重組的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的講授,還必須結合典型案例給學生以足夠的啟發,才能真正掌握并購理論和實踐的無窮魅力。
2.公司并購重組的授課時間適合案例教學。本科生是否適合案例教學在國內是個有爭議的問題。反對者的觀點認為本科學生既無社會閱歷和實踐管理經驗,又缺乏理論知識基礎,案例教學對其難度太大,教學效果并不見好。公司并購重組作為金融學專業的選修課,授課計劃一般安排在大三下學期或大四上學期,這個時期的大學生已經系統地掌握了經濟學、金融學、投資學、會計學、管理學、財政學等學科基本知識,具備開展案例教學的理論基礎;此外,這個階段的大學生一般也有了近三年的大學社會實踐,并正在積極為日后的畢業實習和求職奠定知識儲備。案例教學由于本身具有真實性、典型性、實踐性和針對性,能夠幫助學生在課堂中積累一定的實踐經驗,不是被動地等待,而倍受學生青睞。
三、案例教學在公司并購重組教學中的實施
1.案例教學占課程的比例以一半為宜。如何平衡案例教學和理論研究教學之間的關系在實踐中也頗受關注。哈佛大學校長DerekBok在1979年年度報告中委婉地指出案例教學是一個出色的發明,但限制了學生掌握分析技巧和概念的時間。由此可見,提倡案例教學并不意味著公司并購重組課程應全部以案例教學為主,理論講授和案例教學各有優勢。理論講授是案例教學的奠基和先導,為學生提供掌握公司并購的邏輯框架和基本知識,案例教學是理論講授的應用與延續,為學生靈活應用并購理論,提高并購謀劃技巧提供舞臺,二者所占的課時比例以1∶1為宜。此外,還應注意的是控制案例教學中剖析案例的數量。案例教學不追求答案,其教學效果源于對案例解剖的深度和廣度,案例分析數量過多,反而可能會由于學生未能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進行深度分析,而偏離案例教學的本意。一般而言,一學期的教學以6~8個案例分析為宜。
2.根據學生接受能力靈活安排描述評價型和分析決策型案例比例,確保案例難度適宜。根據案例的性質和特點,可以將案例分解成描述評價型和分析決策型兩大類。描述評價型案例設計目的或者是幫助學生理解和運用某個特定的并購概念,或者是闡釋一起并購交易的某個重點環節,或者是根據錯綜復雜的信息尋求一起并購交易方案設計的真正原因。比如在講授敵意收購與反收購策略一章時,向學生提供金鷹國際收購南京中百的案例的有關背景資料,請學生們分析并購方和目標方的并購與反收購動機及基本策略,并進行評價,就是一種描述評價型案例。分析決策型案例是要求學生在類似于現實生活的背景中對一系列復雜信息進行系統的、嚴密的思考,去識別各種可能的行動目標、規則或方案,只介紹了某一些待解決的問題,由學生去分析,并提出對策。比如在講授公司并購的會計問題時,可以安排學生們分析TCL集團合并TCL通訊案為何采用了權益結合法,而非購買法,兩種方法對公司財務狀況的影響有哪些區別?這要求學生要課后去查閱TCL通訊及TCL集團公司三年的財務報表,進行不同會計方法的模擬分析才能找出答案,就是一種分析決策性案例。
分析決策型案例在培養學生分析決策、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功能上明顯強于描述評價型案例。但這種類型的案例難度大,對學生綜合能力要求比較高,僅適合在學習主動性很強、基礎知識很扎實的本科學生中采用,并且應當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資料和指導,否則學生可能會因無從下手分析而感到沮喪,欲速則不達。相比之下,描述評價型案例更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和信心,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與理解系統的理論知識,并逐步提高其應用能力。因此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能動性水平,科學分配描述評價型和分析決策型案例的比例,以實現案例教學的目標。
3.案例庫的設計要注意國際經典和本土化相結合。中國并購的案例庫建設尚處于初級階段,國內目前眾多的并購重組教材多以西方經典并購案例為主。誠然市場經濟具有一些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規律,然而實踐表明,國際經典案例的使用比例應該適度,本土化案例能起到更好的教學效果。這是因為學生們只有理解了實際情況,才能利用概括的經驗去迅速解決問題。本土化案例往往是發生在學生身邊的鮮活實例,學生容易感知,可以通過各種媒體、渠道獲得一般性的了解,容易在理論知識和案例的內容之間建立起溝通的橋梁,從而到達案例教學的目的。不僅如此,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去分析、思考身邊發生的事實,學生更容易激起共鳴,產生成就感,從而強化對理論知識學習的渴望,激發學習的興趣。比如在講解并購浪潮一章時,如果僅僅講述國際上橫向并購、縱向并購和混合并購的經典案例,學生們會由于背景知識的匱乏而缺少能動性,但是若在講解上述國際經典案例的時候,同時請學生對比分析中國正在發生的中鋁股份收購力拓的并購動機,學生們的學習興趣立即高漲起來,他們愿意參與熱點問題的分析,以檢驗自己的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總之,固然國際經典案例具有經久不衰的魅力,是教學案例必要的組成部分,但是越為學生所熟知,越是學生身邊有所體驗的公司,往往越能達到案例教學的目的。
4.應用多媒體技術,提高案例趣味性。心理學實驗證明,常人通過聽覺接收的信息量為15%,通過視覺獲得的知識能記住25%,而利用聲光同步設備,把聽覺和視覺結合起來,能記住的內容可達65%。因此靈活運用多媒體手段,通過呈現聽覺和視覺材料, 再經過分析討論,更能提高案例教學的生動性和趣味性。在講授公司并購動因時,就聯系市場上正在進行的可口可樂并購匯源的案例,先請學生們收看匯源創始人朱新禮在新聞發布會對出售匯源動機的陳述,再請學生們收看市場上重要財經媒體對該事件評論,最后請學生們從匯源公司和可口可樂公司的經營、戰略、公司治理、財務、市場價值等多個角度探索二者初步達成收購協議的真正動機。生動的多媒體展示效果比教師單純的語言講述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5.重整考評機制,提高學生能動性。案例教學法的效果除了取決于教師的準備情況和個人的知識、能力以外,還取決于學生的素質和參與程度。諾斯(North)認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來的規則、守法程序和行為的道德倫理規范。制度最大的特點是通過鼓勵或懲罰某一行為來調節和控制人的活動。設計合理的考核體系,是提高學生能動性,確保案例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以傳統教學法為主的考核體系過多地注重期末閉卷考試,無益于誘導學生積極的參與案例學習和討論,因此有必要調整考核體系的制度來調控學生的行為。哈佛商學院就具有一套與案例教學方法相匹配的注重平時、注重過程、注重個性的考評機制。筆者認為對于富于實踐性的公司并購課,期末的筆試最多只適宜占總成績的60%,而平時的考勤與案例討論則占到另外的40%。案例的分析成績可從內容準備的深度、講述的能力和課件制作水平三方面來打分。
6.教師對案例討論的最終評價具有舉足輕重的效果。案例教學過程步驟多,需要教師和學生花費比平時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有時在案例討論結束后,教師疏于對案例分析進行概括和評價,學生也懶于重新系統地思考案例,這將導致案例教學成為案例講解或分析課。相反,教師對案例的分析總結能系統地梳理課堂討論情況,指出問題,澄清概念,肯定成績,鼓勵創新,使案例分析的效果明顯地得到升華。案例討論的最終評價包括案例本身的評價、對案例討論結果的評價和對學生思維過程的評價。對案例本身的評價是讓學生掌握案例中顯性和隱性的關鍵要素,逐步讓學生理解如何透過現象抓住問題的本質。對案例討論結果的評價側重于運用學習的理論知識去剖析實踐中的問題,在理論與實踐中架起溝通的橋梁,讓學生掌握和理解所學的專業概念、內涵和系統知識。對學生思維過程的評價則側重于學習技能本身,是學習方法、思維過程的深層次探討,有助于培養學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實踐能力。教師應當注意的是對學生思維過程的評價應該以正面激勵、肯定為主,尤其對觀點新穎、見解獨到的學生提出表揚,對分析思路錯誤的學生則予以委婉的誘導,注重多角度思考能力的啟發,避免打擊其學習的積極性。
總之,案例教學這種動態的開放式的教學方式適合在公司并購教學中采用,教師在運用過程中需要根據學生接受能力靈活處理理論教學與案例教學比例、描述評價型與分析決策型比例、本土化與國際經典案例比例的關系,并適當應用多媒體技術提高案例討論的趣味性,重整考評機制提高學生的能動性,注重教師點評提升案例分析效果,從而真正達到提高學生事實判斷、經驗概括和邏輯推理能力的教學目標。
[本論文是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2007年度校級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互動教學的探索——大四專業課的教學方法改革》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小勞倫斯·E·列恩.公共管理案例教學指南[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2.何志毅,孫夢.中國工商管理案例教學現狀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2005(1)
3.陳偉鴻,蔣勝永.案例教學在我國工商管理本科生培養中的適應性問題研究[J].經濟師,2004(12)
4.張定方.旅游管理案例教學法的評價與效果分析[J].河南社會科學,2008(5)
5.陳黎琴,趙恒海.管理學案例教學方法及其實施[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6(1)
6.任勝鋼.案例教學法在工商管理本科專業的特殊性與思考[J].經濟師,2005(3)
7.劉勝軍.你所不知道的案例教學[N],南方周末,2006.09.21
8.陳萬明.案例教學的針對性原則及其運用要領探討[J].中國大學教學,2006(11)
9.王麗輝,周海燕.案例教學法在金融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冶金教育,2008(4)
10.陳樹文.哈佛大學商學院案例教學研究[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4)
(作者簡介:趙宇華,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國際金融學院金融系講師,經濟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公司治理、公司并購和商業銀行經營 北京 100044)(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