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啟超
【摘要】 目的 探討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療效。方法 對我科4年來確診的慢性潰瘍性結腸炎住院患者50例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50例患者內鏡下表現為19例黏膜呈多發性淺潰瘍,21例黏膜呈彌漫性充血水腫、顆粒狀,10例附有血性分泌物,假性息肉形成。病理觀察所有患者均表現為隱窩膿腫、淺表潰瘍及杯狀細胞減少,固有膜內淋巴、漿細胞和單核細胞為主的彌漫性炎癥細胞浸潤。結論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的主要臨床表現為腹痛、腹瀉及黏液膿血便,給予針對性綜合治療、個體化治療和藥物治療原則,其治愈成功率較高。【關鍵詞】結腸鏡檢查;潰瘍性結腸炎;臨床療效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慢性遺傳性疾病,反復發作,遷延不愈,病變主要累及結腸黏膜及黏膜下層,范圍多自遠端結腸開始,可逆行向近端發展,甚至累及全結腸及末段回腸,呈連續性分布,現將我科2004年3月至2008年4月收治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治療體會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男35例,女15例,年齡25~78歲,平均(36.4±4.2)歲;病程最短半年,最長20余年,平均10年;病情輕度14例,中度32例,重度4例;病變部位:直腸11例,直腸乙狀結腸6例,降結腸4例,橫結腸3例,升結腸9例,全結腸15例,回盲部2例;臨床表現:黏液膿血便19例,腹痛10例,腹瀉12例,發熱4例,里急后重3例,貧血伴消瘦2例。
2 診斷標準
參照1993年全國慢性非感染腸道疾病學術研討會《潰瘍性結腸炎的診斷與療效標準》,所有病例符合以下診斷條件[1]:①具有慢性腹瀉黏液血便、腹痛,呈慢性反復發作性或持續性,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癥狀;②病史在3個月以上;③鋇灌腸見結腸管縮短,結腸袋消失,結腸呈管狀外觀,部分病例有多發性假性息肉表現;④纖維結腸鏡檢查見受累結腸黏膜呈多發性淺表潰瘍,伴充血,水腫,大便培養排除菌痢、阿米巴痢疾、血吸蟲病、腸結核等特異性感染性結腸炎及肉芽腫性結腸炎。
3 療效判定標準
痊愈:臨床癥狀消失,大便常規檢查連續3次正常;結腸鏡或鋇灌腸腸黏膜恢復正常,停藥后觀察6個月無復發;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結腸鏡或鋇灌腸檢查腸黏膜輕度炎癥反應及部分假息肉形成,大便常規正常或見紅細胞白細胞在5個以下;有效:臨床癥狀,結腸鏡或鋇灌腸檢查腸黏膜病變有所好轉,大便常規正常或見紅細胞白細胞在5個以上,10個以下;無效:臨床癥狀和結腸鏡等檢查無改善。
4 結果
4.1 所有患者經以上治療1~3個療程,治愈27例,顯效15例,好轉8例,總有效率為100.0%。
4.2 病理檢查結果所有患者均表現為隱窩膿腫、淺表潰瘍及杯狀細胞減少,固有膜內淋巴、漿細胞和單核細胞為主的彌漫性炎癥細胞浸潤。
4.3 腸鏡檢查結果 19例呈黏膜呈多發性淺潰瘍,21例黏膜呈彌漫性充血水腫、顆粒狀,10例附有血性分泌物,假性息肉形成。
5 討論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又稱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病因不明的直腸和結腸性慢性炎癥疾病,目前認為本病的發病與自身免疫和遺傳因素有關,因多年不愈而表現為間斷性大便帶血或黏液,左下腹壓痛,觸診時可摸到增厚變硬的乙狀結腸腸管,伴壓痛。本病變呈連續性分布,病變范圍以直腸乙狀結腸炎和全結腸炎為主,并可呈對稱性、環狀與非間斷性地向近端結腸蔓延[2]。對于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目前仍強調以內科治療為主的綜合治療和個體化治療原則,其藥物治療以柳氮磺吡啶/5-氨基水楊酸(SASP/5-ASA)、皮質類固醇(CS)為首選,故臨床中對作出慢性潰瘍性結腸炎診斷前,必須排出各種有明確病因的慢性結腸炎癥,對疑診患者,應仔細分析其臨床特點并行電子腸鏡檢查及活檢,X線檢查若與內鏡檢查配合應用,則能提高潰瘍性結腸炎的正確診斷率。綜上所述,筆者在臨床上的治療體會是:①活動期應以控制炎癥和緩解癥狀為主;②緩解期應以控制發作,預防復發為主,并注意休息與治療并重,合理安排飲食與營養,食用富有營養而易于消化的食物;③針對潰瘍性結腸炎出現的腹痛,及時運用解痙止痛藥物;④如出現貧血癥狀,應運用糾正貧血的藥物。
參 考 文 獻
[1]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對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范的建議.中華消化雜志,2001,21(4):236-239.
[2] 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41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