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曉紅
[摘要]大城市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了許多城市交通問題,中小城市應吸取這些經驗教訓,對城市道路網布局及未來的交通進行合理規劃,使城市交通能夠可持續發展。介紹中小城市交通規劃的必要性及基本要求,分析中小城市交通規劃中存在的問題并給出相應對策。
[關鍵詞]中小城市 道路網布局 交通規劃
中圖分類號:F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420085-01
一、中小城市交通規劃的必要性
城市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城市交通的合理規劃。城市的交通不僅能影響城市的經濟發展,與城市居民的生活更是息息相關,因此城市交通的合理規劃就顯得尤為重要。尤其是面對近些年大城市出現的一系列交通問題,中小城市的交通規劃就更應該受到加倍重視。
中小城市的交通建設將對其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帶來極大的引導作用。反過來,中小城市道路交通的建設又取決于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受制于資金、資源和環境的制約。因此,有必要確定一個合理的規劃編制模式,來立竿見影地指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這對于道路交通規劃制定,合理的發展戰略和近期改善目標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二、中小城市交通規劃的基本要求
中小城市在交通規劃時不僅應注意滿足基本的交通運輸要求,還應結合地形、因地制宜布置道路網絡,以盡量滿足中小城市人居環境和景觀的要求及道路管線布置的要求。
(一)滿足交通運輸的要求
1.在規劃中小城市的道路系統時,宜采取適當的路網密度和道路面積率。應使所有道路分工明確,少手有一定的機動性,以組成一個高效、合理的道路交通系統,從而使中小城市各功能區之間有安全、方便、經濟的交通聯系。
2.中小城市的道路系統結構應完整,各級道路級配合理,且一要用地和功能區之間應有短捷的交通路線,使城市交通均衡分布,以減少多余的出行距離及不必要的遷回運輸。
3.中小城市各分區用地之間的聯系道路應有足夠而恰當的數量,同時要求道路系統盡可能簡單、整齊、醒目。在規劃道路交叉口時,形成交叉口的道路一般不要超過5條,交叉的角度不宜小于60度。
4.中小城市的道路功能應同相鄰用地性質相協調,同時要有利于道路的交通分流,形成交通性與生活性、機動與非機動、車與人等不同的系統。
(二)滿足人居環境、景觀要求
在中小城市道路網規劃時不僅要結合地形、地貌及道路周圍的環境,還要考慮道路兩側建筑物的布置及日照的要求,使城市道路在發揮其基本交通功能的同時也能為城市居民提供舒適的生活空間。城市道路的功能對城市景觀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響。在對中小城市進行道路網規劃時,可以使城市道路與城市的地形、河流等相結合,形成自然曲折起伏的道路線型。同時,要合理設計道路兩側的建筑物布局,以形成高低錯落的豐富造型,形成和諧的道路景觀空間。除上述要求外,中小城市的道路交通規劃還應滿足地面排水的要求,道路中心線的縱坡應盡量與兩側建筑線的縱坡方向取得一致,道路的標高應稍低于兩側地面的標高,以便于地面水的排除。
三、傳統中小城市交通規劃存在的問題
(一)規劃目標單一。傳統的城市交通規劃滿足不斷提高的交通需求,是面向交通需求的規劃,沒有引入交通發展與土地利用之間的反饋過程,其典型的表征是將城市道路建設作為交通規劃的核心目標。
(二)評價指標單一。傳統交通規劃的評價指標體系由技術評價指標和經濟評價指標組成,缺乏能源消耗、環境影響評價的規范化評價方法,無法對規劃方案的社會、環境影響進行評價。
(三)交通結構不合理。交通規劃初期正是小汽車開始迅速發展的時期,當時的交通規劃都是以如何適應小汽車出行為原則。這種規劃方法致使小汽車的保有量飛速上漲,而自行車及公共汽車的使用率下降,結果小汽車數量的增加帶來了非常嚴重的城市交通問題。
(四)未考慮環境因素。傳統的城市交通規劃過程中,沒有涉及城市交通系統能源消耗的水平及其相應的改進措施,交通污染物的排放量多少、對城市居民生活的影響、如何減少污染物的排放等一系列問題在成果中沒有體現,對能源消耗和環境影響的控制也沒有真正列入規劃目標體系。
(五)未反映出現代的信息化。城市傳統交通規劃過程中,交通信息仍以手工采集為主,耗時又耗力,隨著信息技術不斷發展而產生的新的信息采集技術沒有體現在規劃過程中。
四、中小城市交通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一)加強城市的對外交通。城市的經濟發展離不開城市的交通,對于中小城市而言,要想快速的發展起來,加快城市的經濟建設,就必須重視中小城市的對外交通。只有與外界的聯系較為密切了,才能產生城市的聚集性,城市就有了一定的吸引力,這樣就會加速城市各方面的發展。
(二)加強宣傳,提高全民素質,以人為本,和諧發展。人是交通的主體,加強交通安全宜傳教育,提高全民的交通安全素質,一方面立足長遠,從學校入手,加強小學生遵守公共交通的啟蒙教育,使今后的交通安全意識得到普及。另一方面加強交通安全宣傳,深入各個交通安全法制意識相對薄弱的村鎮,廣泛宣傳交通安全和法制意識。力求“人、車、路、交通環境”的和諧發展。
(三)城市交通結構。建立以公共交通為主體,多種交通方式為補充的現代化城市交通體系,充分發揮各種交通方式的優勢,在滿足交通需求的同時,提高交通服務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城市交通環境負效應和能源消耗。
(四)道路網絡。建設和完善城市道路網絡,是從硬件的角度優化現有道路設施結構,提高路網容量的手段。加強主干路和次干路的建設,使主、次干路比例協調;打通斷頭路,增大支路密度,建立片區微循環系統逐步完善城市的人行系統,減少行人對機動車道的干擾。
(五)交通管理。通過科學合理的城市交通管理,規范道路交通秩序、提高交通安全水平、最大限度地提高道路交通基礎設施的利用效率,從而提高城市交通體系的供給水平,緩解交通擁擠。
(六)從實際出發,找準定位,因地制宜。我國目前有數以千計的中小城市遍布全國各地,每個中小城市都有著各自的特點,都走著自己的發展之路,因此每個中小城市都應該從自身的實際和特點出發,找準自身的優勢,發揮不同的特長,來把握自身規劃的定位,制定適應自己交通發展的規劃和分步走的實施綱要,既要有一定的適度超前,又要有實施的可操作性。
總之,中小城市的交通建設將對其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帶來極大的引導作用。中小城市道路交通建設取決于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受制于資金、資源和環境的制約。因此有必要確定一個合理的規劃編制模式,來立竿見影地指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這對于道路交通規劃制定,合理的發展戰略和近期改善目標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波,中小城市交通策略及規劃模式研究,道路交通與安全,2005.
[2]李朝陽,現代城市道路交通規劃,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
[3]李進,道路與交通對城市生態環境的影響和防治措施,中國市政工程,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