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艷紅
[摘要]在教學實踐中,通過精心設計導語,創設豐富教學情境等途徑,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使學生愿學、愛學,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關鍵詞]歷史學習 興趣的培養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420144-01
興趣是人們積極探究某種事物的認識傾向,是學習活動賴以產生、持續和強化的最切近的動力源泉。它與思維和創造力的發展有極為密切的聯系,是激發學生勤奮學習的內在動因,它甚至使學習者達到如癡如醉的程度。偉大的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瑞典心理學家皮亞杰更明確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于興趣”。由此可見,古今中外無數學者、科學家都將興趣作為學習成功的第一要素。而歷史學科是一門基礎的人文科學,內容豐富,既具體生動又抽象枯燥,過去性強,再加上一些學校認為歷史是副課,因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如果歷史教學不能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學、愛學,就無異于錘打冰冷的鐵,教學質量也就無從提高了。本人根據教學實踐,做了如下探討。
一、精心設計導語,激發學習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對事物感知的印象是先入為主的,強化首次認識對后繼學習至關重要。“萬事貴乎始”,導入新課是課堂教學過程的第一個環節。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設計一段好的導語對上好一堂歷史課是非常重要性的,精心設計導語是歷史課教學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環節,初中學生的心理尚處于半成熟狀態,他們對各種事物充滿好奇心,有強烈的求知欲。因此,作為歷史課老師只要高度重視并利用學生這種積極的心理因素,依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出能夠引發學生好奇的導語,就能盡快縮短學生與教材之間的距離,從而有力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二、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誘導學生充分參與教學活動,培養學習興趣
(一)充分利用成語典故、詩詞對聯、歌謠等創設歷史情境。如講“春秋五霸”時,可用“老馬識途”、“退避三舍”、“臥薪嘗膽”、“一鳴驚人”等典故進行講解。講“淝水之戰”就講“草木皆兵”、“投鞭斷流”、“風聲鶴唳”。這樣即使學生腦海里留下了豐富的歷史人物和故事,又加強了學生對課本內容的理解,更能借此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如講到彭德懷率西北人民解放軍粉碎敵人對陜甘寧邊區的重點進攻時,就可以引用毛澤東1935年寫給彭德懷的六言詩:“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奔。誰敢橫刀立馬,惟我彭大將軍。”這既加深了學生對彭大將軍的印象,又活躍了課堂氣氛。
(二)充分利用插圖、文物、幻燈、錄音等多種媒體教學,增強教學的直觀性,激發學生興趣。歷史對于很多學生來說都屬于“過去時”,面對歷史,學生如果沒有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之感,就很難形成牢固的歷史知識,激發其興趣。因此,我們必須在尊重歷史的本來面目的前提下,借助一切現代化教學手段,打破時空界限,把學生帶入所要講述的歷史環境中,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順利的進行課堂教學。如在講授“九一八”事變時,采用了音樂創設情境的方法,在課堂上用錄音機播放“松花江上”這首歌,在哀傷的歌曲中,學生們的思緒被帶到了“九一八”事變后東北人民飽受苦難的歷史場景之中,悲憤的情緒充滿了每個學生的胸膛……在這樣的情緒的感染下,學生探究這部分歷史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了,同時也會加深對這段歷史的理解。
(三)變史實為故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歷史本身是一門內容豐富、趣味性很強的學科,在浩翰的歷史長河中,每個歷史人物、每個歷史事件都包含生動感人的真實故事。只要教師深入挖掘教材,補充必要情節,運用生動而精煉的語言,充滿激情地給學生講述、描繪,必將學生引入樂而忘返的勝境,從而激起學習的興趣。如講“希臘人同小亞細亞的特洛伊戰爭”,可用 “木馬計”的故事來貫穿。講“彼得大帝改革”可結合彼得大帝給貴族剪胡子的故事來領會彼得大帝推行改革的堅強意志。總之,把史實故事化,能讓學生容易接受,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通過角色模擬再現歷史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歷史人物構成了歷史的主體,而其中杰出人物對歷史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讓學生在尊重歷史原貌的基礎上對歷史人物進行模擬性的再創造,不僅可有效地訓練學生思維的獨特性,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如講“林則徐禁煙”時,要求學生自學教材,并搜集有關林則徐的歷史資料。上課時,讓學生進行“林則徐角色模擬”,“我為什么要實行禁煙?”。教學法實踐中發現,學生說得極其生動,極具創意,不僅歷史過程描繪的有聲有色,且充分體現了林則徐的心理活動。又如,在講授“商鞅變法”時,讓學生自導自演了一出商鞅舌戰群儒的戲劇;講“新航路開辟”的內容時,讓學生分成四個大組,分別扮演四位航海家表演航海的經過。對沒表演任務的學生要求對表演者的效果進行評價,從而帶動全體學生鉆研教材,學得深刻透徹,記憶的更長久。實踐發現,這類扮演活動最能調動學生的學習情趣,增強教學法效果。
(五)把歷史和現實有機結合起來,激發學生以古析今的歷史學習興趣。初中學生可塑性很大,中學階段是獨立見解形成時期,而歷史課跨度大、頭緒多,若能把歷史和現實有機結合,鼓勵創新并加以情感引導,就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使課堂教學生動起來。如講“二戰后巴勒斯坦地區自治問題時,可聯系當今的巴發沖突設計情景,巴發沖突的核心問題是什么?為什么美國要偏袒以色列,中東和平進程的障礙是什么?你對中東和平問題有何展望?這樣新舊知識聯系,引起學生的積極關注和思考。教學藝術在于激勵學生,引導學生。教育家第斯惠多說過,“教學成功的藝術在于使學生對你教的東西感興趣。”我們的歷史教學完全有可能做到讓學生對其產生濃厚的興趣,把歷史教學當作一種愉快的求知增能活動,這將使學生終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