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麗暉
摘 要:“新詞新語與流行文化”的集體備課要處理好個人鉆研與集體討論的關系,“新詞新語與流行文化”能不能上好關鍵要看學生有沒有充分地被調動起來,參與到課堂之中,學會從語言變化與發展的軌跡中感知社會生活的變遷,加深對社會生活的認識與理解;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是不是貫穿整個課堂。
關鍵詞:集體備課 自主探究
新教材實施的巨大難度,它包括時間跨度大,內容多而復雜的問題;教學時間少而教學任務繁重的沖突;課程標準要求太高而課程教材版本多樣且與課程標準不完全配套的矛盾;探究性課要求高而實際條件又無法開展的矛盾;教輔資料少而教材需要理解多的矛盾等。這些新教材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困惑都讓每一個老師在實際教學中舉步維艱。因此,上述困惑必須解決,而解決的其中一個特別重要的方法就是強化和改善集體備課。
怎樣進行集體備課,正確處理好個人鉆研與集體討論的關系。也一直是所有老師共同討論的話題,但是現在的集體備課又大多流于形式,比如備課組將新教材的各章節平均分給了同年級的各位任課教師,由各任課教師分頭撰寫教案,完工后交給備課組長,由備課組長將其裝訂成冊,集體備課等同于各任課教師備課的“教案之和”。這種方法,雖然大大“減輕”了教師的備課壓力和負擔,但違背了集體備課的初衷,沒有了教師的共同參與和討論,更談不上教師心靈的碰撞和共同智慧的結晶,集體備課有形無實。還比如備課組為了快速完成集體備課,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由各位任課教師分頭“在線查找”,他們將各大教育網頁中與新教材相匹配的教案進行“成功下載”,沒有取舍,不加選擇,裝訂成冊后謂之“集體備課”, 集體備課成了“網上資料的拼盤”。
基于這樣的考慮,我把這次集體備課的內容定為“梳理探究”模塊中的“新詞新語與流行文化”,它不在高考考綱之中,所以很多老師不愿意上,因此網上的現成資源不好收集,這就避免我們的備課成為“網絡拼盤”。
“新詞新語與流行文化”能不能上好關鍵要看學生有沒有充分地被調動起來,參與到課堂之中,學會從語言變化與發展的軌跡中感知社會生活的變遷,加深對社會生活的認識與理解;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是不是貫穿整個課堂。
我們先挑選經驗豐富的教師,將思路打開:這一課不是考察學生的新詞新語到底掌握了多少,也不是探究學生對流行文化有多深的研究,而是以此為基點,讓學生能夠正確認識新詞新語與流行文化之間的關系,端正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
同時采取“師徒結對”的方法,然后逐步放手,讓新同志來當“中心發言人”,談一談具體的思路:
第一步,走近新詞新語,把學生分成四個小組,讓每組同學事先去搜集、整理、分類、注解。讓學生自主活動,在課堂中進行交流和評比。
第二步,有一些詞語正在隱退或被取代,學生交流、討論詞語隱退或被取代的原因。
第三步,了解新詞新語產生的途徑。
第四步,新詞新語與流行文化,對于此問題,以小組為單位,搜集現在流行的新詞新語,并且探究它們來自哪里,流行范圍有多大,反映了什么文化現象。在課堂中小組交流自己的探究成果。
然后再集中討論,發動全組成員認真鉆研大綱和教材,討論的時候各抒己見,百花齊放。我們的學生大多都沒有條件去搜集資料,這就必然會使我們的課堂走向被動。于是就有老師提議,我們可以幫學生劃定搜尋的范圍,比如日常生活中說到的,課本里的,市場交易中遇到的等方面,不但鍛煉他們的搜集能力,還能鍛煉他們的觀察力。還有老師提議,我們老師自己手頭也應該找一些有趣的資料,即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又能拓展他們的知識,使得課堂更豐富,教師與學生一起參與,會讓學生學習的興趣更濃厚。又有老師說,我們的課堂可以向更廣的方向延伸,不要讓學生停留在課本上,或是上課只圖了熱鬧,我們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所了解的新詞新語與流行文化的關系,寫一篇小論文或隨感隨筆。
討論結束之后,我們形成了一個初具規模的教案,然后又由一位經驗豐富的教師和一位新教師分別進行了實踐。大家聽完之后進行了對比,又對課堂之中產生的問題進行了積極的討論,對課堂設計的環節根據個人的特點和自己學生的特點分別進行了適當的修改。 以集體評價的方式發現教學收獲與教學遺憾,在實踐中不斷提高的專業水平,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收益也不少,老師們的關系更加的融洽,教學熱情也更高漲。這堂課不但受到了組內的好評,也成為了高一備課組的經典課堂范例。我們在集體備課中嘗到了甜頭。
總之,集體備課是一項極其細致且復雜的創造性活動,但它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提高教學質量的一種有效手段。如何加強集體備課,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值得每位教師認真地去思考。
作者單位:靈武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