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萍
隨著社會的發展,在教育界掀起了改革的浪潮,各種各樣的教學形式,使很多的教育者都有一點不知如何是好的感覺,但萬變不離其宗,那就是學生要學會學習,那么如何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就是一個擺在我們教育者面前的問題。
關于有效學習我想用九個字來概括:一是“經驗”。學習要建立在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經驗是一個名詞,它表示過去在生活中的感受;經驗又是動詞,它表示現在的情境。經驗是進行有效學習的基礎,它是非常重要的。二是“思考”。有效學習就是激勵學生勤于思考,提倡學生自主的思考。操作性學習是用記憶代替思考,記憶的負擔重,而思考的負擔不重。思考是學習的核心問題,沒有思考就沒有真正的學習。三是“活動”。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實際上活動是教學的基本形式。我們的教學設計重要的不應是老師怎么講解,而應是學生怎么活動。四是“再創造”。學習的過程是經歷再創造的過程,而不是純粹的記憶。“經驗”“思考”“活動”“再創造”是有效學習的四個基本要素。
那么,我們的教學怎樣激起學生的有效學習呢?這是課程改革需要重點研究的問題。只有課堂教學模式發生變化,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變化,結果才能變化,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培養具有創新思維的一代。課堂教學中應積極提倡:答錯了的允許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許補充,沒有想好的允許再想,不清楚的允許問,不同意的允許爭論,教師錯了的允許批評,甚至必要時允許學生不舉手自由發表意見。這才是學習的真實過程,也才是有效性教學的具體保障。
恰當的發揮教師主導作用,要努力提高“導”的藝術,從而在教學中恰到好處的去啟發、點撥、設疑、解惑。要大力提倡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少一點講解、分析、提問,多一些引導、點撥、激勵,徹底改變那種牽著學生走的狀況。課堂上要盡可能給學生多一些思考的時間,多一點活動的余地,多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多一點體驗成功的愉快。學生感受到學習成功的快樂,才能樂學,必然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如果總是被學習失敗的陰影所籠罩,他們遲早會喪失學習興趣的,還有什么教學效果可言。
語文的學習空間極大,如何抓住學習的空間讓學生能真正進行有效學習,我進行了一點小小的嘗試:
一、教材中得法
立足教材,從教材的學習中得到方法。教材中通過展示臺、資料袋、口語交際、提示語等形式向我們介紹如何學習的方法,我們要充分發揮教材的指導作用,引領學生體會學習的方法。
二、生活中學習
今年我校三年級的教研主題是“讀讀背背,體驗中華傳統文化”,我抓住“國慶節”這一節日,請同學們通過看電視,觀察生活中的變化等一系列的活動,體驗人們對祖國的熱愛,進行傳統的美德教育;同時又讓同學詢問父母我國的傳統節日及民俗,學生了解到很多知識,學習的熱情很高。
三、交流中促進
來源于生活的知識,由于個人生活環境的不同,知識的獲取渠道就不一樣,知識的獲取內容可能就會各有千秋,這時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就可以起到拓寬知識渠道的作用,同時同學間又可以進行學法的相互影響,促進學生學法的融合,真可謂一舉數得。
四、展示中提高
學生興趣愛好各不相同,關注的內容就不一樣,教師要尊重差異,搭建展示平臺,給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就會更有興趣去探索。
五、活動中運用
通過各種活動,引導學生運用手抄報、對聯、成語接龍、詩配畫、舞蹈、歌唱等形式的活動使學生更好的活學活用。
如何進行有效的學習,這一話題還有待我們進一步的研究,在以后的教學中還需要不斷的總結。
作者單位:新疆石河子122團東野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