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伊拉
從《哈利·波特》到《冒險小虎隊》,從《追風箏的人》到《暮光之城》,近幾年這些外版圖書的成功登陸,讓版權引進成為出版產業備受關注的焦點,直接推動了各家出版社紛紛對此加大力度。正是因為版權引進圖書的火暴與熱銷,在熱鬧現象的背后就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良莠不齊、泥沙俱下的現象,有的出版社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顯出了急功近利的心態,缺乏人文理性與出版趨勢的創造性轉化,從而讓版權引進的現狀呈現出尷尬與困境。
版權引進中的問題
從目前的情況看,國內的版權引進還屬于起始階段,無論是整體的出版背景、機制還是行業經驗都不夠完善。但除此之外,版權引進還存在著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缺乏有效引進、缺乏品牌引進、缺乏規范引進。
缺乏有效引進,是目前版權引進最為突出的問題,也是最為普遍的現象。這主要表現在引進后缺乏深刻開發,僅僅停留在增加圖書品種和碼洋的最淺的層次。版權引進,是對一本書的二度創造。這需要針對國內讀者需求和文化差異,對圖書的價值進行重新判斷和評估,以期將深層的價值傳達給讀者、傳達給市場。那些不做推廣、不做宣傳也能賣得好的“口碑書”畢竟是少數,大部分都具備很多暢銷的品質和元素,只有通過有效引進才能使其大放異彩。
缺乏品牌引進,最為明顯的表現就是重復引進。就大多數出版社來說,對版權引進沒有明確的目標、缺乏戰略眼光和判斷力,抱著一種功利的心態盲目地引進,只要有一本引進圖書在市場上獲得成功,就會立刻引來出版社競相引進類似題材。如此的“圍剿式引進”,讓這類引進圖書的市場迅速飽和,甚至被破壞。實際上,版權引進應該注重品牌的塑造,通過一本書帶動和培養一批書。只有將“跟風”轉變為“跟進”,才有可能在版權引進過程中創造出新經典。
缺乏規范引進,其實是破壞版權引進、出版環境的行為。據有關的權威媒體報道,以2004年為例,就有上百本的假冒引進圖書,從作者到評語都是偽造的,而這些書竟然都是讀者耳熟能詳的熱銷書。更有甚者,隨意捏造國外根本就沒有出版的“引進書”。假書橫行不但破壞了版權引進秩序,而且還會傷害讀者的信任。規范引進涉及到標準合同、翻譯水準、誠信經營等方面,這是關乎國際信譽的問題,如果長期對此持不屑的態度,可能會對出版社、對出版事業乃至在更大范圍內產生不良的影響。
版權引進中的思考
版權引進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一方面通過對國外優秀文化的引進,為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注入新的元素,使其更具豐富性與多樣性;另一方面,也為國內出版產業提供了很好的對比與參照,直接與國際接軌、與世界對話。
版權引進忽視了對后期流程的完善與升華。很多出版社版權引進的圖書呈現出不死不活的局面,過分強調選擇圖書的能力。還有的出版社一次性購買許多版權,但最后由于諸多原因都沒有成功出版。雖然說一本書從版權引進到出版發行需要比較漫長的過程,但拖得時間太長,一些書將不再符合時下市場行情和讀者需求。這從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版權引進所遭遇的尷尬:過分求多,而不求精,面對紛繁的國外版權書“眉毛胡子一把抓”,購買之后又缺乏市場敏感不能及時進行編輯出版。這也就對出版社如何引進、引進什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確保版權引進好中取好、精中選精,也要有利于更好地開發選題、利用本土資源,讓圖書在自主性的開發中更加適合讀者和市場。
版權引進是系統性的工程。既包括前期的選擇圖書、購買版權,也包括后期的翻譯、編輯加工、營銷管理。過去的版權引進相對單一,只要能把圖書引進出版,就可以不管不問,如此持續必然導致版權引進環境的惡性循環。通過對版權引進的成功案例的分析,我們可以得知,如今的出版社在版權引進中所要做的工作,已經不再是購買版權再出版的簡單事宜,更包括對選題、編輯、營銷與發行的反復論證和合理執行等全部環節的工作。對這個過程的不斷整合與思考,就是對版權引進經驗的豐富和積累,從而在以后根據不同情況、不同環境有針對地進行調整和使用。
因而,出版社不能再將版權引進的目標定位增加碼洋、增加品種、加快出版產業發展速度的簡單層次。一本圖書的出版發行,應該代表著該出版社的積淀和品質。所以說,對版權引進的圖書,不僅要能填補出版社選題的空白,彌補出版社選題種類和結構方面的不足,而且還要能積極地開拓出版社的整體視野和市場領域,從而實現雙效的絕對增長。
版權引進是對國內圖書市場的重要補充與參照,為國內外出版社提供對話和交流的平臺。版版權引進要先有理念和目標,這樣才能逐步地整合和發展,最終使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都得到最大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