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化兵
盡管民營書業的出身比較“低微”,身份比較“尷尬”,其發展過程一路伴隨爭議和討論,可謂蹣跚走來,夾縫中生存。但今天的民營書業卻是“熱鬧”異常,一度成為行業的焦點,各種文章、報告、座談會、研討會充斥著關于民營書業的話題。無論爭議抑或熱鬧,有一個出版人,帶領一個團隊,十幾年如一日書寫著一個個的故事,那就是陳東旭先生和他率領的江西金太陽教育研究有限公司。
“在全球經濟進入寒冬的時候,江西金太陽教育研究有限公司2009年第一季度同比實現30%的增長,并新增180個就業崗位,2008年實現銷售收入6.35億元。”這段刊載在2009年5月8日《人民日報》國內要聞版塊的文字揭開了這家中部文化教育企業的面紗。
南昌是一塊紅土地,是“軍旗升起的地方”。在南昌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內有一個占地173畝的文化產業園——太陽城,也是目前為止全國最大的基礎教育研究基地。這里工作著1000余名員工,其中專職教研員近200名,助理編輯200余名。
為此,我們不禁要問,是什么造就了金太陽教育如此的事業?
金太陽教育董事長陳東旭原是江西一所重點中學物理老師,當年他有一種淳樸的思想:如果能夠組織起全國優秀老師編寫一套優秀的教輔材料,必然會“讓教師更輕松地教,讓學生更有效地學”。就這樣,懷著為老師為學生出一本好書,從而真正減輕老師和學生負擔的心愿,1996年,他辭去公職,與幾位有共同理想的年輕人一起埋頭于教育研究工作,開始了創建金太陽教育事業的艱難歷程。
金太陽發展的過程不僅打造了品牌產品“全國大聯考”,其影響力、單次參考人數僅次于國家教育部組織的高考。同時,基于創新教學模式為同行開創了兩個新品類《名校·名師·名編》和《全國100所名校優秀高考模擬卷重新組合卷》。用陳東旭的話說:“如果金太陽的產品給客戶帶來了教學上的幫助,那是必須的。”如今,金太陽教育產品系列已經從圖書、試卷產品延伸到網絡、報紙等領域。金太陽教育課標資源網被用戶稱為“新課標第一資源網”。當下,金太陽正著力將《當代中學生報》打造成中學生第一報。
面對民營書業的“春天”,正當大家喧鬧、喜悅的時候,陳東旭卻陷入另一種思考。民營書業從灰色走向光明,從零售、二批到擁有全國出版物總發行權。今年3月,新聞出版總署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推進新聞出版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這是一個很明確的信號。當記者問及陳東旭對當前我國民營書業發展態勢的看法時,他的理解是:從長遠、從大局來看,未來民營的政策天空必然亮堂。但這一切只是構成企業發展的基礎要素,而且只要企業發展好了,這些政策政府也自然會給企業。當前企業發展的重要問題是思考如何利用這種好的政策形勢更好地提供客戶價值。
談到客戶價值,最近幾年陸續有多家投資公司造訪企業,其中不乏有開出各種誘人條件甚至高價錢的,但陳東旭不為所動。其中聯想投資公司執行董事袁同舟的到訪讓陳東旭感覺到一種默契,并幫助他更好地堅定了企業發展的方向。袁同舟提到聯想看好的正是金太陽的專業性以及優質的客戶價值資源。企業的一切行為只有以專業的研究為基石,提供給客戶超值服務,才能在未來立于不敗之地。
金太陽是業內少有以教育研究命名的書業公司。這決不是一時興起,而是一種內化之后的深刻理解。每年,金太陽都會利用暑假時間召集各地中學召開全國性教、學、考研討會議。2007年全國新課標首次高考結束之際,金太陽組織專家對新課標高考進行研究,并舉辦了全國性“首屆新課標高考命題分析暨教學管理研討會”。在許多地區,金太陽更是將教學服務常規化,比如每年在安徽、湖北等省組織校長高峰論壇等活動。為了更好地推進國家基礎教育改革,加強公司在教學研究領域的專業優勢,2004年起,金太陽每年組織10余批次研究員下到課改實驗先進區域學習、探討、講學。有些省份,金太陽教育專家更是多次受邀參與高考方案的擬訂、評審等諸多活動。
回顧金太陽的發展歷程,如果要給她一個定位,那就是踩著出版這條船、緊盯教育研究這片海,讓太陽每天升起、照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