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崇尚 王化兵
全民閱讀和群眾文化離不開書報刊,這些與新聞出版總署的工作范圍密切相關。“閱讀”成為焦點話題,也成為人生話題。今年世界閱讀日前夕,中央國家機關“強素質,做表率”讀書活動啟動,《出版參考》雜志作為本次活動的指定邀請媒體,將長期開辟“特別關注”欄目,圍繞“閱讀”進行高端采訪。
這次采訪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李東東,話題主要圍繞讀書展開,請李東東副署長就對讀書的理解和認識、網絡新興媒體對青年人讀書的影響、提高管理水平讓群眾看到真正滿意的報刊和新聞出版業應該在“保增長”的過程中肩負更多責任等問題闡述觀點。
《出版參考》:首先想請您結合自身的成長經歷,談談對讀書的理解和認識。
李東東:在5月13日舉行的中央黨校2009年春季進修班開學典禮上,習近平同志指出:“書籍是人類知識的載體,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他要求各級領導干部要深刻認識現代領導活動與讀書學習的密切關系,深刻認識領導干部的讀書學習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工作水平和領導水平,“真正把讀書學習當成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工作責任、一種精神追求,自覺做到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
回顧多年來學習工作過程中的讀書經歷,特別是在實踐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新的歷史時期,切實體會到讀書是一種工作責任,是一種精神追求,是一種生活態度。首先,讀書給人知識,使人進步。讀書應該說是個終身積累的過程。要想汲取知識,提升素質,改變人生,有益社會,讀書無疑是一個主要途徑。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應該是對一個人成長、奮斗過程中讀書與實踐相結合的寫照。同時,讀書陶冶情操,升華境界。善讀書、讀好書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我比較欣賞王國維的提煉與總結:“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讀書也是這樣,特別是閱讀經典名著,與古圣先賢越千年而相會,每讀一遍,都會產生溫故知新的效果。“書到用時方恨少”,“筆墨當隨時代”,讀書使人從知識層面上與時俱進,對人生的體味也能上一重境界。
最近,在回顧讀書對人生境界的影響時,我提煉了自己的這樣一些感受——培養了熱愛祖國的情懷,蘊育了放眼世界的胸懷,砥礪了先憂后樂的襟懷,磨煉了寵辱不驚的心懷。
《出版參考》:在網絡資訊日益發達的今天,您對青年人讀書有什么指導和建議?
李東東:對當代青年人讀書,當然也包括我們自己,處在新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紙介質閱讀與數字化閱讀并存的時代,我的看法是:首先,網絡閱讀、數字化閱讀的本質也是讀書。網絡資訊浩如煙海,有心人完全可以自由徜徉,擷取所需。其次,紙質閱讀不可替代。作為一次媒體,與二、三、四、五次媒體互為補充,相輔相成。特別是傳統讀書看報的“捧讀”,能給人帶來特有的安寧與深刻,其反復、回味與使人深思的特點,是網絡閱讀難以實現的。其三,任何閱讀都要以精神追求為終極目的。溫家寶總理曾經引用德國哲人黑格爾的話:“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一個民族只是關心腳下的事情,那是沒有未來的。”這里所說的天空,既指抽象的宇宙,更指一個民族的精神追求。溫總理在今年的世界閱讀日談到讀書時還提到:“通過讀書溫暖人心、提振信心、寄托希望,通過讀書掌握知識、增強本領、勇于創新……讀書可以給人智慧,可以使人勇敢,可以讓人溫暖。”這些深刻的思想與精辟的總結,都說明了讀書不僅在于知識的獲取,更在精神的培育,道德的養成。
大凡有責任感的青年,都應該追問自身,是否在關注著天空,探索并實踐著精神追求。從讀書到思索,從學習到批判,都不是快餐閱讀能夠完成的,都是需要我們靜下心來,窮畢生之力,堅持不懈、孜孜以求的。如此,韓愈千年前所說“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信之不虛。
《出版參考》:請您結合公共文化服務,談談總署在保障農民群眾讀書權益方面的做法和規劃。
李東東: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出版是文明傳承的載體。中國是有著數千年出版歷史的文明古國。應該說,出版物特別是書籍、報刊,仍然是我們這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大國目前人們最普遍、最普及的精神文化消費載體。
新聞出版行業歷來十分重視向人民大眾提供新聞出版公共服務,也很重視服務“三農”工作。為推動農村讀物的出版發行工作,解決農村貧困學生的課本問題,凈化農村出版物市場,制定了一系列方針政策,實施了包括農家書屋工程在內的各種積極措施,豐富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保障農民基本文化權益。同時也要看到,與黨中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相比,與廣大農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我們的工作還有一定的差距。在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我們將進一步增強責任感、緊迫感,加快實施農家書屋工程。一是將整個行業對公共文化服務的重點轉移到保障農民基本文化權益上來;二是在行業發展規劃中進一步突出服務新農村建設的意義,進一步明確落實服務手段、政策支持等;三是在實施過程中加大調研力度和范圍,科學規劃、立足長遠。通過積極努力,將在近幾年內建成惠及全國64萬個行政村、9億農民兄弟的農家書屋。
《出版參考》:就報刊目前存在的“小、散、濫”問題,請您談談報刊業如何改革才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閱讀需求。
李東東:相比之下,圖書提供的是知識的完整體系,報刊提供的是知識和信息的最新動態,兩者的有機結合構成了人們閱讀的完整性和時效性。因此,從閱讀功能上看,讀報刊和讀書一樣,都具有傳播知識、提升素質、陶冶情操的作用,兩者不可或缺。
目前,我國報刊確實存在數量多、小而全,資源分散、重復出版,實力不強、活力不足等“小、散、濫”問題,這種狀況既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也不符合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要求,不利于我國報刊業的長遠發展,使我們在參與國際競爭中缺乏基本的競爭力。在這樣的發展格局下出版的報刊既無法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閱讀需求,也無法實現文化“走出去”的戰略目標,因此中央正在大力倡導和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緊緊抓住重塑文化市場主體的中心環節,全面推進體制機制創新,著力解決制約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特別是要鼓勵報刊整合出版資源,跨行業、跨地域、跨媒體組建報業集團、期刊集團、傳媒集團,通過改革,推動報刊業大發展大繁榮,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全面滿足人民群眾的閱讀需求,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
《出版參考》:您在今年5月全國政協十一屆二次會議上發言時提出,新聞出版業應該在“保增長”的過程中肩負更多責任,請您談談這樣做的意義和影響。
李東東:新中國成立60年來,特別是經過了改革開放30年,我國新聞出版業取得了長足發展,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去年,全國新聞出版產業從業人員達到1110萬人,總產值超過8500億元,占GDP比重接近3%。這是具有歷史意義的進步。但是,在國家積極應對金融危機、已經或正在出臺的各項“保增長”政策措施中,適用于包括新聞出版業在內的傳媒和文化創意等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還比較少。
歷史經驗證明,每當經濟發展遇到困境時,民眾心靈更加需要慰藉,學習欲求也會更加強烈,為在經濟復蘇后獲得新的更好的勞動崗位進行自我提高的文化投入相對增加。事實上,新聞出版產業因其獨特作用,不僅能在促進經濟走出低谷中發揮特有的社會功能,而且還能對擴大文化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發揮重要作用。因此,我們建議:加快建設新聞出版民生工程;設立“國家讀書節”,試行新聞出版產品消費財政補貼或發放消費券制度,將“國家數字復合出版系統”等重大科技基礎項目及國家精品學術期刊建設工程作為“保增長”的重點項目加大支持力度,設立新聞出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比照軟件業、高新技術企業給予出版新業態、新媒體和國家級數字出版基地優惠稅收政策,出臺文化創意中小企業融資政策,擴大“走出去”專項資金規模,支持新聞出版“走出去”,在增加出版產品和服務出口的同時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提升國家競爭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