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樂 毛白滔
【摘 要】街道設計是我們所生活的現實空間一個完整而富有內涵的框架。開封作為著名歷史文化名城,她的街區面貌特征的消失,也意味著中國相類似的城市所產生的亟待解決的問題。以中國傳統城市街道的空間為基點,著力審視開封當代街道設計需要改觀現象。
【關鍵詞】街道設計 改造 保護
一、開封當代街道設計存在的主要問題
1.街道空間尺度的夸大與浪費
街道的空間尺度是街道最為明顯的特征和重要的要素之一。臨街建筑高度與街道寬度之比是街道的空間尺度最明顯的關系。其直接影響人的生理或心理感受——應既不感到閉塞,又不覺得過于開敞。當人在其中活動時需要有一種圍合感,不會感到無所適從;但空間太封閉了又會產生一種壓迫感,令人不自在。就當代城市設計規劃研究:一般來說,在市區兩旁建筑的高度與街道寬度之比以控制在1:1至1:2之間為宜,這樣的空間具有相互包容的勻稱性。當高寬比超過1:0.5的時候會出現一種壓迫感,而小于1:2的時候會感到空間過于開敞。
開封1990年后的街道“擴建”。破壞了開封城市街道的空間尺度。首先,道路擴建的目的是為改善城市交通環境,而交通環境的改善與否主要在于這個城市的人口數量與經濟發展水平。90年代開封經濟發展緩慢,城市汽車和個人私車的擁有量很低,街道沒有任何交通擁堵的現象。其次,即使擴建了道路,但應該按照人們的心理生理因素設計街道的高寬比。如,商業干道東大街,擴寬前的高寬比約為1:1,街道寬度約為13米;擴寬后為25米,而街道臨街建筑平均高約8米,高寬比為1:3.1。這些街道原本有較好的綠化與行道樹,擴寬后的道路光禿禿的,毫無綠化性與美感。
2.街道的過渡重建
“按照意大利式構思,街道兩旁必須排滿建筑,形成封閉空間,這就像一口牙齒一樣,由于連續性和韻律而形成美麗的街道,如果拔掉一顆牙齒,鑲上一顆不同尋常的金牙,就會面目全非。同樣,如果一幢建筑毀壞而另建一幢新的不協調的建筑,也就立即會打亂街道的均衡。”過渡重建產生的最重要不良問題便是“打亂街道的均衡”。開封這種“無設計、無依據”的街道設計很是普遍。許多建筑使用還遠遠不到使用年限便隨意拆除,從上世紀90年開始,這種現象越來越嚴重。作為歷史名城的開封,沿街有許多歷史建筑,并且,許多是在民國——上世紀60年代之間建的石質、磚構或磚混結構的堅實的“老”建筑。其歷史價值、利用價值和使用年限不可低估。是這些建筑,彰顯出開封人文歷史的厚重與延續。
3.沿街建筑形式與材料的單一
基于開封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道路擴寬建設,新時期的沿街建筑顯得非常重要。但開封的新建沿街建筑的形式及材料過分單一,出現一大批無設計的垃圾建筑。吳良鏞先生在國際建協20屆大會的主旨報告中指出:技術和生產方式的全球化,帶來了人與傳統地域空間的分離,地域文化的特色漸趨衰微;標準化的商品生產,致使建筑環境趨同、設計平庸、建筑文化的多樣性遭到扼殺。
開封臨街建筑設計主要問題:第一,“歐陸風情”成了這個城市的流行外觀之一,到處看到種種“表皮粗糙”的羅馬式、巴洛克式,及用石膏和復合材料打造出來的希臘式建筑。第二,劣質的仿古建筑充斥在歷史街道之中,用水泥、混凝土建造的榫卯結構和柱體,用石灰、油漆、低略的外墻涂料粉刷的建筑彩畫裝飾。第三,膚淺的“新傳統(古典)建筑”林立街道兩邊,簡化了的門樓、屋面,批量生產的推拉門等細部,看不出傳統的精髓在哪里。第四,建筑材料的單一,建筑外立面充斥著白色瓷片,墻面粉刷著雨水一沖便脫離的粉色涂料。
二、開封當代街道解決的主要途徑
1.從現實經濟基礎進行保護與改造
城市街道的建設和一個城市的經濟基礎有直接關系。開封是以旅游業為主的第一、二、三產業并行發展的經濟。但除了旅游業在省內還算前列,其它各產業均發展遲緩,開封目前經濟相對滯后,差距主要在工業。08年開封GDP在全省排名13位,可想其經濟實力。“大拆大建”的更新模式絕不適合開封。就開封來講,政府收入相對較低,應避免過度重建造成的浪費,其次不應對舊城區的街道以及對臨街建筑沒有調查其價值就進行拆除。再次,開封舊城居民年收入不足1.5萬元,就算在等額補差下安置新樓房對這些人來說仍覺資金緊張,對生活造成經濟上的一些影響。因此,地方政府不如將資金投入到舊城街道的維護和基礎設施的更新。
2.街道要講述自己的故事
縱觀人類文化歷史,城市是文化精華的載體,經過世世代代積淀而成,凝固了千百年的文化基因,孕育了一處處歷史街區,一條條古老街巷,一幢幢傳統民居。這些文化的載體都在默默地訴說著曾經發生的故事,它可以使街道變得更加鮮活,可以使街道的生活更加引人入勝,可以使過往的行者長久駐足。每種文化都擁有自己要講的故事。
比如,開封的中山路,作為歷代開封城的中軸線,其本身就是見證從隋唐至現在的立體活化石。挑筋教胡同,記錄著猶太教、伊斯蘭教、佛教在開封的發展歷程。這些街巷、胡同疊印這多少代人的印記。蕩漾在這些歷史街巷中,觸摸著這里的一磚一石,都會勾起無數的遐想,它們的存在向人們述說著活生生的歷史,引起人們的回顧和感動,引起人們的發散性思考。街道因生活的延續而偉大,建筑因居民存在而具有生命。
3.街道設計應以有機更新為依據
“所謂‘有機更新即采用適當規模、合適尺度依據改造的內容與要求,妥善處理目前與將來的關系——不斷提高規劃設計質量,使每一片的發展達到相對的完整性,這樣集無數相對完整性之和,即能促進北京舊城的整體環境得到改善,達到有機更新的目的”。街道和城市一樣,是一種逐漸的、連續的、自然的變化,應遵從其內在的秩序和規律。
面對當前開封街道建設中,采取的“推平頭”的大拆大建方式,致使眾多老街區、傳統民居甚至重要歷史遺跡消失。筆者認為應以“循序漸進,有機更新”的思路進行建設改造。其核心思想是主張按照歷史行城市內在的發展規律,順應城市肌理,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通過“有機更新”達到“有機秩序”,這是歷史街區的保護、改造和人文環境建設的科學途徑。
參考文獻:
[1][日]蘆原義信.街道的美學[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
[2]吳良鏞.世紀之交展望建筑學的未來[J].建筑學報,1999.
[3]單霽翔.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文化建設[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