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華
【摘 要】人肉搜索的出現,使我國脆弱的隱私權法律保護受到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為此,本文提出應從三個方面來加強對人肉搜索的引導和規范,期望隱私權能得到真正的尊重和完全的保護,網絡能更健康、和諧。
【關鍵詞】人肉搜索 隱私權 保護
隨著計算機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人類信息的交流和獲取變得便利和迅捷。有人斷言人肉搜索預示著隱私的終結,視之為洪水猛獸,認為應立即封殺如《徐州市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規定未經允許,擅自散布他人隱私,或在網上提供或公開他人的信息資料,對發布者、傳播者等違法行為人,最高可罰款5000元。不過有人則力挺,認為人肉搜索將違法亂紀,作奸犯科,違背公德的行為公之于眾是對邪惡的震懾,正義的伸張。是“封殺”還是“力挺”?這確是一個問題。為此,對人肉搜索及其所涉的法律問題尤其是隱私權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實為必要。
一、何謂人肉搜索
早在2001年,貓撲網就出現了人肉搜索的雛形。有網友發帖問一些問題,知道答案的網友在回答完問題后會得到網站獎賞的虛擬貨幣。在你問我答的過程中,人肉搜索引擎的機制形成了。Google網對人肉搜索的定義:人肉搜索就是利用現代信息科技,變傳統的網絡信息搜索為人找人、人問人、人碰人、人擠人、人挨人的關系型網絡社區活動,變枯燥乏味的查詢過程為“一人提問、八方回應”,“一石激起千層浪,一聲呼喚驚醒萬顆真心”的人性化搜索體驗。
具體而言,人肉搜索具有以下特征:
(一)人肉搜索不是一次完成,而是通過不特定的多數網民通過網絡共同完成
首先,將人肉搜索目標的線索以提問方式公布在網絡上,發動網民搜索,提供線索;其次,廣大網民提供線索或對線索分析整理;最后確定人肉搜索目標在現實中的真實身份以及相關信息。
(二)影響較大,且由于某些網民的非理性行為易引發一些現實的法律問題
一方面參與人肉搜索的網民人數眾多,良莠不齊。另一方面,一旦被搜索對象的真實身份被公布后,在網絡虛擬世界中的譴責和騷擾就很可能會轉化成現實世界中的實際行動。被稱為“人肉搜索第一案”的原告王菲被網民人肉搜索,在網絡上公布其真實身份,發動網民“通緝”、“追殺”,一些網友還跑到王菲父母家,對王菲父母大聲斥責,在其家門口噴涂“逼死賢妻、無良王家”等字句,嚴重影響了王菲及其家人的生活。
二、隱私權的界定
如上所述,人肉搜索就是以提問的方式反動廣大網民提供搜索目標的個人信息資料,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個人隱私的問題。
我國法律對隱私權并沒有明確的定義,在理論界也存在有分歧:有的認為,隱私是個人不愿為他人所知曉和干預的私生活,它包括個人信息的保密、個人生活不受干擾、個人私事決定的自由三方面;有的認為,隱私又稱私人生活秘密,是指私人生活安寧不受他人非法干擾,私人信息保密不受他人非法搜集、刺探和公開等,它分為私人生活安寧、私人信息秘密兩類;也有的認為,隱私,又稱生活秘密,是生活中不欲人知的信息。
我認為,以上對隱私的定義是不全面的,理由如下:
(一)以上對隱私的界定完全以個人的主觀好惡和情感感受為依據就等于沒依據,因為個人的主觀好惡和情感感受因時、因地、因人而異,必然導致隱私的認定極為隨意,缺乏客觀標準。
(二)完全忽略了兩種不同性質的個人信息,也混淆了對個人信息的公布行為與后續的對個人信息的利用行為。
實際上,按照與主體的人格尊嚴有無直接關系,個人信息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與人格尊嚴有直接關系的個人信息;另一類是與人格尊嚴沒有直接關系的個人信息。一般來說,對于與人格尊嚴有直接關系的個人信息如裸照、性生活、生理缺陷等一旦公布或被他人知悉,即使不考慮后續的濫用行為,往往也會對主體的人格尊嚴或精神造成傷害。與人格尊嚴沒有任何直接關系如家庭或工作單位地址、電話號碼、年齡等,公布或知悉這些個人信息并不會對主體的人格尊嚴或精神利益造成任何直接損害。實踐中,對個人造成損害的往往是在獲悉這些個人信息后的濫用行為如利用電話號碼電話騷擾或發送垃圾短信。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將隱私界定為是指與公共利益沒有直接關系,而與人格尊嚴有直接關系的個人信息。對于那些與人格尊嚴有直接關系的個人隱私,如果它與公共利益有直接關系的話,也不能被視為隱私受隱私權的保護。
三、引導和規范
人肉搜索就像一把雙刃劍,使用的當,則對社會有利。使用不當,突破了道德和法律的界限,則有演變為“網絡暴力”的危險。因此,問題不在于是否“叫停”,關鍵在于合理的引導和規范,要構筑起道德和法律的藩籬。
(一)加強立法,將隱私權明確規定為一項獨立的人格權
我國法律對隱私權既沒有明確的定義,也不視其為一項獨立的人格權,在司法實踐中,采取的是間接保護的方式即把隱私權納入名譽權的范圍予以保護。名譽權和隱私權在人格權項是不同的兩個概念,名譽權反映為社會公眾的一種評價,一旦侵害,可通過停止侵害、賠禮道歉、恢復名譽、消除影響等方式來加以救濟。隱私是與尊嚴有關的私密性的個人信息,一旦侵權永遠侵權,是無法通過上述的方式來補救的。另外,在侵害方式上,對名譽權的侵犯往往是虛構事實、編造虛假信息,而侵害隱私權則是將私密性的信息予以公開。
因此,只有在立法上明確規定隱私權是一項獨立的人格權,并直接對其進行保護才能真正切實的解決隱私權保護不利的現實問題。
(二)未成年特殊保護原則
未成年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尚未成熟,身心發展還未健全,對社會輿論的心理承受能力還較弱,為防止對未成年人身心發展造成不利影響,社會應當給予他們更多的寬容和保護。以“很黃很暴力”事件為例。2007年年底,北京13歲女孩張某某在接受中央電視臺采訪時說:“上次我查資料,突然蹦出一個窗口,很黃很暴力,我趕快給關了。”就因為這句話,她的出生年月、所在學校、家庭地址、電話等信息被人肉搜索出來曝光,其視頻、照片被惡搞,成了“人肉搜索”被濫用的犧牲品,身心受到了極大的傷害。
(三)公眾人物權力克減原則
所謂公眾人物權利克減原則,是指對于明星、政治家或公務員等,由于其特殊身份,與普通人相比,其隱私權應該受到限制。公眾人物或是大眾的楷模,或是掌握權力,對社會公共利益有直接的影響,他們也有比普通人擁有更多的資源來消除因為隱私權公開所導致的消極影響,因此他們的隱私權保護程度要比普通人隱私權保護的程度低。
參考文獻:
[1]張新寶.隱私權的法律保護[M].群眾出版社,1998.
[2]江平.民法學[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