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智 馬慶玲
農村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肩負著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持的重要責任和使命。黨的十七大以后,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村文化建設,先后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關于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等重要文件,對在新形勢下開展農村文化各項工作做出部署。與此同時,胡錦濤總書記、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極為關心和高度重視農村基層文化建設,并在多次重要講話中反復強調構建農村公共文化體系的重要意義,把建設和諧文化與和諧政治、和諧經濟、和諧社會放在全黨工作重心的同等地位。西海固地區雖然有著較為豐厚的文化積淀,但沒有得到很好的挖潛利用和積極引導,筆者對西海固地區文化建設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調查、分析思考,旨在通過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滿足農民群眾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維護農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為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創造良好發展環境。
一、西海固的文化資源及現狀的調查
西海固,地處寧夏南部山區,東南與甘肅慶陽市、平涼市為鄰,西與甘肅白銀市相連,北與寧夏中衛市、吳忠市接壤。包括固原、隆德、西吉、海原(2003年海原縣劃歸中衛市管轄)、涇源縣。西海固在距今2.7萬年至3.2萬年的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遺址,在歷史上也曾是中原農耕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的交匯處,屬于古代絲綢之路東段北道,儒家文化、佛教文化和伊斯蘭文化既自成體系,又相互交融,使這里的文化積淀十分深厚,有頗具特點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南端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老龍潭、二龍河、鬼門關、涼殿峽、野荷谷、白云山六大景區的70多個景點上,奇特的高山峽谷地貌、流泉瀑布和特有的植物資源在群峰環抱中大放異彩。中部是以固原博物館為中心的固原古城、戰國秦長城、安西王府遺址等構成的文化旅游區。北部以中國十大石窟之一的須彌山石窟為中心,有九彩坪拱北、金佛溝石窟、南華山自然景觀,火石寨丹霞地貌構成的掃帚林云臺山、石城及紅軍長征途中毛澤東參觀過的單南清真寺、紅軍長征會師的將臺堡、震湖等遺跡。
2008年西海固地區(固原四縣一區及海原縣)共有藝術表演團體4個,文化館6個,公共圖書館6個,博物館2個,農村鄉鎮文化站82個。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廣大農民文化消費觀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隨著農民的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農民的文化消費自然水漲船高。但文化工作是“軟指標”,長期處于“弱勢”地位,容易被忽視。文化部門對農民的文化需求研究還不夠,基礎設施建設跟不上現代群眾的消費需求,政府引導不夠,因此農民的生活仍然單調乏味,幾乎所有的文化消費就在一臺電視機上,或者三五成群地邀約在一起搓麻將、“挖坑”,因此,發展農村基層文化迫在眉睫。
二、基層文化發展面臨的困難
農村文化事業的發展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困難和問題,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新時期基層文化工作要求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尚未完全建立。作為西海固基層文化人深感責任重大,通過調研,目前農村文化現狀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設備匱乏
基礎設施是文化發展的重要載體,公益性基礎設施是弘揚和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陣地,加強公益性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也是政府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決群眾文化需求的民生工程。而基層文化設施存在著總量不足的問題,造成此種情況的原因也很多。
首先各鄉(鎮)文化站的基礎設施建設面積窄小,功能不全。基礎設施大多數為上世紀80年代中期投資建設,至今已破舊不堪,尤其是鄉鎮文化站1/2以上已成危房,有的已經倒塌,有拆除無站所的、有破舊不堪的、有的在鄉政府院內、有的地處偏僻。其次是文化站場地被擠占、挪用、變賣的現象非常普遍,不少業務用房用于租賃經營,甚至還有的在鄉鎮合并過程中移作他用。第三是村級文化陣地設施器材相對滯后,缺少必要的活動器材和報刊書籍,沒有專門的管理人員,管理引導不夠,致使大部分文化陣地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二)政出多門,行業對壘
文化事業單位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窗口,群眾文化、文藝創演、圖書閱覽、文博、電影電視、新聞出版、旅游、體育活動等都是弘揚先進文化的前哨陣地。由于政出多門,統籌組織協調不夠,各行其是、各唱各的調。分類不明確,邊界不清,誰都組織管理農村文化,誰都不負全責,誰都沒有同其他部門協同起來做統一的規劃與投入,這樣做的結果是使原本有限的農村文化資源無法發揮應有的效益。
文化館、文化站一直受到體制的沖擊,定位不明確。文化館(站)是國家明文規定的公益性事業單位,但因為體制的變化,有的定性為全民事業單位,有的定性為差額事業單位,有的定性為文化經營單位。由于鄉鎮行政區劃撤并,文化站的設備、物資、人員等一直存在著變動因素,影響文化站正常工作的開展。而在鄉鎮機構改革中文化站被移交到鄉(鎮)政府管理后,業務主管部門就很少與鄉鎮站取得聯系,致使農村文化工作沒有明確的方向和目標,基本上處于停滯狀態。
(三)鄉站的陣地和職能作用沒有運用發揮
2007—2008年西海固地區82個鄉站全部配發了數字電影設施,落實“2131”目標,但只有少數幾個站由專業人員開展農村放映,其他鄉(鎮)站電影放映專業人員閑置,而且社會上另聘的人員放映。鄉(鎮)站的活動陣地一部分出租為門市部,一部分為家屬院。鄉站的專業人員絕大部分被鄉(鎮)政府挪用包村駐隊,進行其他工作。
(四)人才資源嚴重匱乏
文化專干缺少,很多都身兼多職。農村文化人才匱乏,現有的文化工作人員素質也良莠不齊,年齡偏大,學歷低。90%的人員為工人,70%的人員無專業技術職稱,50歲以上的人員占50%。而且農村文化隊伍建設后備力量明顯不足。
當然,這些年,區黨委、政府按照中央關于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戰略部署,圍繞“小省區辦大文化”的總體要求,努力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不斷提升寧夏文化軟實力和綜合競爭力,西海固地區的各級政府也加大了文化建設的投資力度,農村文化建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文化設施建設有了較快發展,農村文化活動日益豐富和繁榮。
1、基層文化館(站)的建設已列入國家十一五規劃,各級黨委、政府也把精神文明建設納入到年終考核,其中基層文化建設部分占有相當的比重,政府在政策上重視文化建設。
2、新一輪年輕干部擔任領導崗位,也為創新、開展農村文化帶來了活力,對文化工作的重視程度也在提高。
3、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建設的加快,農村廣大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廣大農民群眾的思想觀念的變化,投入農村文化建設的積極性也在增加。
4、城鎮社區文化帶動農村文化的發展,互相之間的融合,也是促進農村文化的重要紐帶。
三、對未來發展的思考
在黨的十七大關于文化建設方針和政策的指導下,西海固地區應充分利用現有優勢,堅持落實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戰略。作為基層文化工作者,對基層文化建設和發展提如下幾點建議:
(一)堅持黨的方針政策,促進政府職能轉變,推進文化體制改革
我們要積極穩妥地推進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化改革,加快機制創新,制度創新、活動創新、理念創新。農村基層文化改革必須立足公益性前提,充分發揮國辦文化機構在農村文化工作中的主導作用,以增加投入、轉換機制、增強活力、改善服務為重點,調整原有的文化機構,建構新的文化組織和文化體制,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農村文化建設新格局。
同級政府要給予資金投入和政策傾斜,各級文化部門要主動把農村文化建設納入到當地精神文明建設的全局之中,以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重點,把村級文化建設作為工作著力點,實現工作重點的下移、文化資源的下移和文化服務的下移,切實加大建設力度,進一步活躍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時,農村文化站要解放思想,搞活服務型文化,引入市場機制,全面推進農村文化建設,構建布局合理、設施完善、功能齊備、服務方便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二)以“硬”托“軟”,培育投資環境
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把文化作為國家軟實力,在黨的代表大會上作為重要任務提出。經濟與文化,一條腿長,一條腿短,勢必會造成中國這個“巨人”的不穩。文化事業的發展離不開經濟基礎,因此,加強和完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就不能不重視經濟對文化的作用。拓寬投融資渠道,努力籌集文化產業發展基金,以經濟給文化“補鈣”,以“硬”托“軟”,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投資氛圍。文化設施要共建共享。
(三)文化事業結合文化產業的發展
1、進一步加大對西海固文化產業的宣傳推介力度,積極創造條件,叫響文化產業品牌。特別是要以隆德縣申請注冊“中國書法之鄉”的“地名商標”為契機,加快文化產業基地建設步伐。
2、積極鼓勵和扶助優秀民間藝人發揮示范帶動作用,以利于形成濃厚的文化藝術氛圍。如隆德縣農民書畫院、西吉的社區文藝團隊、海原的“花兒”等都是一種很好的模式。
3、充分發揮歷史文化資源優勢。除固原博物館外,五縣(區)文管所還有館藏文物1萬多件,長期藏在深閨,未露芳容。在推動文化產業市場化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歷史文化資源的優勢,使其能夠產生應有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4、打造“烏蘭牧騎式”文藝團隊的優勢。發揮西吉縣文工團、海原文工團、固原市秦劇團(民族歌舞團)的社會影響力,使之在深化體制改革過程中,緊跟時代發展步伐,主動融入市場經濟大潮,采取送戲上門、菜單式服務等多種市場運作方式,在“三貼近”中開拓市場,贏得觀眾,實現經濟、社會效益雙豐收。
5、把西海固作家群的“名片”做大做靚。
在西海固,活躍著一支200多人的作家隊伍,他們以自己的文學創作改變了人們對西海固“貧瘠甲天下”的固有看法。他們的作品已經成為外部世界重新審視西海固的一張名片,石舒清摘取第三屆“魯迅文學獎”桂冠,了一容與周瑾平分“春天文學獎”之后,了一容又喜獲“駿馬獎”,王文清三次獲得“中國曹禺戲劇文學獎”。在寧夏,西海固文學占著半壁山河,應做大做強這塊“名片”。
(四)重視培養文藝骨干,重視文藝人才隊伍建設
地方政府的文化部門要高度重視文藝骨干培養,要建立一支對文化工作懂行、敬業的骨干隊伍,專兼結合,常年組織開展深受群眾喜愛的充滿生活氣息的文體活動,繁榮農村文化,成為業余團隊的核心。通過陣地活動輻射,在開展活動、組建團隊的同時,培養當地的文藝骨干,培養當地不走的心連心藝術團,形成西海固文藝骨干的網絡,以促進活動的開展和業余團隊的建設,農村文化發展形成良性循環,更能有序、健康發展。
(五)實現互聯網經營、農村黨員干部遠程教育、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強化培訓,探索建立長效運行機制,確保“三項功能”在基層文化建設中發揮作用
我們要踐行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就要堅持以人為本,把維護農民文化權益作為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在農村文化建設中,必須始終堅持為農民群眾提供豐富的優秀文化資源和公共文化服務,切實保證每一位公民都能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享受到同樣的文化權益,擁有平等的文化發展機會。要著重面向農民群眾提供系統性、制度性、公平性、可持續性的公共文化服務,滿足農民群眾迅速增長的文化需求,維護農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為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我們堅信有了政府的重視、社會的關注和農民自身文化意識的覺醒,在不久的將來,農村文化將呈現大發展大繁榮的局面。
參考文獻:
[1]鮑淑紅,劉治榮.淺談固原農村文化建設[J].固原師專學報,2006(5).
[2]梁劍.試論新時期文化建設的基本歷程及基本經驗[J].華中師范大學,2002.
[3]劉漢一.欠發達地區農村文化建設現狀分析及對策[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
[4]楊曉英.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J].安徽農學通報,2006(4).
[5]牛廷偉,鮑淑紅,郭主義.把文化產業培育成固原的支柱產業[R]固原新聞網.
(作者簡介:李學智(1979年—)男,寧夏西吉人,西北民族大學美術系設計專業畢業,現供職于寧夏西吉縣文化館,固原市美術家協會會員,四級美術師、助理群文館員。
馬慶玲 (1982年—)女, 寧夏大學畢業,現就職于西吉縣吉強小學,小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