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 軍
人的一生要經歷三大教育,即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而家庭教育對一個人來說,既是啟蒙教育,也是終身教育,因為家庭是孩子的天然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人們常說:孩子是家長的影子,家長是孩子的鏡子,就是這個道理。可見,家庭教育對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那么,作為父母來說,要想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長,在家庭教育中應當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不一致,需要建立自信心
有些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各持己見,時常一個護、一個罵,甚至當著孩子的面爭論教育的方法,不論哪一方勝利,對孩子無疑是失敗的教育。“天才”的萌芽在不知不覺中成長,最終成為舉世聞名的發(fā)明家。可見成功源于自信,自信心的樹立,來自于周圍人們的賞識。試想,一個做父母的都不賞識自己的孩子,孩子的自信心從何而來?對學習成績比較差的孩子,家長要用放大鏡找他們的閃光點,幫助子女樹立克服困難的信心。
二、對孩子的期望值要適度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為達到這個目的,有的家長不惜一切代價實施各種智力開發(fā)或技能培訓,并且不滿足學校教育的內容,在業(yè)余時間給孩子請家教,如學琴、畫、棋、舞等,讓孩子成天被各種學習任務所困擾。不要對孩子希望太高,更不要自己沒有實現的理想一定要在孩子身上實現。大量的事實證明,對孩子施加過重的學習任務,會引起孩子的厭學情緒。由于孩子不是主動地學習,對所學的知識缺乏興趣,即便是參加了學習,也還是“人在曹營心在漢”。長此下去會損傷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得不償失。因此,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一定要適度,要根據孩子的專長、興趣合理安排孩子的學習。
三、家長教育子女的“三觀”不正確
一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社會環(huán)境、學校教育、自我教育中逐步形成的,家長作為子女的啟蒙教育者,其“三觀”正確與否是非常重要的。現階段部分家長的頭腦中,拜金主義思想較重,人生理想和信念淡漠,放棄了自己在事業(yè)上的追求,把孩子當作自己某種人生的寄托,自己則時常泡在麻將和吃喝之中,這種頹廢的人生觀是對孩子最惡劣的身教。
四、重視孩子智力的開發(fā),忽視道德品質教育
有的家長只關心孩子的考分和在班里的名次,認為只要學習成績好,品質差一點關系不大。久而久之,孩子從小養(yǎng)成了任性、懶散、自私等惡習。
五、家庭教育簡單粗暴
現在家長很少注意學習教育學、心理學,孩子犯了錯誤,非打即罵。豈不知打罵孩子會使孩子產生怨恨、撒謊、害怕、逃避、壓抑的心理,長期下去,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上進心。
六、有求必應,過分溺愛
我國獨生子女家庭越來越多,父母對子女生活上百依百順,孩子在家里為所欲為,把父母對他的照顧認定為理所當然,稍有不如意,大發(fā)脾氣。父母過分寵愛孩子的結果是從“愛之切”轉化為“恨之深”。
七、與子女一起成長,做子女的知心朋友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人們所要學習的東西越來越多。家長平時要以身作則,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注重提高自身修養(yǎng)。作為家長,應隨時體現出求知上進的精神,給子女做出榜樣。“爸爸媽媽同樣在學習,在進步啊!”使子女明白學習新知、不斷進步是伴隨著人的終身的。其次,要與子女溝通,努力縮短與子女心靈的距離,愿意聽子女談知心話,真實地了解自己的子女,教育子女健康成長。在教育子女時切忌使用“沒出息”、“傻瓜”等侮辱性語言,更不要以譏諷語氣,來冷嘲熱諷孩子,冷漠孩子,這樣會抹殺孩子的自信心,給孩子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阻礙他們的成長和進步。
八、家庭中民主氣氛較差,孩子在家庭成員中處于從屬的地位
在家庭里要給孩子一個輕松、和諧、民主的環(huán)境,在這種環(huán)境里,孩子的觀察、想象、思維能力可得到健康的發(fā)展。在孩子提出所謂“怪論”或做“怪事”時,家長不要輕易否定,要讓孩子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和施展自己的“才干”。孩子潛藏的智慧非常之大,只要我們能正確地引導孩子,孩子的潛能就會得到充分發(fā)揮。父母應同等對待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員,充分尊重子女的意見,孩子在家庭中應該有發(fā)言權。跟孩子講自己的心里話,體現真正的交流和溝通。
九、尊重孩子,注意培養(yǎng)獨立性
所有孩子都有著一個共同的天性——好問為什么,這表明孩子也在思考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家長應該不厭其煩地回答孩子的問題,并想辦法讓孩子多長知識,引導啟發(fā)孩子動腦去想問題,培養(yǎng)孩子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同時,家長應該多聽孩子的意見,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學會拿主意做決定。由于受傳統(tǒng)觀念影響,孩子缺少自己做決定的機會和權利,家長對孩子的一切都有決定權,這對孩子的獨立性培養(yǎng)極為不利。因此,家長應多給孩子機會,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不要生活上凡事都包辦代替,放手讓孩子自己做。不要將孩子的一切都予以否定,而要多聽聽孩子的意見,只要是合理的建議,就應該讓孩子自己作決定,時間長了孩子就學會獨立處理問題。不要過多地插手孩子的事務,剝奪孩子自己的選擇權。
十、言教、身教和境教相結合
平等對待孩子,不居高臨下,不以審問式的語氣問孩子問題。好多家長有一種誤解,認為教育孩子就是“說”孩子、“馴”孩子,天天數落,事事嘮叨,不厭其煩,滔滔不絕,效果如何呢?孩子會洗耳恭聽、認真接受嗎?大多數孩子不是這樣,越是家長越說起勁,孩子越聽越煩,有的想躲開,有的頂上幾句,“別說了,別說了,知道了,知道了,”“煩不煩人啊?”,效果肯定不會好。我們不是反對說教,教育孩子,說是一種重要方式,但是,要想孩子接受說教,必須做到:(1)說得有理,符合孩子實際;(2)說得有力,有實際例證;(3)說得精要,不啰唆;(4)說得適時,選擇合適的時機和場合。
十一、對子女的關心,必須從德、智、體、美、勞幾方面全面進行
可以這么說,絕大多數家長只關心子女學習成績的好壞,而成績的好壞往往只看期中、期末考試的成績、分數,一開口就是“考多少分,排第幾名”,而對孩子的思想品德、行為習慣、內心世界、情感世界,以及理想、興趣、意志等不聞不問。
十二、對子女的教育,家庭與學校必須同步進行,相互配合
有些家長很少過問孩子的學習,很少了解孩子的思想,認為只要將孩子的吃、穿照顧好就行了,學習上讓他自己把握;有些家長借口工作忙,或者借口自己文化低,不懂教育,放松對子女的教育。更有家長對孩子在學校的表現不聞不問,放任自流;有的甚至對學校橫加指責,把孩子的不良表現歸之于學校。這些都是不負責任;不好的行為。教育子女,不僅是教師的職責,更是家長的職責,只有雙方相互配合,加強聯系(家訪、校訪、電話詢問等),使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有機結合,才能教育好子女。
十三、多接近自然和社會
走進自然和深入社會是養(yǎng)成兒童良好習慣的有效途徑。大自然、大社會是我們知識的寶庫,是我們的活教材、活教師,每一個人都應當向它們討教,向它們探討。
綜上所述,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長河的源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讓孩子有出息”是家長永恒的追求,教育子女的方法多種多樣,子女的個體情況、家庭環(huán)境、家長素質等都是重要的因素,家長教育要有效地配合學校教育,達到共同教育好學生的目的,讓孩子快樂健康成長。
(作者單位:青海省德令哈市民族聯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