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跨文化旅游。跨文化旅游(Intercultural Tourism)是指“負載著至少一種文化的旅游者,跨出國界,到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目的地從事旅游活動所引起的現象和關系的總和。”跨文化旅游活動本身的性質,決定了其與跨文化交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密切關系。學者們認為:“跨文化交際指文化直覺和符號系統的不同足以改變交際事件中人們之間的交際。”換言之,“跨文化交際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信息發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間的交際。”跨文化旅游活動就是人們進行跨文化交際的一種形式。
在跨文化旅游中擔任導游翻譯工作的人員稱為“涉外導游”或“涉外翻譯”。他們是從事接待來自海外的訪問者、旅游者的人員,確切地說就是“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語)導游資格證書和導游證,受旅行社委派,按照接待計劃,從事陪同海外旅游團(者)參觀、游覽等事務的工作人員。”他們的工作包括導游翻譯服務和旅行生活服務。因為他們在跨文化旅游活動中同時兼任了“導游”和“翻譯”兩種工作,所以他們是與游客接觸最頻繁、交流最多的人。他們與游客之間的交際是否有效直接決定了旅游文化的傳播,他們的協調溝通能力直接影響著整個旅游過程的順利進行。因此,涉外導游必須具備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也就是進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際所需要的能力與素質。“跨文化交際能力包括交際能力與跨文化能力,交際能力又包含著語言能力、語用能力和策略;跨文化能力包含敏感性、寬容性與靈活性。”因此,作為一名涉外導游,除具備較扎實的漢語語言功底、較高的外語水平,深厚的翻譯理論基礎知識和旅游專業知識,豐富的翻譯實踐經驗外,還要充分認識到翻譯中的文化因素。因為“翻譯顯然不僅僅是一個語言轉換的,更是一個文化傳通、交談和融會的過程。翻譯同文化因素、背景知識和內在的價值觀有很大的關聯,并受他們的影響和制約。”在跨文化旅游中,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由于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不同,社會歷史發展狀況不同,生產方式和社會制度不同,所以有著不同的民族心理特質和思維方式,不同的宗教信仰和傳統習俗,不同的語言文化和價值觀念。如果不了解這些差異就會導致交際失敗,甚至會導致誤會或沖突。由于文化差異,造成交際失敗或誤會的例子比比皆是,筆者曾聽說過這樣一件事:一位國民黨軍官攜夫人去機場迎接來自美國的顧問。雙方見面后,美國顧問出于禮貌說:“您的夫人真漂亮!”這位軍官聽后客套道:“哪里,哪里!”可是翻譯卻將這句中國人常用的客套話譯成了“where,where!”,美國顧問聽了感到莫名其妙。心想:“我只是禮節性地稱贊了一下他的夫人,他居然問我她哪里漂亮。”于是他只好說:“從頭到腳都漂亮。”顯然,這樣的誤會是由于譯者忽略文化差異而造成的。因此筆者認為,一名涉外導游翻譯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非常重要,特別是以下幾個方面的文化差異。
一、言語行為之文化差異
作為一名導游翻譯,無論是在自己的行為中,還是在為服務對象的翻譯溝通中,意識到來自不同社會的人使
用的社會語言規則存在的差異是至關重要的。“各社會或群體在問候,道歉、感謝、祝賀、邀請、恭維等諸多言語行為方面都有其獨特的規則可循,即使是類似的情景,相同的社會功能,所實施的言語行為的語句可能截然不同,所采用的方略也有天壤之別。”如:因社會結構、血緣關系,及文化取向等方面差異的存在,東西方在稱呼類型、稱呼方式的選擇,及稱呼語的功能方面截然不同。如:漢語稱謂中,職務、職業、職稱等均可被列為頭銜,而英語中卻不同。中國學生常用“Teacher Zhang, Teacher Wang”來稱呼老師,這樣的稱呼在英語中是沒有的。漢語中,在不知其姓名的情況下有“老大爺”、“大嬸”、 “大姐”、 “師傅”等敬稱,而英語中則敬稱為 “Sir” 或“Madam”。又如:由于文化差異和制約言語行為的社會規范不同,人們之間打招呼時所涉及的話題也不同。美國人在問候之后可能會談論天氣、工作、居住條件等,并設法找出共同之處。日本人在開始談話前,習慣互報姓名,工作單位,職業或談一些關于個人身份的情況。中國人相互見面時會談及到婚姻、經濟狀況等,中國人的這些話題有時會構成對西方人隱私的威脅。另外,中國人非常注重“謙虛”和“禮貌”,在受到別人邀請吃飯時習慣說:“不”,即使是愿意接受,也是在反復邀請后才可接受。而對美國人來說這是明顯的拒絕邀請的表示。可見,了解言語行為之文化差異,對一個跨文化導游翻譯來說,比掌握外語本身更為重要。“一個語法錯誤,一個語音錯誤,一個詞匯錯誤,不會使我們觸怒對方,別人會以為這些錯誤是語言學習過程中的必然產物。語言使用規則一旦出錯——一個不合適的問題,一個遲遲出口的‘道歉,一個不及時的‘恭維或‘祝賀,一個對‘恭維語或‘問候語的不恰當的反應,將會被當成沒有修養的表現,被當成對人格的有意冒犯或侮辱。”
二、禮貌原則之文化差異
禮貌是各社會各群體共有的普遍現象。各個國家和民族的人們都講究禮貌。但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來自不同國家和民族的人都有其獨特的原則和準則。在跨文化交際中,如果各自按自己的禮貌原則行事,勢必會產生誤解。
在以“禮儀之邦”聞名于世的中國,“禮”的精神始終約束著人們的行為。學者們認為,中國社會中人際交往的禮貌原則與西方國家有很大的差別。無論是“禮貌”的內涵,禮貌準則的側重或選擇,禮貌在言語行為方面的分布,還是禮貌與人際間的社會地位的關系,涉及的話題等。如:以謙虛為美德的中國人在與人交往時往往“卑己尊人”:在贈送禮品時會貶低所贈之物,在設宴招待別人時會很謙虛地貶低所備飯菜,在公開講話的開場白的措詞方面,許多中國人包括領導人,都要謙虛一番,說“我沒什么更多的可講”或“我在這方面懂得不多,隨便講幾句,浪費大家時間啦!”等等,從而達到“卑己尊人”的目的,而這些在中國人眼里非常禮貌的言語,常常讓西方人感到莫名其妙,不可理解。他們會想“既然沒什么好講的,又浪費大家的時間,那為什么還要講?”又如:在宴請客人時,中國人的好客和熱情表現在不斷勸客人多吃菜、多喝酒,甚至頻頻為客人夾菜。這種款待方式卻不為西方人所接受,在他們眼里,吃多少或吃什么應該由客人自己來決定。另外,中國人招待客人,菜肴準備得越豐盛越禮貌,對餐桌上的浪費不以為然。作為客人,則是吃得越多越禮貌。但西方人從不在餐桌上浪費,他們會將自己盤中的食物吃得干干凈凈。而且,對西方人來說,吃得過多、過飽是一種沒有教養的行為。跨文化旅游中會常常涉及到用餐,贈送禮品等事宜,導游對這些方面的文化差異一定要有很高的敏感性。
三、非語言交際之文化差異
非語言交際指的是語言行為以外的所有交際行為。非語言交際是整個交際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非語言交際包括體態語,副語言,客體語,環境語。人與人之間的語言交際能力固然重要。但只注意語言交際,忽略非語言交際,是一種不完全的交際。“絕大多數研究專家認為,在面對面的交際中,信息的社交內容只有35%左右是語言行為,其他都是通過非語言行為傳遞的。”在交際中,脫離非語言的配合的孤立的語言行為往往難以達到有限的交際目的。非語言交際也有強烈的文化特征,忽視非語言交際的文化差異也會產生嚴重的后果。涉外導游在其服務過程中在非語言交際方面應該注意以下幾點:首先,文化不同,非語言交際的手段也不同。例如:表示不知道、為難、不贊成或無可奈何等含義時,中國人會搖頭或擺手,許多西方人則喜歡聳肩。其次,相同的非語言交際行為,表達的含義不同。例如:英語國家的“OK”手勢,因文化不同,這個手勢的含義也不同。中國人用此手勢表示“零”;法國人表示“零”或“無”;日本人表示的是“錢”;在巴西和希臘等國則是一種污穢動作。再次,有些動作在一種文化中只表示一種含義,在別的文化中卻可能表示多種不同的含義。例如:兩人挽著胳膊或勾肩搭背的動作在英語國家只存在于夫妻、戀人或青年異性朋友之間,多與戀情或性有關;在中國則可以表示男女之間的戀情,同性之間親密的友情,晚輩與長輩、子女與父母之間的親密之情、關心或尊敬等。另外,還有許多姿勢、動作只存在于某一種或某些文化中,在其他文化中卻不存在。如:中國人在面對長輩、上級或老師時,坐、站、走等體姿要求端莊以示尊敬。而英語國家的人對體姿就沒有如此嚴格的要求。在中國的課堂上,學生被要求坐得端端正正,而在英語國家,學生的坐姿就比較隨便,大學生甚至可以將腳放在前面的椅子上。可見,非語言行為的含義豐富而微妙,其文化差異更是錯綜復雜。所以,涉外導游在工作時,千萬不能掉以輕心。
四、傳統風俗習慣之差異
生活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在長期的生活中形成的風俗習慣千差萬別。在一種文化中被視為吉祥的事物,在另一種文化中或許就是不祥之物。作為一名涉外導游,如果不了解游客來源國的風俗習慣和禁忌,完全按照自己的風俗習慣去對待外國客人,就有可能產生溝通障礙,甚至導致誤解。如:在跨文化旅游中,贈送禮品也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在選擇禮品時必須要考慮交往對象的習俗或禁忌。筆者曾聽到這樣一件事情:杭州一家旅行社接待一個意大利旅游團,導游翻譯帶領客人參觀絲綢廠后,就代表旅行社贈給每位客人一份紀念品——一塊繡有菊花圖案和旅行社社徽的真絲手帕。而客人們看到禮品時不是欣喜,而是一片嘩然,有人甚至表現出非常的氣憤和傷感。原來,在意大利人看來,手帕是親人離別擦眼淚的不祥之物,是不能作為禮物相送的。另外,他們還忌諱菊花,因為菊花是他們祭墳掃墓時才用的花。可想而知,這位導游翻譯對他們造成了多大的傷害。另外,在旅游活動中,還要特別注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食物方面的禁忌,如:穆斯林國家的人忌諱吃豬肉,許多西方國家的人不吃動物內臟等。
總之,一名導游翻譯只有在熟悉掌握本土歷史、文化、習俗等方面的知識,了解客源國家或地區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社會習俗等文化特點的基礎上,加強不同外來文化與中國文化的對比研究,通過大量的工作實踐,掌握各種文化之間的差異,在工作中不斷提高對不同文化之間差異的敏感性,理解、尊重、寬容異質文化,才能知己知彼,求同存異,更好地弘揚和宣傳本土文化,在跨文化旅游活動中真正起到橋梁和紐帶作用。
參考文獻:
[1]田穗文,龍小明.旅游發展中的跨文化研究[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3(7).
[2]Larry A. Samovar, Richard E. Porter, Lisa A. Stefani.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3]沈祖祥. 旅游與中國文化[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4]賈玉新. 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5]袁長青,謝秀蘭. 融會與浸染: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 ,2008(6).
[6]金惠康.跨文化交際翻譯續篇[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7]畢繼萬.跨文化非語言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作者簡介:沈秀麗,青海行政學院,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跨文化交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