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昱
設計就是人類把自己的意識加在自然界之上,并以此來創造人類文明的一種廣泛的活動。從人類誕生那一刻起,我們所用的、所看的、所創造的,沒有一樣不體現人類設計的痕跡,沒有一樣不體現人類自身的認識和情感的特征。它直接反映出了一個國家的文化積淀和這個國家主要民族的心理共性。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文明發展歷程,其文化傳統和哲學思想必然會對中國的設計產生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一、禮樂文化的淵源
春秋時期,學術思想十分活躍,使得社會思潮與文化也達到空前繁榮的地步, 是一個文化開放的時代。中國
文化的禮樂成分非常突出,它深層地規范著中國美學思想,影響著中國設計藝術的發展。那么,“禮樂”是什么呢?相傳它是在周初確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規矩、禮儀,是原始巫術禮儀基礎上的晚期氏族統治體系的規范化和系統化。作為早期宗法制的殷周體制,仍然包裹在氏族血緣的層層衣裝之中,它的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直接從原始文化延續而來。一方面,它有上下等級、尊卑長幼等明確而嚴格的秩序規定,原始氏族的全民性禮儀已變而為少數貴族所壟斷;另一方面,由于經濟基礎延續著氏族共同體的基本社會結構,從而這套“禮儀”一定程度上仍然保存了原始的民主性和人民性。
二、禮樂文化在設計中的體現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祭祀中,如方位、位置尊卑、服飾、酒食、器皿、樂師、慶典詞章等,都能在其設計安排中既體現出禮法,又有特定的文化習慣,這種禮樂文化符合中國人的特定習慣思維、審美趣味,是中國設計的早期形態。“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這都說明人的行為是以禮樂為準繩的,我們東方人的審美思想、設計藝術都無時無處不受這“禮樂”文化的支配。無論是家具、建筑、服飾、審美大眾文化行為,還是園林建筑等諸方面,都受到禮樂文化的影響。例如很多明式家具存在著濃厚的封建士大夫的審美趣味,為封建統治階級所占有使用,椅子坐面和扶手都比較高寬,這是和封建統治階級要求“正襟危坐相一致”。如果我們考察中國建筑的材料結構,會發現其基本上也是木質材料,形成一種獨特的木質結構體系。它滿足了中國人的含蓄、質樸的風格,幾千年的建筑特征總是如此。所以,中國建筑體現出高超的藝術成就,顯示出與西方建筑語言截然不同的特點,自始至終保持著手工藝操作手段,是我們中國設計美學的理念,它古樸并具有生活味,體現了我們的血緣文化特點。
(一)在城市布局上的體現
作為一個典范,北京故宮的嚴格對稱布置,層層門闕殿宇和庭院空間相聯結組成龐大建筑群,把封建“君權”抬高到無以復加的地步,這種極端嚴肅的布置是中國封建社會末期君主專制制度的典型。《考工記》中對周代的城市建設制度有明確的記載,城的大小因受封者的等級而異,城內道路的寬處、城墻的高度和建筑的顏色都有等級的區分。中國古代的城市,特別是都城和地方行政中心,往往是按照一定的布局進行規劃和設計的,以保證帝王的使用和安全為目的,體現了國君的尊嚴。居民被限制在四周有方高墻封閉的“里”或“坊”里,“里”、“坊”置于街道圍城的一個個的方格里,市場集中在少數特定的坊內,住宅和商店只能面朝“坊”內開門,坊的開關都是定時的。這一切都著力渲染皇權禮樂的審美意識,體現著尊卑等級秩序。這種影響在民用住宅中也存在著。
(二)在民居建筑上的體現
建筑物通常都是人主要活動的場所,這一點可以從空間的變化看出來。其設計原則是內向含蓄的,多層次的,力求多方面的均衡對稱。由于建筑群是內向的,因此,想清楚了解中國建筑的完整形象就必須從組群院落整體去認識。四合院在家庭生活上充分體現出古代社會的長幼有序、上下有分、內外有別。在家族制度深厚的中國,四合院維系著親情,并體現了不同家族成員的不同地位。北京四合院形制盡管基本一樣,但在封建時代,其規模、樣式以及裝飾都有嚴格的等級差別。
清代四合院大體上可分為四個等級:親王、公侯、品官和百姓。大小也因地位尊卑而分單院、前后重院和多重院。親王府規模最大,樣式和故宮大體相同,但面積和規模要小得多,分前后兩個部分,前部分有3重殿堂。公侯宅第有前廳、中堂、后堂為7間,大門為3間,門上有金漆獸面錫環。一、二品官,廳和堂各有7間,大門為綠油獸面錫環;三、四、五品官,廳和堂為7間,大門為黑油錫環;六、七、八、九品官,廳和堂只能有3間,大門為1間黑色,用鐵環。一般平民住宅只可建10到30所房屋,但每所正房不得超過3間。由此可見禮樂文化深刻的影響。
大門是建筑的出入口,也是人的臉面,無論在建筑樣式、建筑等級、建筑裝飾上都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建筑的大門除了提供出入的物質功能外,它所具有的標志與象征作用也很重要。同時它所表現出的傳統禮制的思想,所反映出的等級制度以及文化內涵,可以說是建筑文化中很重要的部分。即使是官居一品的大學士,他所居住的四合院的宅門,也只能是一間,與普通百姓沒有區別。但是,在大門的樣式上,卻做了嚴格的等級限制。只有一定品級的官員才可以使用廣亮大門與金柱大門,一般百姓是不可以采用的。四合院的大門因此由于等級可分為王府大門、廣亮大門、金柱大門、蠻子門、如意門、墻垣式大門等形式。王府大門是屋宇式大門中的最高等級:通常有五間三啟門和三間一啟門兩等,這種大門建在宅院的中軸線上,宏偉氣派。在民宅中,墻垣式門最普遍,它的樣式盡管很多,但基本造型相同,主要由腿子、門楣、屋面、脊飾等部分組成,一般都比較簡單樸素,所以采用者也不在少數。
參考文獻:
[1]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
[2]彭德,中國美術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楊先藝,設計藝術歷程[M].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鄭昱(1984.11—)女,湖北武漢人,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研究生,主要從事設計藝術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