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長
從世界農業、農村發展的角度來看,現代工業的發展對農業、農村的發展起著雙刃劍的作用。工業發展促進了農業、農村的發展,不僅提高了農業的生產率,農產品的產量顯著增加,種類也更為多樣化,為人們提供了比較高的農產品消費水準;但也給農業、農村的發展帶來了嚴重的負作用,尤其是重化工業的發展給農業、農村帶來了一系列環境問題。當前,農業、農村土地荒漠化嚴重,水土流失,化肥、農藥、農膜大量使用等自身問題具有普遍性,如果不能很好地加以解決,農業、農村的環境只能更加惡化,甚至會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問題。從目前農業發展模式來看,不能夠同時滿足環保、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這三個重要條件,因此,向生態農業以及循環農業發展轉變是整個世界農業發展的普遍趨勢。
一、世界農業的發展趨勢
傳統農業發展模式主要依靠農業外部的投入,用高耗能來換取高產出的農業生產方式,由此人們又把傳統的現代化農業稱為“石油農業”。“石油農業”為解決二戰后人類對食物數量的需求做出了貢獻。隨著“石油農業”的發展,它存在危害生態環境、不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造成嚴重的土壤侵蝕,土地侵蝕使很多土地無法耕種或勉強進行農業生產,造成農田生產力降低。二是化肥和農藥用量越來越大,進一步使土地狀況更加惡化,形成惡性循環。三是機械化生產、化肥塑料的大量使用,大量消耗著石油能源,同時給農村造成白色污染。四是農業生產自身造成了嚴重的環境問題,受侵蝕的土地沉積于水體中,造成了水污染,水污染又對動植物體系造成嚴重的生態影響,并間接危害人體健康。由于“石油農業”的諸多弊端,造成了危及生存
的生態問題。為了處理和解決人類環境和生存問題,必須在世界范圍內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
二、世界循環農業發展的基本經驗
由于各國的地理區位、自然稟賦、社會條件、經濟狀況和科學技術的迥異,其農業的發展水平自然也不盡相同。二戰后,先進的發達國家和地區在二十世紀60年代就已步入了現代農業的行列,有些經濟并不怎么發達、基礎原本薄弱的國家和地區也在二十世紀70年代或稍后時期基本上實現了農業現代化,并形成了特點不同的發展模式。其中有代表性的是:美國、加拿大——農業資源優勢型的發展模式;日本、荷蘭、以色列——農業資源貧乏型的發展模式;韓國——農業農村結合型的發展模式。通過了解循環農業的幾種基本模式,我們可以得出如下普遍經驗:
(一)以可持續發展思想為發展理念。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當人類面對日益嚴峻的環境和資源問題時,未來農業如何發展已引起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生態農業在保護環境和資源、消除常規農業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積極作用,以可持續發展思想為理念的循環農業在全世界廣泛興起。
(二)以強大的科學技術作為后盾。作為第一大產業的農業和作為農業新形式的循環農業都離不開科技的支持,各國都非常重視農業科技的研制和推廣。以色列每年用于農業科研開發的投資占國民生產總值(GDP)的3%,用于教育的資金投入比重占GDP的9%,科技開發和科教的高投入帶來了生產上的高效益。該國農業科研一般直接來自農業生產第一線,主要解決生產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推廣轉化迅速,每年從包括農產品、技術、設備在內的面向國際市場的生物技術和獨有技術研究開發中創匯達90億美元。
(三)以政策和資金做支撐。為了保證循環農業的有效推廣,各國政府紛紛出臺政策,籌集資金。如加拿大農業部于2001年夏宣布出資140億加元用于幫助有機種植者把握市場機遇、幫助農民從常規農業向有機農業轉變、幫助農業學院成立有機農業研究和開發中心。意大利國會于2001年通過的一個預算案中,扣減了對具有環境危害性農藥的資助,其資金用于有機和持續農業的研究活動,同時在一些高等院校開始了有機農業碩士人才的培養,農業部還正式開辦了一個國立有機農業學院。
(四)以嚴格的認證做保證。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生產是國外大多數國家生態經濟農業的特征。因此,在許多國家都設立了生態農業協會和食品認證機構,建立了嚴格的食品生產標準和生態農業生產認證程序。國外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的產業化發展已經在生產資料、生產標準、生產過程、法規體系、認證體系、標志體系和國際貿易體系建設方面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體系。日本農林水產省于2000年4月份推出了有機農業標準,于2001年4月正式執行。
(五)嚴格的市場準入制度。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世界貿易自由化的發展,各國在降低關稅的同時,與環境技術貿易相關的非關稅壁壘日趨森嚴,食品的生產方式、技術標準、認證管理等延伸擴展性附加條件,對農產品國際貿易將產生重要影響。這就要求生態農產品在進入國際市場前,必須經過權威機構按照通行的標準加以認證。目前,只有通過國際標準化委員會(ISO)制定的“ISO9000”和“ISO14000”環境國際標準的認可,才能進入國際市場,參與國際貿易。
(六)借助示范模式廣泛推動。韓國非常注重示范模式的利用,以點擴散、以點帶面、以示范促全面。其《五年計劃》中計劃投資0.18億美元舉辦親環境農業示范村70個,向示范村派遣中央技術支援隊,開展栽培技術實驗、經營分析、養分綜合管理、病蟲害綜合防除等,使示范村成為普及推廣環境農業技術、展示成果的場所。
(七)強化與國際接軌。與國際接軌可提高循環農業水平,提高貿易競爭力,同時可履行國際義務,體現循環農業初衷。如韓國計劃修改《環境農業培育法》,使其相關內容符合國際標準,制定生產親環境農產品時可使用的生產資料的目錄及說明書等親環境農業相關指南,把國立農產品品質管理院培育成為國際性有機農產品認證機關。
總之,各國采取各種措施,積極由石油農業生產模式向生態農業生產模式轉變,普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般來說,發展生態循環農業能很好地降低能量消耗,改善環境質量和食物質量,能很好地保護和節約自然資源,尤其是能節省石油等能源的使用,生態農業企業和農民都能取得很好的經濟效益。
三、世界循環農業發展對我國的啟示
通過研究不同國家的循環農業模式,結合我國農業發展實際,運用循環經濟理論,可得出適合我國的循環型農業發展的啟示。
(一)遵循生態發展規律。遵循生態規律、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除了鞏固和擴大農作物種植結構調整的成效,進一步從劣勢中挖掘優勢,把傳統、原始、無污染作為經濟優勢充分利用起來,滿足人們回歸自然、向往綠色的需求,大力開發無公害、綠色和有機產品。
(二)發展以循環農業建設為基礎、開發無公害農產品與綠色食品為目的的漸進式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因地制宜地利用現代化科學技術與傳統農業技術,應用生態學和生態經濟學原理,充分發揮地區資源優勢,依據經濟發展水平及“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原則,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全面規劃、合理組織農業生產,對中低產地區進行綜合治理,對高產地區進行生態功能強化,實現農業高產、優質、高效、持續發展,達到生態與經濟兩個系統的良性循環和經濟、生態、社會(文化)三大效益的統一。
(三)充分發揮政府對循環農業的引導和推動作用。從國外循環農業的發展道路來看,尤其是在發展初期,政府的積極支持和引導至關重要。一是制訂規劃,要把發展循環經濟、循環農業的內容列入國家長期發展規劃中,建立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及相關統計制度,確定循環農業建設的戰略目標、分階段計劃的重點環節。二是有法可依,要研究制定發展循環經濟、循環農業的法律法規和行政措施,使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三是加大投入,在建設初期,政府要加大農村基礎建設投入,對循環農業中的生態產品實行價格補貼,鼓勵農民發展生態農業。四是搞好試點,各級政府要在本行政區域內選擇條件較好的地區進行試點,著重在重點行業、農業科技園區、規模種養集中區等,試行循環農業發展模式,總結經驗加以推廣應用。五是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和生態農業的環境監測體系。六是加快中國循環農業的標準化與國際化建設。應根據循環農業發展的需要,參照國際標準制定循環農業標準化體系,使中國生態農產品與國內外市場有良好的接口,以促進中國生態農產品市場化和國際化,提高中國生態農業國際競爭力。
(四)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培育和健全生態農產品的市場運作機制,中國應從降低生態農產品的生產成本入手,發揮行業協會和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經營組織作用,建立收購、加工、銷售網絡,合理擴大企業經營規模、降低單位成本,通過優質的市場服務,增加消費者的質量信任感,以贏得較強的市場競爭力。
(五)根據國際生態農業生產要求和相應的生產標準,并通過有關生態農產品認證機構認證,逐步打破國際市場的“綠色壁壘”,使中國的農產品能順利進入國際市場。要通過調整技術對策并組織實施技術創新,形成一套既適合中國國情、又符合國際市場要求的生態農業核心技術體系,并且在廣大農村積極推廣和應用。創建和完善中國生態農業技術體系必須建立在規范農業生產技術體系、宏觀調控管理體系、產品質量控制與監測體系3大體系之上。
(六)利用政府有力的宏觀調控政策解決生態農業發展中的資金不足問題。在我國目前的國民經濟發展體系中,一方面,有大量資金被閑置起來,得不到有效合理的利用;另一方面,大量過剩產品在城市中難以消化和吸收。這些資金和產品的累積,只有在農業的發展中才可以創造出新的價值與財富。只有以這種方式,生態農業的發展才會找到真正的物質、資金和技術支撐。
參考文獻:
[1]顏景辰,雷海章. 世界生態農業的發展趨勢和啟示[J].世界農業,2005(1).
[2]任愛華. 國外生態農業發展的比較借鑒[J].農業.農民(A版),2004(12).
[3]潘光,劉錦前. 以色列農業發展的成功之路[J].求是,2004(24).
[4]李振德.日本的環保型農業[N].經濟日報農村版,2004/03/29.
[5]冷朝陽,賈靜,張樹興. 我國農業生態環境的現狀及應對策略之法律思考[D]. 全國環境資源法學研討會論文集,2005.
(作者簡介:馮 長(1978.10—)男,河北保定人,世界經濟專業碩士研究生,助教,河北大學發展規劃與政策法規辦公室正科級秘書,研究范圍:循環經濟,農業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