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公信力是社會誠信的保障,是信用體系最后的保障線。打造信用政府,提高政府公信力,是當前解決誠信問題、建立和完善社會誠信體系的重點。政府公信力這一概念包含以下三個要素:理念、行為、結果。這三個要素環環相扣。然而當前個別政府公信力缺失表現在政府職能無序,應急措施淡化,服務意識和政府理念上。那
么產生這些問題的根源在哪里呢?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本文做出了分析。
一、政府公信力的內涵和要素
在個人誠信、企業誠信和政府誠信組成的社會誠信體系中,政府的誠信是最大的誠信。所謂“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依據于自身的信用所獲得的社會公眾的信任度。它體現的是政府的信用能力,反映的是公民在何種程度上對政府行為持信任態度。因而,這一概念事實上囊括了政府信用與政府信任這兩者的全部內容。具體地說,政府公信力這一概念包含以下三個要素:第一要素:理念。理念是一種向導,它告訴人們如何從事。正確的理念自然引導恰當的行為,這說明理念具有指導性。而政治合法性是政府公信力的第一要件。第二要素:行為。行為根植于理念。而行為愈正當,行為主體獲得的信任值就愈高。第三要素:結果。政府管理效率是政府管理行為的必然結果。政府管理效率是指政府提供公共物品與公共服務的有效性。政府的非贏利性及產出的公共性與服
務性,決定了政府的職責只能是滿足社會公眾的合理需求。理念正確、行為正當與結果滿意是構筑政府公信力的三大支柱。三位一體,環環相扣,生成了政府公信力。
二、政府公信力缺失的表現
體制的轉軌要求政府職能相應轉變,個別地區出現政府職能錯位或失位,使得危機管理體制不健全,政府危機管理職能模糊。一些政府部門仍然管了不該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導致市場混亂無序。一些政府部門擴大自由裁量權與民爭利,使“權力部門化,部門利益化,利益法制化”。面對層出不窮的危機事件,最為關鍵的就是核心的危機管理綜合協調機構,專門應對各種各樣的自然災害和人為事故。政府危機管理體制存在的主要問題,表現為部門化管理,沒有形成統一的指揮體制,對于新的公共危機缺少相應的管理機構。再有就是服務意識薄弱,信息發布滯后。政府公信力在于真誠地為百姓服務,取信于民,欺騙輿論、混淆視聽的做法只會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增強民眾對政府的不信任感。還有就是誠信理念淡薄,官員權力異化。面對危機的突發性,政府官員在管理理念上對危機的嚴重危害認識不足,加之缺乏“民本”意識,漠視人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無視民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欺上瞞下,口是心非,弄虛作假,只重視算政治賬,忽視成本——效益分析,對危機反應失當,致使危機擴散。
三、政府面對突發危機時,公信力缺失的根源在哪里
第一,政府自身的自利性包括地方政府的自利性和政府官員的自利性。一方面,政府組織的自利性,指政府在政策制定時以組織自身利益為考量,而非整個社會的整體利益。在現實中,由于政府自身利益的存在,政府作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利益沖突的調節者、社會秩序的供給者和維護者的地位和作用并沒有真正到位。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為了其上級政府的利益,為了取悅上級政府而把上級政府的利益放在首位。政府官員也同樣有自利性,政府官員是以自己任職期間獲得最大預算為目標進行行動的,通過預算的增加,官員們可以獲得職位、權限,尤其是隨之而來的特權及名譽等個人利益。第二,政府執政理念的滯后片面發展理念與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矛盾。另外是全能政府理念與有限政府理念的矛盾。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使得相當部分地方政府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仍繼續保留全能政府理念,政府行為的越位、錯位、缺位現象同時存在。第三是“人治”理念與法制理念的矛盾,還有就是管制理念與服務理念的矛盾,在這種理念指導下,地方政府往往把自身當作社會統一的權威,依靠嚴密的組織和制度,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在處理社會公共事務時往往把公眾視為行政管理的被動承受者和行政成果的被動消費者,公眾既沒有參與行政管理的機會,也沒有選擇政府所提供的“產品”的余地,只能消極地接受政府提供的種種服務,完全處于被管制地位。
四、我們要解決政府公信力缺失問題就要轉變公務員的權力觀和加強法制建設,完善監督約束機制
要轉變行政理念首要的是樹立公務人員正確的權力觀,明確政府是受公眾委托,從事公共事務管理的公共機構,其權力并非本身固有,而是來自于人民的信任與委托、另外就是強化公務員的信用意識。第二,加強法制建設,首要的是加強信用立法完備的法律體系是構建政府信用的基礎。參照發達國家的經驗,建設社會信用體系必須立法先行,加以規范。同時還要建立一整套規范政府及其行為的法律法規,一方面使政府的權力以憲法和法律為依據,符合法定的職責、權限和行使的步驟、方式和手段。另一方面要求政府在行使法律賦予的自由裁量權時,必須符合法律的目的、意圖和大多數人的公平公正信念,做到合情合理和客觀適度。同時要健全行政責任追究賠償制度。要努力健全行政責任追究賠償制度,強化對失信行為的懲罰和制裁,尤其要強化程序法對行政機關違法行為的制裁。不斷拓寬和加大行政賠償的范圍和額度,政府違法的具體行政行為要賠償,違法的抽象行政行為也要賠償。再次,完善監督約束機制。要建立政府的信用,沒有監督機制是不可能實現的。目前的情況下,一般有兩種監督形式:一是法律的規范和監督。要使政府做出合理的決策,并且能夠保持決策的穩定性,在實施中不因為個人或集團的利益而走形,最有力的就是法律的規范和監督。二是道德的規范和監督。
參考文獻:
[1]龔培興,陳洪生.政府公信力:理念、行為與效率的研究視角[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3(7).
[2]陳潭.政府信用失落與政府信用建設[J].社會主義研究,2004.
[3]何明顯,汪水波.地方政府公信力與政府運作成本相關性的制度分析[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2.
(作者簡介:蘇學勤,中南民族大學法學院07級研究生,研究方向:憲法與行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