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茜 李 倩
【摘 要】BOT模式作為項目融資的方式之一,現在正逐漸引入到高校的基礎設施建設中。這就要求我們加深對其特點和利弊的認識,揚長避短,創新適應高校運用的模式,使這種模式在高?;A設施建設實踐中產生更好的效果。
【關鍵詞】BOT模式 優勢 風險 創新模式
一、BOT投資經營模式簡介
BOT是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的縮寫,其內容主要指公共項目“建設——經營——
移交(轉讓)”(Build-Operate-Transfer)運營模式的簡稱。即公共項目建設方(一般為政府)暫時讓渡所有權和經營權,以此引入市場經濟其它經營主體,進行企業化運作,經營合同期滿后,項目無償交還給建設方(政府)。這種模式解決了政府資金短缺的問題,能夠使公眾獲利,也能夠使投資者擁有投資的機會和渠道,達到雙贏的目的。
二、高校基礎設施建設中引入BOT模式的優勢
(一)解決高校規模化發展中的資金“瓶頸”
長期以來,高等院校基礎設施主要是依賴政府財政撥款,以及學費、住宿費等預算外收入。擴招卻讓高校陷入了兩難的境地,一方面,財政撥款有限,單純依賴財政撥款“等、靠、要”根本無法滿足的高校發展的需要。而通過擴招獲得更多的學費收入來支持長遠的發展成為高校的另一出路。另一方面,擴招對基礎設施的需要迫在眉睫,學生公寓、食堂、教學樓等基礎設施的不足嚴重阻礙了擴招的步伐。不擴招,高校只能原地踏步;擴招,大量資金從哪里來?高校擴招帶來的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缺乏問題成為高校發展的“瓶頸”。不尋求多種融資渠道,爭取社會資金進入高校,就等于坐以待斃。而BOT融資真正實現了投資主體、融資方式、投資渠道的多元化,可迅速籌集到足夠的社會資金,以滿足高校后勤發展的需要,緩解高校規模化發展的“瓶頸”約束。
(二)降低高校的財務風險
由于在BOT項目中,其融資風險和責任均由投資方承擔,高校不用做任何的信用擔保,并且把“銀校合作”中由銀行貸款取得項目建設資金的債務風險轉移到了項目投資人身上。投資資金完全由社會資金或民營資本投入,以項目的收入償還,在高校財務上完全能夠承擔,同時又可將投資大,回收慢的風險由投資人、使用者以及其他有關方面共同承擔,隔離、分散了債務風險。
(三)引入市場機制,提高了高等院?;A設施的使用效率
在計劃經濟條件下,由于種種原因,高等院?;A設施產權一直比較模糊,資源浪費現象嚴重。加之在缺少激勵條件下,高等院校資源投入產出效益低,資源配置難以最大效益化。BOT項目融資機制引入后,由于投資主體變化,企業產權明晰,充分發揮了市場激勵機制的作用,在同等條件下,高等院校基礎設施產出效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四)穩定可靠的預期收益為社會資金提供了新的投資機會
高校基礎設施項目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直接的經濟收入,并有較長的經濟壽命。在擴招的背景下,學生數量與日俱增,再加上學校是個相對封閉的市場,在高校里面的項目一般可歸屬于壟斷項目,學生在學校里的吃、住、購物等消費能力比較強,舉例來說,僅學生公寓一項,據初步統計2000-2003年間全國已新建3,300萬m2,假設按每m2 l,000元計算,就可拉動330億元的社會資金投入?,F有的產業還存在過度投資、重復投資的現象,資金回報率不高,回收困難等問題,而高校項目穩定可靠的預期收益為社會閑散集資提供了一個可靠的投資機會,提高了社會資金的利用率。
三、高校BOT模式的特點
BOT融資模式是1996年天津大學首次在“京華育緣”國際會館項目中使用的,到現在已經在高校基礎建設中運用13年,與傳統的政府BOT項目相比,高校BOT項目有其自身的特點:
(一)項目所處的環境特殊,項目服務的對象特殊
高校BOT項目大都處于校園之內,要求項目規劃要與校園的整體氛圍相匹配,高校BOT項目的使用者主要是在校大學生,項目產品和消費者定位要與大學生相契合。
(二)項目經營權與高校對學生管理權的沖突問題
高校作為學生管理的主要行為者,其后勤設施不僅僅具有服務功能,還有發揮其對學生的管理權限。最具有典型意義的是高校學生公寓內的學生行為管理問題,比如對于大學生的作息時間安排,學生宿舍清潔衛生管理等等,而按照BOT項目融資模式,把經營權交給承包商負責,必然帶來高校與承包商在學生行為管理上的沖突和矛盾。
(三)BOT項目收費標準的約束與資金報酬率的問題
由于高校的收費對象的是特殊群體(學生),對于高校的各種名目的收費向來都是敏感問題。在BOT模式并轉移經營權的方式下,雖然各項目的經營權在一定期間內轉移給了投資方,但是考慮到服務對象是學生,其收費標準必然要根據學生的消費能力,以及國家對學生收費的相關政策文件來制訂。換而言之,高校BOT項目的盈利性可能比不上傳統的政府BOT項目,因為政府BOT項目由于項目大型,服務社會,又屬于壟斷項目,其盈利性必然高。而高校BOT項目雖然具有回報可靠性和穩定性的優點,但從資金回報率來考慮的話,對于投資方的吸引還是有限的。
四、針對高校BOT項目的特點可采取的創新模式
結合上述高校BOT項目的特別,筆者認為BOT模式中的第三個階段“Operate”是最重要
的,它既關系到項目投資方的直接收益,也關系到高校的內部管理及最終的資產轉移獲得情況。所以最重要的應該是在“O”階段即經營階段進行創新,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符合企業和高校發展情況的全新社會化、市場化的高?;A設施經營模式。
(一)高校掌握經營權,以固定年金的方式給予投資方報酬,并輔以其他優惠政策
打破傳統BOT模式將經營權在一定期限內轉讓給投資方的定式,將高校后勤的經營權回歸高校。在這種方式下,投資方的義務和權利都比較單純,義務就在于第一階段的建設和后一階段的轉移;權利在于在一定的期限內每年取得一定的報酬,以保證其投資的收回并適當獲利,類似于融資租賃的形式。
這種模式的優點在于:一方面保證了高校常規學生管理的有序的開展,保證高?!敖虝⒂恕钡闹行乃枷氩槐粍訐u;另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項目投資者在特許經營期間過度使用后勤設施謀利而導致的項目轉移給高校時可使用年限和價值已經很少的狀況。對于承包商來說,省去了經營管理的環節也就減少了經營盈利率低的風險。
這種模式中年金的額度和付款期限的確定是個關鍵,其直接關系到高校與項目公司的利益分配,如果年金偏高或期限偏長,則高校的利益受損;如果年金偏低或期限偏短,則影響項目公司的利益,進而導致融資方式失敗。在具體確定年金額度及其期限的決策中,要具體考慮時間指標和經濟指標,可以主要從高校和項目公司的特許期收益現值模型來考慮:項目公司的特許期收益現值要不低于項目簽訂時各方認可的預期回報率;高校的特許期收益現值應該不小于零,具體的期限確定還取決于簽訂項目時雙方的談判博弈。從高校自身出發肯定不愿意給予比銀行利率還高的還款率,而投資方如果達不到預期的收益率又不愿意投資,在這種情況下,高??山o予其他的優惠政策來平衡投資方的收益,如給予其免費在學生生活區經營超市或食堂一定期間的權利,承諾給予其學生公寓物業管理的權利,給予其經營校內環保車的權利等等。
(二)高校參與經營,經營獲利權歸屬于投資方
為了保證正常的教學秩序,必須規范BOT投資者的經營管理。校方的參與在于一方面可輔助投資方經營策略的實施,給予一定的支持;另一方面對于經營者的經營項目、經營理念、經營手段等實施監督于控制。比如對學生公寓的管理,要堅持物業管理和學生管理分開的原則。學生公寓的物業管理可以用BOT項目公司的經營者進行,但對學生的思想政治和日常行為管理,則主要由高校負責,只能加強不能削弱。在學生管理與物業管理結合方面的成功范例是重慶交通大學,筆者本科階段就在那里學習,學校通過在學生公寓建設學生黨支部和黨員接待室的方式,把對于學生的管理深入到了所有的學生公寓。通過黨支部和黨員接待室對學生的作息,日常修養,行為規范,宿舍衛生與安全做到了到位的管理,與項目投資人的物業管理并行不悖。
同時,對BOT項目經營者的商業經營必須加強引導和規范,使之符合高校校園“育人”的大環境。所以,在保證投資者獲得應有收益的前提下,規范高校的各項管理活動,保證教學科研和學生學習生活的正常秩序也是進行各種基建融資模式的一個基本前提,必須在項目合同簽訂期間給予充分考慮和事先約定。
五、高校BOT融資模式的展望
國家對高校采取的擴招和后勤產業化的政策決定了高校的資金是長期所需,采用BOT模式建設高校后勤基礎設施,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有重要意義,在促進高等學校自身發展的同時,也為現代項目管理理論提供了實踐經驗。湖南長沙的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南開大學深圳金融工程學院項目、國基大學城生活園區、以及筆者所在的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都成功的實施了BOT融資模式,這些成功的典范為高校BOT的長期優化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鑒。由于BOT項目建設理論及運作過程十分復雜,涉及多方關系,法律設施也尚不健全,在我國高校推行建設BOT項目仍需實踐探索,還需要逐步的完善和改進。但是隨著有關BOT模式的法律法規的不斷健全和高校自身的發展,這種融資模式一定會得到進一步推廣和拓展運用。
參考文獻:
[1]張果.我國BOT項目的風險管理與案例分析[D].重慶大學, 2006.
[2]劉紹泉.BOT模式在我國應用實踐與對策研究[D].四川大學, 2004.
[3]李友清,喬俊果.試論BOT投資模式與高校后勤設施建設[J].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1).
[4]于曉春.淺析BOT在高校的應用[J].教育財會研究,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