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志堅
【摘 要】拓展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新世紀青年一代應當并且必須加強創新精神、民族精神、奮斗精神、時代精神的修養。
【關鍵詞】大學生 人格 修養 精神
一、新世紀的大學生應當加強創新精神的修養
中國古代極為重視個人修養,《大學》開宗明義就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善”,但我們也必須看到,古人所重視的個人修養,其內容和方法主要是個人向內返躬自省,提倡“每日三省吾身”,推崇“慎獨”。這在封建社會有其積極性、合理性,但一味的向內自省和無條件的克己自律,則可能會導致人們循規蹈矩和個性萎縮。當今世界,風云變幻,既充滿各種機遇又存在無數挑戰。面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創新與改革勢在必行。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通過理論創新推動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創新,不斷在實踐中探索前進,永不自滿,永不懈怠。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能否永葆旺盛的生機和活力,關鍵要看這個國家青年一代的創新素質。因此,著力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為創新人才的成長創造一個寬松、和諧的氛圍和社會環境,是中國走向繁榮富強的希望所在。
那么,應當怎樣做到創新呢?報告指出,創新就要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關鍵在于加強與時俱進的科學品質的修養。創新不是盲目的創新,更不是為創新而創新,而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銳意實踐。因此,必須科學地把握時代精神,深入地研究時代前進的客觀規律。這樣,才能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解放思想,解放思想也才能得到實事求是的成果。
二、新世紀的大學生應當加強愛國主義尤其是民族精神的修養
一個人需要有一種精神,一個民族更需要有一種精神。中華民族數千年的光輝歷史,孕育了無數閃耀著愛國主義、民族精神光芒的不朽之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憂國意識為千古傳頌;“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趨避之”的高風亮節被世代景仰;“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赤子之情令萬眾禮贊,這是一筆筆無比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不竭的進步之源。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新的世紀我們必須把先輩們的愛國主義傳統發揚光大,使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能夠承前啟后,繼往開來。
愛國主義、民族精神的培養,既是全民族的神圣職責,也是青年一代的神圣職責。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對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必須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在當今世界,每一國家都不可能閉目塞聽,形形色色的思潮令人目不暇接,在這種情況下對人生觀、價值觀尚未成型,判別力、鑒賞力有待提高的青年一代大力進行民族歷史、民族特點、民族風格、民族文化以及民族靈魂、民族氣節等方面的教育顯得尤為重要。民族精神是體現本民族精神風貌的意志和品格。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我們黨領導人民在長期實踐中不斷結合時代和社會發展要求,不斷培育和豐富著偉大民族精神。大學生加強民族精神修養,應當充分利用這一巨大精神寶藏,自覺地將它們轉化為實現民族復興的巨大精神動力,完成歷史和時代所賦予的莊嚴使命。
三、新世紀的大學生應當加強奮斗精神的修養
中國傳統文化多強調內在精神修養,而內在精神的外化重視不夠。今天是一個激烈競爭的時代,當代大學生要適應社會生活的快節奏、強競爭,倍加需要奮斗精神的培養,使內在的精神轉化實現我國現階段目標的奮斗精神和行為。面對很不安寧的世界,面對艱巨繁重的任務,全黨同志一定要增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帶來的嚴峻挑戰,清醒地看到前進的路上的困難和風險。這種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必然要求培育和弘揚包括大學生在內的全國人民的艱苦奮斗精神。不奮斗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經過二十多年來的奮斗,我們已經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但也應看到,現在達到小康還是低水平、不全面的、發展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曾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仍然是我國的主要矛盾。因此,青年一代必須具有艱苦奮斗的精神,不經過拼搏奮斗、銳意進取便無以承前啟后、繼往開來。這是時代的重任,也是歷史的傳承。
四、新世紀的大學生應當加強時代精神的修養
當今世界充滿競爭,不進則退。在這種嚴峻形勢下,大學生更需要加強修養,培養時代精神。要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在實踐中掌握新知識,積累新經驗,增長新本領。必須以寬廣的眼界觀察世界,正確把握時代發展的要求,善于進行理論思維和戰略思維,不斷提高科學判斷形勢的能力;必須堅持按照客觀規律和科學規律辦事,及時研究解決改革和建設中的新情況新問題,善于抓住機遇加快發展,不斷提高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作為最善于接受新生事物的大學生,加強時代精神修養理所當然地成為其品質要求。
開放精神是時代精神的體現之一。現代的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各國經濟的發展對世界整體的依存度將會越來越高,中國的建設和發展同樣離不開這個總趨勢。因此中國的發展要有世界的眼光和包容精神,吸取世界文化精髓。因為只要有了世界的眼光,才能抓住發展良機。因此,大學生要挺立于未來時代潮頭,就要有開放精神。
21世紀頭20年,對我國來說,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在本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這20年也正是青年學子們報效祖國的重要時期,以創新精神、民族精神、奮斗精神和時代精神武裝起來的青年學子,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定能大顯身手,再續輝煌,有力地推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