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秀艷
【關鍵詞】學生 閱讀 自主權
一、自主選擇閱讀內容
學生有自己的文化價值尺度——童真、童趣、童心,他們用此價值尺度來取舍閱讀內容,因而,教師應盡可能地讓學生選擇自己認為有價值的閱讀內容。在教學《頤和園》一課時,教師并不要求學生按游覽順序讓學生集體朗讀,而是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段課文內容欣賞揣摩。這樣,由于內容是自己選定的,每個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閱讀,有利于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
教師應尊重學生的選擇,鼓勵他們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探究,達到最佳閱讀效果。又如在教學《鳥的天堂》一文時,教師引導學生認真朗讀課文,整體體會課文內容后,向學生提問:現在你最想了解課文的哪方面問題?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體驗提出:作者去了幾次鳥的天堂?為什么成為鳥的天堂?由此便把閱讀引入課文的重點,使課堂上呈現出一派主動探究,積極思考的活躍氣氛。
二、自主選擇閱讀方法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應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進行閱讀。如閱讀中理解詞語可以運用工具書,可以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也可以緊扣上下文;背誦積累時,或采用先理解每句話的意思的方法,或采用體會語句敘述的順序的方法,或抓住關鍵的詞語的方法;感悟語言時也應該還學生以自主權。通過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方法,滿足學生的愿望,從而發展自己的個性。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選擇,鼓勵他們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探究,從而發展自己的個性。總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選擇,滿足學生的愿望,鼓勵他們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探究,從而發展自己的個性。
三、自主選擇學習的伙伴
為了徹底解放學生,教師還可以打破傳統的課堂組織形式,讓學生在課堂上自由組合,共同探討問題,合作解決問題。除了要經常鼓勵學生說:“老師,這句話我讀不懂,我想請××同學告訴我。”“老師,這個問題我不明白,能和××同學一起研究嗎?”還應該給學生創造自由尋找合作伙伴的機會。如教學《飛向藍天的恐龍》組織學生上網學習前,教師鼓勵學生說:“同學們,恐龍是怎樣變化的?為什么有這樣的變化呢?你想跟誰一起上網探究呀?”學生可以選擇好朋友,也可以選擇老師。這樣,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喚醒了學生的自主意識,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投入閱讀實踐。
四、自主交流閱讀的感受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因此,《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的確,由于知識經驗、個性氣質不同,學生的認知、體驗、感悟也不可能完全一致。教師要尊重處于讀者地位的學生,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不以權威身份向學生宣布判定課文的“確切”意思。
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這種再創造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通過教學實踐,我深深體會到:應該改變以往那種讓學生跟在自己的后面亦步亦趨的習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他們學會學習,為他們今后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